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实践

时间:2022-06-12 05:26:43

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教学实践

有学者认为:“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数学思想、研究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的发生作用,使人终身受益。” 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贯彻数学素养培养,充分发挥他们的个性化数学学习能力,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并处理周围事物,把数学关系变成一种思维模式,从而有效地提升数学学习的质量。现就笔者在小学生数学素养培养方面的一些尝试与体会赘述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经历抽象过程,培养符号意识

英国著名数学家罗素曾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在培养符号意识的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学生的亲身经历体验,引导他们自主探索符号的本质概念。一方面要让学生体会到引入符号的必要性,理解数学符号的作用,帮助学生感受到数学符号在简明表达、促进交流方面的价值;另一方面要挖掘学生已有经验中潜在的符号意识,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出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认知方式来表示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与变化规律,让他们经历从具体事物到学生个性化符号表示,再到数学符号化表示的过程,促使学生得到感性积累到理性抽象的正向迁移,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比如,在教学“=、>和”“”“

组织活动,培养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包含了对物体的大小、形状、方向以及距离等的知觉,是客观世界空间形式在人脑中的表象。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需要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来进行大量的感知从而建立表象。正如皮亚杰曾说过:“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仅仅依靠观察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组织学生动手实践,在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和画一画等活动中展开数学思维,在视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协同参与下将静止的图形变得立体、鲜活起来,促进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巩固。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一课时,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动手操作活动,让他们在分组学习中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以及球体的特征。教师首先给每小组的学生准备好一个袋子,按照要求从袋子里摸出制定形状的物体;再让学生分别将这些物体滚一滚,观察哪种物体不能滚动、哪种可以滚动,比一比能滚动的物体中哪一种滚动得最快;最后,组织学生分小组用这些物体来玩“搭积木”游戏。这些操作活动中,没有对物体概念和特征的机械记忆,都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帮助学生在观察中感知、在感知中体验,有机地将知识内容学习与空间观念培养统一起来。

注重生活实践,培养数据分析观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各种各样的数据信息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能够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高效率地收集、处理数据,并作出恰当的选择和判断,是每一个学生都必备的基本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要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统计的价值和作用;引导学生将统计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自我提升的愉悦。通过在生活实践中培养数据分析观念,在读懂数据、分析数据和运用数据中进行理性的交流、正确的抉择和敏锐的预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的思维方式和科学态度,逐步帮助学生客观、科学地认识世界。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时,教师通过设置学生喜爱的情境,组织学生学习数据整理,培养他们对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教师给学生出示了四部动画片的片段,让他们选出大家最喜欢的一部来播放。学生的爱好各不相同,于是统计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继而统计什么?怎样统计?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决定用投票表决的方式来进行。在对统计结果的分析过程中,教师结合班级实情启发学生思考,今天班上一个孩子请假没来,如果他来了会对统计结果可能会有什么变化?让学生兴致盎然地体验到数据统计和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结束语

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起始阶段,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内容、更深刻地把握数学本质,具有重要的奠基意义,有利于学生持续性的学习数学。每一个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为此积极探索、努力实践,让数学素养成为学生数学终身发展的“核动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实验小学)

上一篇:寻概念教学之源 促知识有效建构 下一篇:借助几何直观 助力自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