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环境责任法律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12 11:43:45

公司环境责任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现代公司在经营活动中除追求为股东利益而营利最大化目标外,必须承担一定的环境责任。公司承担环境责任与其营利性从长期看是互相促进的,但从短期看可能是相互冲突的。承担环境责任是现代公司不可回避的义务。我国应建立健全公司承担环境责任的机制,强化公司的环境责任。

关键词:公司环境责任 营利性 层次 机制 环境责任

一、公司环境责任概念及立法现状

传统上,人们认为公司经营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股东的利益而营利,至于债权人、消费者乃至社会公众的益,均不须为公司特别考虑,公司只需不违反强制性法律规定即可,不须承担特别的社会责任。但20世纪的学说渐次成为通说,并在美国、英国等国有立法化的倾向。2005年10月通过、2006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也在第5条明确规定公司须承担社会责任。这说明公司承担社会责任已在我国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我国《公司法》第5条明确了公司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是立法上的巨大进步。这一规定结束了公司法学界多年来对于我国是否有必要明确规定公司社会责任的争论,为要求公司承担包括环境责任在内的相应社会责任确立了明确的法律基础。当然,在松花江水污染一案中,要确定公司环境责任的具体内容,还是要依据我国《民法通则》、《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规范的明文规定。

二、公司环境责任的层次分析

公司的环境责任最少可以分为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战略责任三个层次。最低层次是法律责任,这个层次的环境责任是公司必须履行的,否则就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道德责任主要是应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道德期待而产生的,违背此类责任并不必然导致不利的后果,道德上的机会主义总是存在的。与之相对应,承担此类责任也并非一定会受到公众的嘉许或产生实际的利益。之所以会如此,原因在于公众对于道德责任是否承担有一个辨别的过程,由于道德的多元主义存在,决策者的判断可能与某些公众的判断并不一致:也可能是公司没有及时或有效地向公众证明自己行为的道德含义,甚至可能是由于公司的管理人员缺乏道德推理技巧和证明能力,从而引发误解。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是企业应该做什么的问题,而战略责任则是企业可以做什么的问题。就我国的现状而言,最低层次即法律责任层次的实施尚存在诸多障碍,想要公司承担更高层次的道德责任和战略责任几乎还无从谈起。其中原因非常复杂,既有公司发展水平的因素,也有体制、意识等因素。就立法而论,主要是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前已述及的我国《公司法》属于此类。

三、建立我国公司环境责任法律制度的构想

(一)公司设立失败环境责任的承担

设立公司之时,公司尚未正式成立,一般来说不会造成环境损害。但是在实践上,通常有许多公司是边经营边设立,特别是有些地方为了吸引外部投资,采取“先上车后买票”的优惠政策,就有可能出现公司未能依法成立,却实际造成了环境损害的情况。我国《公司法》第97条第1款的规定:“公司不能成立时,发起人对设立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和费用负连带责任”。此时受害人可以环境侵权为由,诉求公司发起人承担相应的环境责任。

(二)公司存续期间环境责任的承担

公司存续期间指公司成立以后至公司消灭的整个阶段。明确公司内部权限划分,完善内部监控机制,用加强国家干预的方式克服市场失灵,是解决公司存续期间环境责任的承担比较理想的办法。首先,现行独立董事虽然初衷在于保护中小股东利益,弥补监事功能“软化”的缺陷,但是在公司的经营中,在环境日趋恶化的今天,事涉公众健康和安全的环境权益自然也应该得到必要的关怀。建议采用增设董事、监事和独立董事环境保护职能的方式来健全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其次,在产品市场上,社会应当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无公害消费等各种环保意识,引导消费者的消费导向。再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者应当增强劳动环境维权意识,特别是要健全相应的司法救济机制。

(三)公司终止后环境责任的承担

公司的消灭,又称为公司终止,是指公司丧失了法律主体资格,在实体上已不存在。公司终止后,由于其在法律上作为独立的人格主体已不存在,就不需要再为其终止前的侵害行为负责这是符合传统公司侵害行为特定、简单、直接、单一等特征的。但是,在公司环境侵害行为中,由于环境侵害往往是透过广大的空间和长久的时间,经过多种因素的复合累积后,才逐渐形成和扩大的,因而其造成的侵害是持续不断的,往往在环境中持续作用一段时间,具有缓慢性和潜伏性,其造成的损害往往会影响几代人,并且环境侵害所造成的损害不会因侵害行为的终止而终止。对此,欧美国家早期由政府动用财政投人治理,后来探索出环保基金、环境责任保险等方法解决。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在实践中通常是由政府承担,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我国外部不经济的生态社会现实。笔者认为,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构建我国的环境责任保险制度,规定所有可能造成环境损害的公司,在其经营活动终止时,应当根据公司从事行业的危险系数、发生环境污染的概率、投保公司环境保护的措施等方面,计算保险费,并将支付保险费放在破产还债或分配财产的第二顺序,即置于清偿所欠职工工资及劳动保险费用之后,以此保障污染受害人与污染者双方之权益,减低污染所导致的个人与社会成本。

当然,企业的环境保护责任要想真正兑现,仅仅依靠外在的压力是不会有好的效果的,还应切实调动企业的内在动力。虽然有很多证据表明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与其经济利益之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但并非全部如此,企业依然对此存有很大顾虑。为了推动企业切实履行环境保护责任,立法应该采取更多的弹性措施,给企业更大的选择余地和操作空间,过于激进的刚性立法虽然看起来很严厉,但往往会因为得不到有效执行而最终损害法律的尊严。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监控与公司社会责任[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5年版

[2][德]埃森哈特(Eisenhardt):商事组织

[3]汤春来.公司正义的制度认证与创新[J].法律科学》2003年第3期

[4]马燕.公司的环境保护责任[J].现代法学,2003年第5期

[5][德]屈布勒.商事组织法[M].(Gesellschaftsrecht),C。F。Verlag,1998,第404-405页。VerlagC。H。Beck,2000,第327页

[6][德]胡克(Hueck):《商事组织法》,VerlagC。H。Beck,1983。[德]埃森哈特(Eisenhardt):商事组

上一篇:浅谈局域网网速变慢的解决办法 下一篇:对水利工程施工合同管理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