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淮安诗人赵嘏诗歌艺术特色初探

时间:2022-06-13 06:20:35

唐代淮安诗人赵嘏诗歌艺术特色初探

【摘要】在唐代淮安诗人赵嘏是较为有名的诗人,他创作了多首较为著名的诗歌,赵嘏创作的诗歌内涵丰富,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由于唐代淮安诗人赵嘏所生活的时代为晚唐,因此,在其诗歌中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并且赵嘏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赵嘏诗歌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唐代;淮安诗人;赵嘏;诗歌艺术特色

唐代淮安诗人赵嘏处于晚唐时期,当时晚唐社会处于动荡、国势衰微的时期,赵嘏在其创作中表现出对国势衰微的担忧,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报国意识。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摧毁了赵嘏兼济天下的理想,进而在其诗作中,也表达出了对现实的无奈等悲情意识。因此,在研究唐代淮安诗人赵嘏诗歌艺术特色的过程中,需要对诗人所创作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剖析,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赵嘏诗歌的艺术特色,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赵嘏诗歌思想内容的大致分类

(一) 倾诉孤独的心情及身不由己的苦痛。在赵嘏的诗歌中,其中较大一部分诗歌倾诉了诗人孤独的心情以及身不由己的苦痛,并且对自身身不由己的境遇进行了哀叹。像《江楼感旧》中的: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抒发了诗人孤独的心情。该地属于诗人故地重游,但是,去年与今年游历的心情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表现出诗人的怅惘之感。

(二)表达诗人落第后怀才不遇的感伤。唐代淮安诗人赵嘏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其志在殿堂,想要通过科举的方式为国效力,但是,现实往往非常残酷,在赵嘏落第后创作了大量的表达怀才不遇感伤的诗歌,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另外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深深伤感。例如,在其诗歌《落第寄沈询》中提到:“穿杨力尽独无功,华发相期一夜中。”在该首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肯定以及对怀才不遇的感伤。但是,赵嘏没有意识到当时的晚唐已经处于衰退阶段,对于人才的重视不高,学而优则仕在晚唐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三)倾诉作者羁旅思归之情。在赵嘏的诗歌创作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诗歌倾诉了作者的羁旅思归的心情。例如,在《长安晚秋》中提到: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该诗歌表面上是说家乡的鲈鱼风味正美却无法回去享用,实际上是表达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二、赵嘏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一)以绝句为主的创作手法是赵嘏诗歌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从赵嘏创作的所有诗歌情况来看,其主要以绝句为主。通过不完全统计,赵嘏诗歌中有90%为绝句,可见,赵嘏比较喜欢用绝句这种创作手法进行诗歌的创作。在晚唐时期,晚唐的绝句注重的是巧思,注重的意境,由于赵嘏才华横溢,在进行绝句创作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合理意境的表达,实现良好的创作效果。

(二) 情随景生、寓情于景。在赵嘏诗歌创作过程中,还善于运用“情随景生、寓情于景”的艺术表达手法。所谓的情随景生主要就是指,赵嘏在诗歌中,利用周围环境的变化表达自身的情感。例如,《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在诗歌的前两句主要是对秋天的景色进行了描写,诗人看到秋天的景色而心生秋思之感。此外,赵嘏还善于寓情于景,将对秋天的思考融入到景色当中,进而真正做到了情随景生、寓情于景。

(三)擅于运用典故抒写情志,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在赵嘏的诗歌中,有很多的典故,并且赵嘏善于运用典故进行情志的抒写,一方面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另外一方面,通过借用典故的方式能够使读者更快地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现出的情感。例如,在《落第寄沈询》中提到:穿杨力尽独无功,华发相期一夜中。此句主要应用的典故为“百步穿杨”。在此诗歌中,赵嘏将自己比喻成养由基,自喻自身有较大的才华。

(四)具有浓厚的悲情意识。纵观赵嘏所创作的诗歌发现,赵嘏的诗歌具有较为浓厚的悲情意识,大多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落第感伤、思乡、忧国忧民的感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与自身的个人遭遇有关。例如,《经无锡县醉后吟》《宿楚国寺有怀》《自谴》等等。可见,赵嘏诗歌的悲情氛围较为浓重,其被烙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赵嘏的诗歌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剖析,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赵嘏所创作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以绝句为主;情随景生、寓情于景;擅于运用典故抒写情志,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具有浓厚的悲情意识等等,赵嘏所创作的诗歌的艺术价值较高,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应该对赵嘏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以展现良好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沈文凡,钟静.赵嘏研究述评(1980-2005)[J]. 襄樊学院学报. 2012,12(01):124-125.

[2] 赵望秦.赵嘏《读史编年诗》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06):221-222.

[3] 徐佩锋.赵嘏诗歌历代接受述论[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15(05):130-131.

[4]卞岐.赵嘏登第年代考辩[J].社会科学战线. 2014.11(04).

上一篇:立足平凡岗位的自我提升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的大学图书管理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