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完善语文课程改革

时间:2022-06-12 11:11:21

开发语文校本课程 完善语文课程改革

教育部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校本课程”做出这样的说明:“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这一规定显然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导致全国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现状提出来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它无疑会提高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众所周知,在课改前,语文教学和语文课程的开发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是按照大纲、教材和教参去教。大纲、教材和教参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参考书、考卷甚至习题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提供的。教师的大部分职责是机械完成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任务就可以了。因而,不少语文教师成了各种教学参考书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某些语文教师离开了课本、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样出试卷。语文教学和语文课程开发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开发的意识,丧失了语文课程开发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在课程改革中,广大语文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语文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地方、学校和课堂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和增强语文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能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语文课程,让语文课程不断丰富,不断增值,不断深入,从而进一步完善语文课程改革。

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还是存在以国家课程代替一切的现象。他们总觉得自身要开发课程是不可能的。的确,从一些一线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上看,可能受到自身“本体性知识的束缚,支持性知识的影响,实践性知识的限制。”(《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对教师培养的意义》)但是,长期这样裹足不前是对课改的敷衍塞责。

上一篇: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学会等待 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