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习得There Be句型初探

时间:2022-06-12 02:12:49

中学生习得There Be句型初探

摘 要:本文采用写作和翻译的方法对中学生习得 there be 进行初步探讨―对五项假设进行验证,得出结论:英、汉存现句的结构对学生习得there be句型无阻碍,但在习得过程中会受到汉语的负面迁移。且两者的形式和意义匹配方面的差异及施事、受事动词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对中国中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关键词:there be句型 汉语存现句 中学生

1. 相关研究回顾

长期以来,已有不少中外学者对There Be存现句进行了研究。其中国内学者多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句法角度、功能语法角度、语用角度探讨存现句的句法生成,主位与述位的信息传递,或There Be的主语的确指限制问题。而外国学者研究则从东西方语言的主语突出、主题突出现象或中介语现象或假定语从句现象来研究There Be 句型。如Sasaki(1990)对日本的英语学习者表现出来的主题突出现象进行研究,Yip(1995)和Zhou(2004)则分析了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过度使用There Be句型的原因。其中Yip着重研究了中国学习者带有假定语从句(existential pseudo- relative)的There Be句型,如:There are a variety of fruits produce here。 Chou 则分析There Be 句型过多使用的原因。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初,高中学生对There Be句型的习得问题。习得there be句型之前,中国英语学习者已具备了汉语存现句的知识,所以本文拟从中、英存现句的结构形式、语义、形式和意义匹配等入手,对中学生习得there be 句型作一初步的探讨。

2. 英、汉存现句的对比分析

2.1 汉语的“有”与英语的“There Be”的对比分析

汉语属于典型的分析语,其语法关系通常由语序或独立的语法助词来表示,而不是通过增加词缀或单词本身的内部变化来表示(Norman,1998)另一方面汉语被认为主题突出(topic prominent)的语言,不一定要求有主语,而且汉语中可充当主语成分的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等.而英语被认为是主语突出(subject prominent)的语言,只有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充当主语。因此受汉语主题结构的影响,中国学生通常把主题当作主语,从而产生假主语。(蔡基刚,2001)所以汉语中的“有”可产生主题突出的句子.如:桂林有很多的公园。有很多的人在桂林会说英语。汉语“有”还包含了英语的have一词的词意。如:他有一个儿子。

汉语还具有另一独特的语言现象:“兼语结构”。所谓的兼语结构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项并列在一起,没有任何形态标记来表明名词和谓项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出现的形式是:名词短语NP+动词V+(名词短语NP)+动词V+(名词短语NP)。汉语中的兼语结构用来表示谓项之间许多不同的关系;而这些谓项之间的关系在大多数其他语言中由于有语法标记的存在而结构分明(Li & Thompson,1981)。因此,由于受形态规则的限制,一个英语句子只能有一个谓项。而受汉语的影响,中国学生会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谓项并列在一个句中,(俞理明,2006:129)而这应该是产生假定语从句的原因。如:There are many people think it is unnecessary.(有很多的人认为这没必要。)

2.2 结构形式

就结构而言,英语存现句往往以There开头,接着是表示存现意义的谓语动词,尾随其后的名词组为存在主体,最后为表示存在地点的状语,其基本结构为:“There +V+NP+Locative adverbial”。而汉语存现句的基本结构为:“处所词语+动词+名词”。即,英语存现句中的地点状语往往位于句末,而汉语存现句处所名词位于句首。

2.3 存现句的语义

从意义上看,汉语存现句表示人或事物的存在,出现,或消失,如:街两边种着很多树。马路上走来一队士兵。教室里走了几位学生。而在英语存现句中除了Be动词外,还可用另外三类动词与there连用。(1)表示存在或位置的动词,如:exist,live,stand。(2)表示运动或方向的动词,如:go,arrive,escape。(3)描述事件发生、发展、或实现的动词,如:arise,appear,emerge等。(韩景泉,2001:145。)这三类动词与there构成的句式较之there be句型在中学出现较少。

2.4 存现句中的形式,意义匹配

汉语属于不发生屈折变化的语言,因此不存在主谓一致。而在英语中,动词必须与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在这形式和意义匹配上,英语存现句中动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在人称或数量上与动词保持一致。所以,相对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这一语法点上,汉语为无标记的,而在目标语上为有标记的。如:教室里有一个老师。教室里有几个老师。而相对应的英语为:There is a teacher in the classroom。 There are several teachers in the classroom。

此外,英语存现句中还可表示某处有某人或某物在干某事。或某处有某人/某物怎么样。句型往往为:There Be sb./sth.+v-ing/v-ed.例如:There is a bird singing in the tree. There are a lot of trees planted in front of the house.该句型相当于汉语中的“v着存现句”。如:屋里飞着一只蜜蜂。屋前种着几棵树。且汉语中的v无论表示施事行为还是受事行为,词形均无变化。而在英语存现句中表示施事行为,动词用-ing形式,表示受事行为,动词用-ed形式。在这一语法点上,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对汉语来说是无标志的,而英语则是有标记的。

3. 本研究方法

3.1 理论依据

1) Lado认为(1957,2)如果目标语中的知识与母语相似,那么学习者学起来会很容易。如果与母语不同,则学起来会困难。

2) Eckman(1977)的标记差异假设(markedness differential hypothesis)认为,一些语法项目在母语为无标记而在目标语中有标记时,往往出现学习困难。

3) Selinker(1972)的中介语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经过阶段学习会越来越接近目标语。

3.2 本研究假设

1) 受汉语影响,初三学生较之高三学生较多使用“Locative Adverbial +V+NP”结构。

2) 受汉语影响,中国学生会用have代替there be。

3) 受汉语影响,中国学生出现较多的假定语从句或主题突出句。

4) 中国学生在there be句型中,较难掌握主谓一致。

5) 在表达“某处有某人/某物在干某事或怎么样”这一句型时,高三学生难根据存在主体之后的动词是施事行为还是受事行为来选择响应的动词形式。

3.3 受试对象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桂林实验中学全体初三、高三两个年级学生。其中初三学生274人,高三学生363人。该校大部分学生在小学已接受新课标一条龙教材,在小学已接触过there be句型。且该校学生好中差比例分配合理,具有一定代表性。

3.4 受试方法

全体受试对象写一篇名为“My hometown”的文章。该文章较自然引出there be句型。高三学生还做20道翻译题。其中10道涉及施事,受事动词,其他10道涉及therel be/exist等动词。有效文章共637份。翻译题试卷363份。在批改过程中,只找出与there be有关的错句。

4. 实验结果

通过同行的帮助,在作文的批改中共找出有关there be句型的错句277句。其中初三164句,高三113句。翻译题在假设5再谈。

4.2 假设1

通过批改,绝大多数受试者都采用there +VP+NP+ Locative Adverbial结构来表达某处存在某人/某物,而很少用Locative Adverbial +V+NP这一句型。该假设被。然后我们进一步检索初高中教材及练习册,there be句型大约出现900次。而“Locative Adverbial+V+NP”则出现很少。这一结果表明,学习者的言语输出可能会受到所接触语言输入的频率的影响。即在教材中出现有关目标语的次数会削弱母语的干忧。故笔者推断:言语输出时,学习者会倾向于选择高频出现的句式,而放弃低频出现的句式。

4.2 假设2

在所有错句中,用have代替there be的句型不多,共21句。且初三居多。如下列错句:Have thousands of visitors come to Guilin every year。 On the sides of the streets,have some great tree 等。这一结果似乎说明:母语与目标语的不同不会对目标语的掌握造成阻碍。并且随着学习的深入,学习者的目标语更接近目标语。

另一方面,初,高三学生均绝大多数使用“There+be+NP+locatove adverbial”这一熟悉句型。而很少用“There+存现动词+NP+Locative Adverbial”这一低频句型。这也说明,在缺乏充足的相关输入情况下,学生不敢大胆使用“There+存现动词”句式。Kahneman(2000)指出人们在决策时,对损失的感受要大于收益的感受,会因厌恶损失(loss aversion)而回避风险。回避风险(risk avoidance)是人们作出判断时所依靠的策略之一。所以学习者在言语输出时遇到不确定因素,需要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定时,他们遵循的原则也是回避风险,会选择常见项目,回避少见项目。如高三学生在翻译“森林里住着一个老虎”。他们翻译成“Once there was a tiger in the forest”。而不是“Once there lived a tiger in the forest”。

4.3 假设3

由于受汉语“主题突出”和“兼语结构”的影响,在文章中出现较多的主题突出和假定语从句两种句型,共76句,且初三居多。如:

1) Guilin has many new place,good place.

2) The number of the people who speak English in Guilin is many.

3) There are many trees are very green ,and beautiful.

4) There are many tourists come to my hometown.

5) There are many buildings have 11or 12 floors.

6) There are a great many people think it is very beautiful.

上列句子中,1)和2)属主题突出句。剩余的是假定语从句。这一结果显示:在中学阶段,学习者习得该句型在某种程度上还受母语的影响。

4.4 假设4

在此次批阅作文中,犯主谓一致错误的句子共160句。主要表现为“There are/were+名词单数/不可数”或“There is/was+名词复数”这两个错误。如:

There are a lot ofrubbish beside the river.

There is some old houses in Guilin city.

There are less pollution now.

There were many rubbish beside the road.

这一切也与黄冰(2005)对中国中学生对there be句型使用情况的调查结果一样:使用该句型出现错误最高的是主谓一致。这或许是因为英语的there be在汉语里都翻译成“有”,没有单复数之分。就此而言,相对中国学习者,汉语是无标记的,而英语是有标记的。根据Eckman(1997)的标记差异理论可解释这一现象。Dekeyser(2005:7)则认为:若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不够清晰,则学习者进行形式和意义匹配时会出现困难。

4.5 假设5

通过翻译题的测试,有下列现象:

A.在涉及施事动词的翻译时,高三受试者普遍采用的策略是:

1) 转换为NP+谓语+地点状语。如“街上走着一队士兵”。翻译成“Some soldiers are walking in the street.”。

2) 其次才是There BE sb./sty.+V-ing +Locative Adverbial.如上句可翻译成:There are some soldiers walking in the street.

B.在涉及受事动词时,大多数学生没有用“There BE +sb./sth.+v-ed+Locative Adverbial”句式,而是转换成“There BE +sb./sth.+Locative Adverbial”句式。A与B的对比似乎说明:受事动词比施事动词难掌握。即过去分词比现在分词难学。这也许是现在分词比较规则,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十分清晰;而过去分词有规则和不规则之分,且不规则的过去分词又形式多样。这种形式和意义的关联较模糊造成一定的学习困难。所以受试者回避使用过去分词。

另一方面,英语的动词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表示施事行为用动词-ing形式,表示受事行为时用动词的-ed形式。相比而言,汉语不论施事行为还是受事行为,汉语的词形都是一样的。因此,英语是有标记的,汉语是无标记的。(黄冰,何安平,2007)。所以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动词时会有困难。

结束语

本研究表明:

1) 英汉存现句结构方面的差异未对学习者产生干扰。目标语某个语言项目的高频输入会削弱母语的负面迁移。所以在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能接触目标语,培养对目标语的语感。

2) 学生在发展完善自己的中介语过程中,或多或少带有母语的特征。本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主题突出和假定语从句即是受汉语的影响。所以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地对英汉进行对比,并加以强化,从而养成新的语言习惯。

3) 英汉存现句形式和意义匹配的差异性及施事、受事动词这两个方面对中国学生习得there be句性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因为这两点在英语中是有标记的,而在汉语中,这是无标记的。

参考文献:

[1]Chou,min-chieh.Chinese learner’s overgeneration of English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s [J].Studies in liguistics 2004.30,(2):183-214.

[2]Dekeyser,R. M. What makes learning second language grammar difficult?Areview of issues [J]. Language learning 2005.55,(s1):1-25.

[3]Eckman,F. Markedness and the contrastive analysis hypothesis[J]. language learning 1977.27:315-30.

[4]Kahneman,D.& A.Tversky.choices,values and frames[C].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5]Lado,R.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Applied linguitics for language teachers[M].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7.

[6]Li,C.N. &Tompson,S.A. An exploration of mandarin Chinese. In P.Winfred &L. Austin(eds),syntactic typology:studies in the pohenomenology of language.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7]Norman,J.Chines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1998.

[8]Sasaki,M. Topic prominence in Japanese EFL students’ existential constructions[J].Language learning,1990.40,(3):337-368.

[9]Yip,V. from Chinese to English [M].language,1995.71:722-742.

[10]蔡基刚.英汉写作对比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1]韩景泉.英汉存现句的生成语法研究[J].现代外语,2001,(2):143-158.

[12]黄冰.中学生There be句型使用情况的分析[J].中小学外语教学,2005,(8):11-14.

[13]黄冰,何安平.中国大学生there be句型习得初探[J].现代外语,2007,(1):58-64.

[14]俞理明.语言迁移与二语习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儿童语言与翻译 下一篇:“二语习得”研究对小学英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