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与学生主体精神铸造

时间:2022-06-11 12:23:49

案例教学与学生主体精神铸造

摘 要:案例教学对学生主体精神铸造产生重要价值,通过情感关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通过思维拓展保障学生创新自由。基于案例教学强调互动精神、关注民主精神、重视人文精神、坚持开放精神、注重实践精神,主体精神在案例教学中得以凸显。案例教学铸造学生主体精神的主要策略是,利用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望;提出积极期望,引导学习行为;营造宽松环境,培养问题意识;创设模拟情景,促进学习迁移。

关键词:主体精神;案例教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2.081

当下中国教育呈现出现代化、大众化与民主化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这使得学生主体精神的铸造问题日益凸显。人们在不断呼吁,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和学会成长。换言之,教育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我们迫切需要采取一种合适的教学方式,使得在教育中长期被遗忘的学生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在此背景下,案例教学因其培养学生主体精神的独特优势得以迅速发展,已经广泛应用于各类教育教学中。

1 案例教学对学生主体精神铸造的价值

现代教育的最高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这已成为共识。然而基于功利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影响,当代教育一定程度上异化了自我,偏离了正确路向,遮蔽了真正价值,变得只是单纯追求纯粹知识、向往实用技术和迷恋经济效益。基于此,案例教学引入了学生主体性学习理念,呈现出自主、平等、合作、互动的教学特征,教师信任、尊重和善待学生的精神个性和心灵自由,进而极大释放学生的心灵空间。

1.1 通过情感关注满足学生学习需要

情感是人基于是否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内心体验。学生智力由多种因素决定,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是重要的因素。情感极大地促进认知,积极的情感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情达则理通,能激起学生情感的事物往往能较长久地保留在他们头脑中,学生有兴趣的、学得扎实的课,几乎都倾注了教师的强烈情感。案例教学始终注意铸造学生主体精神,注重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以此培养良好情感,创造和谐气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还关心社会进步;不仅培养合作学习、研究交流、彼此尊重、勇于探索、不断进取的精神,还坚持尊重事实、坚持真理、质疑批判、知难而进的态度。生活中的一切都从生命出发来构建关系网。个人独特的生活构成了个体生命的世界。案例教学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来设计案例,充分保障他们的自主活动,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深刻的生命体验。

1.2 通过思维拓展保障学生创新自由

思维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活动。案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切探究都围绕问题来展开。案例教学提倡学生不迷信书本和权威,要求减少教师对学生的限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求索,提出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培养学生的^察力、意志力和学习态度,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掌握学习和研究方法。案例教学在典型化处理真实事例的基础上,提炼、研究和讨论案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打开学生思路,教他们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和分析案例,培养多向思维能力。案例教学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只要是有一定道理,就让其充分发表看法。案例教学在启发讨论中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发散性,在质疑提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在归纳总结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同性,在情境设置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分析性和想象性。

2 主体精神在案例教学中的凸显

案例教学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目的在于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完美人性的形成和个体潜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动态的人和富有有创造力的人。案例教学着力培养学生主体精神,提供众多的展示机会,引导学生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积极参与教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新性。

2.1 案例教学强调互动精神

案例教学强调“养成性学习”,凸显师生互动。养成性学习促进学生的独立性,让学生从有限的例子中主动获得一般意义上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使学生理解并解决结构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性就是要使学生具有批判认识的能力、判断能力和行为能力,乃至自发的继续学习的能力。案例教学强调通过养成性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批判、行动和学习的独立能力;主张教学不在于传授死板知识和固定技巧,而在于帮助学生主动学习,这与人文主义教育理念不谋而合。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压抑和扼杀了学生个性。而案例教学则强调教与学的互动。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分享理解和促进学习;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主体凸显、个性表现和创新解放。

2.2 案例教学关注民主精神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独立能力,体现教学民主精神。案例教学的民主性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和主体地位,尊重学生设想、选择和提问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案例教学以案例为媒介,以问题为起点,强调师生共同探讨。在案例教学中,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在有些问题上不一定比学生强,而且有些问题具有多元化答案,所以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意见,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进步。首先,鼓励学生挑战常规,大胆创新。其次,尊重学生选择自由,尊重个人个性和气质。再次,尊重学生个体差别,因材施教。

2.3 案例教学重视人文精神

案例教学关注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展示教学人文精神。近年来,学科教育与人文教育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成了关注热点。社会发展需要人文精神,科学教育应体现人文精神。案例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方面优势明显。它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供材料,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探究问题和获取科学结论,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教学必须从学生现有的兴趣、方法、认知、审美和道德水平出发,选取学生觉得有意义、与生活经验相关、重要而有趣的案例。案例教学关注学生的人格世界,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性。案例教学的作用在于,保证人人享有独立的思想、判断、感情和想象。

2.4 案例教学坚持开放精神

案例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展现开放精神。案例教学追求问题解决和系统学习的内在统一,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针对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案例教学创设具体的案例情境,激起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欲望,刺激学生提出问题。而问题是开启科学研究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思想方法和知识发展。从本质上讲,没有问题就没有学生的深入思考,因此案例教学强调问题意识,要求教师一并考虑课本知识与学生思维能力。师生互动设立的问题要尽量生活化和际化。因为案例教学的主要目标是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激发其发现新问题的冲动。案例教学的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学习心态的开放性;一个人只有心理自由才能拥有真正自我,才能敞开思维;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不拘泥于教材和教师,更接近实际生活;问题答案的开放性。许多问题能够从不同角度、方法去权衡。

2.5 案例教学注重实践精神

案例教学关注教学的活动性,充分体现了实践精神。活动是学生潜能得以双向对象化的基本形式;离开了活动,学生潜能就失去了挖掘的基础。人的活动是社会价值与发展的源泉,是人的生命及个性发展的源泉。教育学离开了活动问题,就不可能解决任何一项教育、教学、发展的任务。案例教学引入的所有案例,均来自现实生活中的事实。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面对的是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和制定对策。这对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无疑很有帮助。

3 案例教学铸造学生主体精神的策略

3.1 利用成就动机,激发求知欲望

成就动机是个人完美的完成相关学习任务的内在动力。案例教学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因此而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从中获得积极情绪或成功体验。学生的求知动机具有高稳定性、高强度、高层次的特征,因此案例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求知动机。首先,所选案例要与生活紧密相关,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程与服务社会和实现理想的关系。其次,以知识魅力引发求知欲望。案例教学主要在于获取研究方法,体悟探究过程,促进知识重组。

3.2 提出积极期望,引导学习行为

案例教学通过高度参与的方式引导学生主体行为。首先,案例要源于现实,最好贴近学生生活。因为它可能就是学生已经或即将面临的情景或问题,从而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其次,让学生真正扮演“演员”,教师发挥“导演”功能。再次,鼓励与肯定学生就案例提出的问题和观点。教师要创设出民主、平等、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提倡和鼓励学生质疑和挑战,使学生学习心态开放、自由,做到畅所欲言。

3.3 营造宽松环境,培养问题意识

案例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应该平等、合作、轻松、愉快。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学生设计方案,鼓励学生探索实践,提倡合作,尊重学生兴趣、爱好和人格,培育学生的创新勇气。另一方面,着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在课堂中经常设问。问题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自我探索、思考、创造、表现、实现的机会,使学生产生学习体验。其次,选择好问题。教师要充分掌握案例材料,包括案例事实,可能提出的问题、计算和背景知识;事先预料学生对案例的反应,分析学生对教学案例的看法;精心选择教学案例,鼓励学生提问,进行“提问”训练。

3.4 创设模拟情景,促进学习迁移

在案例教学中,案例要为学生而设置,尽可能与实际情况相似。这种相似性能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迁移。为了达到理想的迁移效果,一要在案例编写上寻求已学知识和迁移情境的最大相似性。二要使学生通过练习获得各种辨认相似案例情景的机会,提高对相似性的辨识能力。三要坚持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相统一的原则。教师要明确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学习自觉主动性;要介绍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正向的学习迁移。

参考文献

[1]王振宁.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傅道春.情景心理学[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李其龙.德国教学论流派[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5]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长沙:岳麓书社,2005.

上一篇:新媒体环境下企业家前台化行为类型及影响因素 下一篇:碳排放转移研究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