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5-16 06:19:51

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生物教学;探究能力;问题情境;实

验观察;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33.9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15—0070—01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改的主渠道仍是课堂教学,我们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学生。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文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思考问题、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方法。下面我就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实际,探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一、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生物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挖掘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有意识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以培养和发展学生解决质疑的能力和思考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比如,我在教授“遗传基因”这一知识点时,提出这样的问题:眼皮的遗传性状很不明显,但为什么又是显性基因所控制的,而不像有无耳垂的性状那样明显呢?为什么有的学生是双眼皮,有的学生是单眼皮?这样的问题很切合实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探究问题的意识进而产生实际行动。有的学生在课后查资料,而有的学生对不同年龄阶段进行调查,得出结果——“双眼皮”在年龄较大的人群中所占比例较多,这说明班级中有的学生可能是双眼皮,而现阶段并没有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其次,我认为学生光有“质疑”还不够,还应鼓励和启发学生运用直觉思维和变通思维从多个侧面去大胆地猜测和设想,激发质疑,促进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最后,我认为应鼓励学生“互问激学”。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接受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学生又是有思想、有知识的自我追求者和与别人进行思想沟通的信息交流者。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就能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发言的主动权,所以学生也应该是教育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在教学活动中应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真正动手动脑,成为课堂的主人。

二、 强化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这样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例如,在学习“环节动物”时,课本上讲“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主要靠环带”,而我告诉学生只有性成熟的蚯蚓才有环带,那么同学提问道:“如何区别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呢?”我顺势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和发现,学生很快找到了答案:“前端很灵活,后端很木讷,前端的前叶颜色较浅,和后端的处的颜色有明显的不同。”很多资料上写到“蚯蚓在玻璃板上根本不能运动,原因是不能插入玻璃中,从而失去了辅助作用。”但在实验中学生们发现蚯蚓在玻璃板上是可以运动的,只是速度慢了许多。针对资料上的结论和实际观察结果的不同,我解释到:“同学们,相信自己的观察是正确的,不能完全相信资料。这说明蚯蚓身体和玻璃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摩擦力。”

三、 尊重个体差异,加强学法指导

学生不仅要学习生物知识,还要学习科学探究知识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探究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个体的差异要求教师能够不断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依据教材内容,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的形态、结构时,我让学生用“对比法”进行观察,从而找出这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潜在的因果关系,学生发现这两种植物的显著区别,如叶脉结构的不同,前者是平行脉,后者是网状脉;还有茎结构的不同,前者是一片子叶,后者是两片子叶。但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主要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再者,教会学生要以“实践——探究——学习——再实践——再学习”的顺序进行学习。给学生营造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和机会,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模式。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践,善于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让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探究,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上一篇:创设教学情境培养思维能力 下一篇: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