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健康城市工作方案

时间:2022-06-14 05:44:44

建设健康城市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九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积极营造健康环境,优化健康服务,构建健康社会,培育健康人群,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生活质量,为迎接年在我市召开WHO健康城市联盟大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目标任务

(一)制定建设健康城市先进区的指标体系

围绕“两个率先”的目标,根据市健康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结合区情、社情、民情制订《区健康城市先进区建设指标体系》,一季度征求部门和街道修改意见,拿出年本底情况,提交专家指导委员会评审,并正式下发。

各街道、各部门要对照指标体系要求,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进一步研究部署和落实,高标准完成各项任务。

(二)实施健康宣传工程

1、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健康宣传工程,让全区各行各业和广大市民了解建设健康城市的目的、意义,掌握健康城市的理念、标准,提高参与意识,形成“人人参与建设、人人享有健康生活”的良好氛围。市民健康城市常识知晓率80%,健康知识知晓率75%,健康行为形成率65%。

2、主要任务:

(1)结合市民关注的热点问题及城市建设,每2个月安

排一个主题,举行一次大型系列宣传活动。

(2)结合各种与建设健康城市有关的宣传周、日,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3)发放公务员、市民、学生健康城市读本、宣传画、宣传折页和VCD片等健康城市系列宣传品。

(4)配合各新闻媒体宣传健康城市知识及健康知识,跟踪报道相关的活动。

(5)开展“相约健康社区行”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专业及社区文艺活动、讲师团、市民健康学校、健康咨询等形式,宣传健康知识、健康理念等。

(6)利用征文、演讲、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

(7)组织参加健康老人、健康妈妈、健康宝宝等健康人系列评选活动。

(8)组织参加“健康人”社会大讨论活动。

(9)组建健康城市志愿者队伍,统一服务标识。

(三)实施健康细胞工程

1、主要目标:

(1)全面推进健康城市建设,重点推进社区、家庭、学校、企业、机关、医院、市场、园林、宾馆、饭店、商场等11类重点项目建设。其他类型的行业参照相近的标准要求开展健康单位的建设。

(2)40%的社区和1万户家庭,60%的学校、医院、机关、园林和20%的市场、宾馆、饭店、商场、企业初步达到健康社区、健康家庭、健康学校、健康医院、健康机关、健康园林、健康市场、健康宾馆、健康饭店、健康商场、健康企业标准的基本要求,建成3—5个精品试点单位和社区。

(3)40%的街道建成建设健康城市先进街道。

(4)30%的部门建成建设健康城市先进部门。

2、主要任务:

(1)健全组织网络,明确工作职责。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均要建立组织网络,将建设健康社区、健康单位纳入工作计划,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有一支工作队伍,明确责任分工,将工作做实、做细。

(2)狠抓培训,加强科学指导。要举办各种类型、各种形式的培训和经验交流活动,培训到社区、单位,使健康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专业人员业务和科学管理水平,科学指导健康细胞工程的开展。

(3)开展基线调查,制订工作目标。区、街道指导社区、单位开展基线调查,了解辖区居民、单位职工的健康需求,根据本社区、本单位的特点制订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发展计划,明确工作目标,每年至少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两项行动。

(4)加强宣传动员,整合社区资源。健康细胞工程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以街道为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载体,宣传、动员社区内的单位积极开展健康单位建设,使社区居民、社区单位积极参与健康社区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通过社区、单位的宣传版面、知识讲座、文体活动、基线调查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健康城市宣传活动,提高健康城市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5)营造健康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为居民、员工、学生、消费者提供安全、卫生、舒适的健康居住环境和工作、学习、消费环境。为居民、员工建立文化、娱乐、健身场所;加强安全管理,防范各类案件和事故的发生;强化环境保洁,蚊蝇孳生地得到有效控制;生活垃圾袋装化,及时清运;绿化率35%。

(6)开展健康促进,培育健康人群。通过应急救护知识培训和健康讲座、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高居民、员工、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养成文明卫生的良好行为习惯;重点加强学校中、小学生的健康教育,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教育和健康城市的宣传教育,并将有关知识带回家庭,与家长讨论,达到“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的作用;弘扬社会公德,关心老年人健康;为员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

(四)实施健康服务工程

1、主要目标:

以服务人群需求为导向,优化资源和要素设置,大力构建公共卫生体系,拓展公共卫生、医疗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内涵。

2、主要任务:

(1)建立较为完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大疫情的报告、预警、处理系统。

(2)实行儿童计划免疫的全覆盖。加强SARS、艾滋病、肺结核、肝炎、禽流感等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3)区卫生防疫站业务用房纳入规划并实施建设。

(4)深化食品放心工程,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

(5)规范全区住院病人陪护制度;建立临终关怀系统,加强相关服务。

(6)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推行病房分级建设、分级收费;试行单病种收费,控制基本医疗支出。

(7)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覆盖率达到100%以上,传染病防治、儿童计划免疫、慢病防治、残疾人康复、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生殖健康指导等各项公共卫生任务完成率达到95%以上,居民的满意度达到85%以上。

(8)建立社区健康教育阅览室和社区慢性病病员俱乐部。

(9)实现社区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管理,服务合约签约率20%。

(10)为社区弱势人群提供关怀服务。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网络体系

在区建设健康城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健全建设健康城市的工作网络,实行“条块结合,属地负责”原则,各街道均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强化“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尽可能地调动和发挥社区的作用,以人为本,从基层做起,以点带面,逐步发展成片。各职能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领导和专人负责这项工作。在建设健康城市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积极参与三个工程的建设,形成合力,全面推进。社团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建设健康城市。

(二)完善工作机制

1、目标管理责任制。区建设健康城市领导小组与各街道、各职能部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各街道与社区,各职能部门与所主管的机关、企事业单位签订年度目标管理责任书。由督察委员会负责进行随机督察和阶段督察,对工作不力的地区和单位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主任单位责任制。各专业委员会实行主任单位责任制,负责定期组织本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活动,根据各专业委员会职责和任务,制订本专业委员会工作计划,了解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进展情况,督促工作计划的落实,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例会,通报委员会工作情况。

3、评估考核奖励制度。各级各部门要把建设健康城市作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年终进行考核评估,区建设健康城市领导小组对先进街道、先进部门先进单位、先进个人、优秀志愿者进行表彰奖励,各街道、部门落实相应的配套奖励。

4、建设健康城市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每半年召开一次领导小组成员会议,通报健康城市有关情况,交流工作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遇有重大事件可临时召开紧急会议。

5、健康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会议制度。每月初召开办公室工作例会,办公室成员及主任单位参加例会,通报前期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部署下一步工作。

6、专业委员会工作制度。各专业委员会实行主任单位负责制,成员单位定期参加本专业委员会活动,落实工作任务,开展健康城市建设工作。

7、联络员会议制度。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要确定一名联络员,定期和不定期召开联络员会议,通报有关情况,交流工作经验和进展情况。联络员负责本系统的信息采集工作,与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专业委员会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交流信息,负责向本单位领导传达信息,督促有关工作的落实。

(三)落实工作经费

今年要全面启动健康城市的建设工作,开展三个工程建设,各街道各部门要根据工作计划和开展三个工程建设的需要,做好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落实各项工作经费和奖励经费。

(四)做好四个结合

一是与建设服务型政府相结合,要体现执政为民,以人为本,把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各种健康问题切实解决好。二是与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的正常工作相结合,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各项措施,把建设健康城市与建设“平安”、“生态城市”等其他城市创建活动相互促进,相互交融。三是与宣传教育相结合,使建设健康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四是与日常卫生工作相结合,作为全区卫生工作的一条主线,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着力提升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

(五)抓好五个环节

要着力抓好优化健康服务、营造健康环境、构建健康社会、培育健康人群和提供健康食品等5个环节,围绕群众关心的医、食、住、行等方面问题,精心部署和组织各项活动,力争解决好影响群众生活和健康的突出问题。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健康食品环节,继续实施“食品安全365行动”。

(六)鼓励志愿者行动

广泛征集社区、青年、小雏鹰志愿者,定期组织志愿者宣传及社区公益活动,文明办、团区委、民政局等部门要积极探索建立志愿者服务储蓄制度,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提高公众对公益活动的参与度。

上一篇:创建园林城市管治计划 下一篇:人力资源市场治理行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