以人为本 无拘无束自由飞翔

时间:2022-06-14 09:09:16

【摘要】作文教学应以修订的《标准》为导,树立现代作文教学观,在减少束缚,充分感悟生活,大胆想象等方面加强指导,要求教师少些限制,少设框框,给他们充分的自由,鼓励学生大胆选材,大胆构思文章,把语文教材中的命题作文与学生生活实践结合起来,要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生活,细致入微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不断充实自己库存,日积月累地做好作文的储备,要激发孩子的想象能力,从而在需要写作时心里有底,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表达真情实感。让孩子能无拘无束的自由飞翔。

【关键词】减少束缚;感悟生活;大胆想象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0-0120-01

2011版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下称《标准》)中指出:“特别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地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确,目前较多学生感到作文难,怕作文课,怕作文考试。我认为除应试教育环境下作文题往往限制太多,规定太死,范围太窄,强调“立意高”,又常写些脱离学生实际的作文,强学生之所难,逼其为作文而作文,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写作兴趣,不善于观察事物,积累生活素材,思路不开阔,不善于展开想象和幻想。由些看来,作文教学应以修订的《课程标准》为导,树立现代作文教学观,在减少束缚,充分感悟生活,大胆想象等方面加强指导,让孩子无拘无束的自由飞翔。

一、减少束缚

我国古代蒙学倡导“先放后收”,就是首先鼓励初习作者尽量放开手脚,广开言路,不受约束,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到了一定阶段,再提出精练严谨的要求。《标准》关于“写作”的目标,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因为学生在入学前已接受了一定的语言教育,有父母教的,有从电视、电影、同伴中学的。他们能围绕某一件事发表简单的看法,说话思想日渐形成。到了低年级,随着学校教育的加强,学生的思维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口头语言进一步发展,讲述内容由简单、贫乏到丰富、有情节、句型以单一到多样、层次以混乱到有条理。到了中年级,口头语言转向书面语言。要实现这个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反复训练,循序渐进。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能有过多的条条框框摆在学生面前。“这与中心无关,不能写”“那与中心关系不大,不必写”,这对初学作文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出了一大难题。前怕狼,后怕虎,削足适履,真情实感受到抑制,学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久而久之,学生中便出现了“想写写不出”的现象,厌倦、畏惧作文的情况随之产生。根据学生这一认知特点,学生的创造性和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从中发现许多闪光的作品。

二、感悟生活

《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因此要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生活,细致入微地关注周围的人和事,在平凡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的真谛,不断充实自己库存,日积月累地做好作文的储备,从而在需要写作时心里有底,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表达真情实感。

1、留心观察生活。当今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除了课堂、校园外,学生还能从家庭、社会,从与他人的交往、从流行时尚、从报刊杂志、从广播电视、从电脑网络等途径获取大量信息。可是在作文中未能很好地反映这些生活,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学生也没有留心这些生活。可见,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养成勤于观察思考和乐于动笔,自由表达的习惯。

2、关注情感体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丰富多彩的生活最易唤起儿童的真情实感。儿童在高兴时、伤心时、成功时、受挫时、困惑时、愤怒时……表达情感、倾吐心声的欲望往往成了他们此时此刻的需求。教师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情动”的瞬间,创设情境促其“辞发”。可采取演讲、辩论等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孩子们就某一有目共睹的事件、口头发表看法,表达情感。如“北京奥运会”演讲会,“我看诚信”辩论会等。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同时,让学生捕捉生活的闪光点,养成写日记、周记、随记的习惯,随时倾吐自己的情感。

3、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首先,要引导学生做家庭的小主人,家长的小帮手,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庭活动,在劳动中捕捉习作灵感。再次,应让每一位学生在校园充分享受童年的乐趣。有计划、有目的的地开展活动,如“参观访问、文娱活动、编校刊、兴趣小组……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动心”。最后要想方设法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进行环保调查,关注国内外大事,禁烟宣传活动等。让他们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学会关爱、学会思考,用独具个性的心灵去体味、感悟,从面获得写作的灵感。

三、大胆想象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展开想象和幻想,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可见,大胆的想象创作训练,是作文教学改革的新空间,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中,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的方式方法有多种:

1、 编童话。运用小学生喜欢动物的特点,用他们善良的童心,用动物形象表达他们的愿望。无论编出的童话如何怪诞离奇,都是学生想象的花朵,都会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2、假想法。让学生凭着对科学知识的了解,加以大胆想象、虚构故事情节,也可根据自己对社会不同角色的认识,转换角色。如可写《太空历险记》《未来世界》《假如我是长汀县县长》……。

3、扩展法。有的课文往往有“言犹尽而意无穷”的段落。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含蓄的意义挖掘出来,指导学生详写、扩写或续写。通过合理推测和想象,继续补充原文内容和情节,使原文获得新的发展。如教完《白杨》可写“兄妹长大以后……”,教完《凡卡》可写“爷爷收到信后……”

4、猜想法。指导学生看图学文时,就可先将图画的轮廓介绍给学生,然后猜想故事如何发展,结果如何。如《我的战友》在初看画面时让学生说:看到这,你猜会如何做,那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他现在正想什么……

5、 活动法。让学生深入自然和社会,开放和扩大学生的体验。通过各种感官,丰富其表象,充实想象内容,培养再造想象能力。如可组织观察、参观、访问、浏览等活动……

总之,小学作文教学,就是要以人为本,切记不能扼杀孩子们的天性,要创造有利条件,拓展他们想象的空间,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自由飞翔。

上一篇:让数学走进孩子们的生活 下一篇:对中学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