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6-12 09:29:19

新课标下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

内容摘要: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如何通过语文课堂来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成为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实践能力 主动性 创造性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是语文实践。

下面,试就初中语文教学中通过组织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谈一些自己的肤浅认识和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

中学生语文的基本能力主要体现在听、说、读、写四项基本功上。

“听”就是能听懂别人的说话。由于学生看的书少,知识面窄,词汇量少,有些字音不准,在听的方面存在问题,不能正确理解说话内容,也就无法和别人交流。如课堂上有这样一句话:听了他一席话,如坐春风。结果学生把“如坐春风”理解为好像坐春风一样。这样的成语理解不了,而去望文生义。于是让学生看《新闻联播》、听美文朗读等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提高学生听的水平。

“说”也就是口语表达。

能够完整、清晰地把事情叙述清楚。中学生在平时同学之间、或随便的场合说得很好,但在大的场合说不出话来。我就在每节课课前留三分钟的演讲,让学生能把准备的内容说出来,有时是即兴演讲。通过这种方式训练学生的胆量和口语表达,受益匪浅。

“读”就是读书,读好书。

现在中学生都喜欢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四大名著很少有人看,好的作品没有人读,外国小说更不用说了。针对这种情况,就引导学生去读书。事先介绍几本书的大体内容,关键部分不说出来,让学生带着兴趣去读。如此以来,阅读的书多了,影响了语文的学习。

“写”就是写作。

知识面窄,在书面表达方面就有欠缺。学生所写的文章总离不开自己那个小圈子,所写人物不是我,就是我同桌,就是父母。所写事件不是考试没考好,就是未被评上三好学生、选上干部,就是家境贫寒父母要他退学而遇到挫折等等。在写亲情方面,要么把父母说成生病,要么就说单亲家庭,要么就说爷爷或奶奶去世了等等。分析时缺少引用名人名言或实例论证。为此介绍写作方法,背诵一些好的文章,掌握一些名句名言(包括古训,外国的名人名言),这样思路就开阔了,文章也不干巴巴的,很有可读性。

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营造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课堂成为学生语文“践行”的场所,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世界,打通课堂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通道。如:在学习《羚羊木雕》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1)你是怎样认识围绕“羚羊木雕”发生的这场矛盾的?你认为事情应怎样处理才妥当?(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问题一提出,学生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情绪高昂,思维灵敏,形成很强对抗性。这样问题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地位,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同时,培养了学生思维和应变能力,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另外,采用自主、合作、探索的教学模式。教师不是把知识给学生,而是学生自主去查找资料。整体感知课文后,自己发现问题,并通过采访、画图、团结合作或自读、自练、自悟等方式解决问题。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新课标下,主动、探究、合作将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学生的学习,可能是独立自主地学习,也可能是与同伴的合作进行学习,而教师只能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学生探究的合作者、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个性化教学的创新者和新课程的建设者。所以,新课标下的教师重新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也十分迫切。

由“主演”转变为“导演”。

过去的语文教学,习惯于老师讲、学生记;习惯于老师一“演”到底、学生一“看”到终,其结果是“老师讲笔记,学生背笔记,考完全忘记”。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于“导演”位置,而不是越俎代庖,去扮演了应由学生扮演的角色,成为课堂的“主演”。

由“严师”转变为“益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和渠道将更加宽广,教师用知识建立权威的局面被打破,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学生惟一的崇拜者。那么教师只有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真正步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尊敬学生,赞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由“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授人以鱼,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这也是新课程注重“过程与方法”的教学理念。即学生不仅要学会知识,更重要是学会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点石成金的技法,来个抛砖引玉,改变学生像没头苍蝇在黑暗中四处乱撞的局面,教给他们获得知识、启迪思维的“金钥匙”。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它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我们要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去组织教学,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陈玉娟,教师,现居江苏铜山。

上一篇:作文两篇 第10期 下一篇: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