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信用对消费信贷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6-11 09:03:25

个人信用对消费信贷的影响分析

摘要:快速发展的消费信贷市场中蕴藏着由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用风险,个人信用是一般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用对消费信贷会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构建个人信用对消费信贷影响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分析这种影响,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规避个人信用风险对消费信贷影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个人信用;消费信贷;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4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2-0074-04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信贷品种的日益丰富和信息技术的支持,消费信贷在20世纪60年代后迅速发展。英国2004年底消费信贷总额已达2185亿英镑 ,日本2005年底已达34万亿日元 ,美国2005年底已达2.1万亿美元 。然而快速发展的消费信贷市场中却蕴藏着由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信用风险,个人信用风险是构成一般信用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个人信用对消费信贷会产生重要影响。在此,本文首先构建个人信用对消费信贷影响的理论模型并通过实证检验分析这种影响,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规避个人信用风险对消费信贷影响的有效途径。

一、个人信用对消费信贷影响的理论模型

假定消费者希望获得q元的贷款 ,他获得贷款必须支付的价格为X,X为随机变量。概率分布F(x|w)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已知的,并且依赖于消费者的信贷数量(w)。假定消费者的信誉指数越高,在给定的价格或低于给定的价格下消费者获得的信贷就越大。形式上F(x|w)意味着消费者在其信誉为w时的积分方程。因此对于任意的?啄≥0,都有可行的价格x。

当信贷购物时,消费者可以选择多样的资金来源。如贷款公司和零售商,提供简单的实用的信贷,相应的伴随着高利率。其他资金提供者提供给风险偏好的消费者以低利率。

假定消费者有两种类型协会的选择:高成本和低成本的贷方。X1是从低成本贷方获得的,F1(x)为积分函数。X2是从高成本贷方获得的,F2(x)为积分函数。假定F1(x)≥F2(x),对于所有的x都成立。

尽管低成本贷方提供低利率,一些借款者将通过这些贷方被拒绝信贷。对低成本贷方来说,消费者有p

对于高风险的消费者,p(w)是低的。因此,搜寻成本的期望在低利率贷方会高,并且r1与r2的相关性比具有高信誉的消费者的情况高。Weitzman(1979)已经证明消费者从最低的预定价格的分布中取样,因此有命题5。

命题5:从高利率资源借款的频率与借款者的信誉w成反方向变动一个附加的行为猜测是有可能的;当消费者希望借到大额数目的款时,他们会更强烈地搜寻低利率贷方进行信贷。然而,这种猜测在没有严格限制假定下通常在数学上是难以成立的。。

个人信用等级高,说明个人的履约能力强。因此在既定的信贷合约中,履约能力越强,对贷方的保护程度越高,贷方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小。因此个人信用可以降低消费信贷风险,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个人信用越高,消费信贷的风险就越低,反之则风险越高。

二、个人信用对消费信贷影响的实证分析

反映个人信用的指标可以通过个人信贷的违约率、不良贷款率等来体现。下面通过美国个人信贷的违约率和不良贷款率指标来衡量个人信用状况对消费信贷的影响。

取1985年至2004年美国消费信贷与所有银行的违约率的季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为了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此处将两个时间序列进行取对数。

经过对两个对数序列的单位根检验,两个序列均具有单位根,为非平稳序列,进而对它们进行单整检验,结果显示它们均为一阶单整序列。

由于序列LCC和LCOR之间满足协整检验前提,回归方程估计残差序列e的取值如图1。对序列e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上述结果表明残差序列在1%的水平下拒绝非协整零假设,因此可以认为违约率与消费信贷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根据E-G两步法建立误差修正模型,结果如下:

LCC=-0.004LCOR+0.017-0.054et-1

上面的结果显示,信贷违约率的变动率上升一个百分点,则消费信贷的变动率会下降0.004个百分点。

对两个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见表3。

从检验结果来看,拒绝消费信贷不是违约率的格兰杰成因的原假设犯错误的概率为0.15%左右,表明在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消费信贷是违约率的格兰杰成因,而且两者互为因果。

再取1987至2004年不良贷款率与消费信贷的季度数据进行计量分析。

两个序列均为一阶单整,估计方程为:

LCC=-0.4LDR+14.5

方程表明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越高,银行所提供的消费信贷就越少,不良贷款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消费信贷会降低0.4个百分点。

尽管以上两个方程的结果有较大差异,但显示出消费信贷与个人信用存在的变动关系是一致的,即个人信用状况的恶化会降低消费信贷。银行为了规避风险,根据违约率和不良贷款率的高低进行消费信贷的发放。因此消费信贷的多少不单由消费者影响,还受到银行放款意愿的影响。

三、我国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中规避个人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

建立个人信用制度,旨在通过对个人信用的调查与评估,赋予信用一定的价值,让在不超过自身信用价值的前提下自由变现使用,并通过具有法律强制性的外部约束力来规范个人信用活动及当事人的信用行为,引导个人内在心态的变革和守约意识的提高,从而建立信用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建立我国的个人信用制度,既需要参照国外经验,也需要立足于我国国情,既要考虑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更需要考虑到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和完善对制度的连续性要求。

1.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

目前已建立的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资料还很不完全。大部分消费者没有信贷历史,也就是在银行没有信用记录。同时,消费者个人信息分散在很多单位,如申请人工作单位、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工商、税务部门以及法院等,而这些单位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部门,相互之间并没有建立信息交流机制,银行要想获得消费者的全面信息,需要向各个单位分别了解,不仅成本高,而且效率低,给信用调查带来很大困难。由于资信调查难度大,使得银行在开展消费信贷的过程中缺乏充分的信息支持,难以进行科学的贷款决策。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是今后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点。

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体系应按照“权威、真实、统一、高效”的原则进行。建议国家成立全国信用管理中心,由该中心在目前已初步建成全国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以终生不变的身份证号码作为识别码建立个人信用总户,联合各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及法院、公安、税务等职能部门通过计算机网络参与组建信息库。各部门负责系统内对有关个人的资料进行收集、汇总、分析传送等处理。全国信用管理中心,按照扩大利用和全面效益原则进行信息的科学管理,提高信息经济价值,用立法的方式确定信息的、使用、保密范围,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形成个人信用报告。Pagano和Jappelli(1993)说明了,家庭流动性最高的国家,人均信用报告的数量也最大。[1]将一名借款人的信用历史提供给潜在的放款机构,能够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放款机构有了这类数据,就能够避免对还款记录不好、有违约历史或破产记录的高风险个人放贷。同时,借款人对一家机构的迟付或不付,可能招致多家机构对该借款人的惩罚。因此,信用报告有助于提高借款人的自律性,降低道德风险。信用报告是借款人为自己创造的信誉抵押品,它对履行承诺的激励作用与实物抵押品几乎一样。对缺乏实物抵押品的借款人而言,信誉抵押更为重要(米勒,2004)。[2]对银行来说,一方面有利于全面评价个人的信用等级,做出科学的决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建立有效监督个人行为的机制,同时降低商业银行的调查成本。在米勒的调查中,31%的银行表示,如果没有征信公司的信息,处理贷款申请的时间至少会加倍,另外33%表示时间会大大上升,上升幅度从25%到100%不等。60%以上的银行认为,如果没有征信公司的信息,处理贷款申请的成本至少会上升25%,近70%的银行认为,缺乏信用信息会使违约增长25%以上。

2.建立个人信用评估机制

从国外来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是建立在长期积累的统计数据基础之上。在我国,目前由于银行获得的消费者信息有限,缺乏相应的统计数据基础,难以对消费者信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而目前一些中介机构所建立的个人信用评估数量模型与银行的实际业务脱节,也不能完全满足银行防范和控制贷款风险的需要。由于没有科学、合理的个人信用评估机制,在实际贷款过程中,银行主要依靠经验判断来决定贷与不贷、贷多贷少,贷款决策的科学性难以保证。

“个人信用等级”是一个自然人的价值和声誉的体现,是一个自然人的“身份证”。因此应严格按照“科学”、“独立”、“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进行评定,操作规程应做到规范、准确、真实、完整。个人信用评定是对个人信用风险进行评定,为银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但是对个人资信的评估很大程度上依据过去个人道德和行为的记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在信用程度不高、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在评估“资金实力”的同时必须要注重对借款人道德品质的考评。建议将每个人的资信评定分两个体系组成,即道德品质体系和资本实力体系进行评分,这样可以避免将道德品质和资本实力混为一谈,因为有时较强的资本实力可以掩盖其较差的道德品质的缺陷,这样可以对个人信用评定结果有清晰与理智的认识。

3.建立个人失信惩戒机制

个人信用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对个人违约行为的全社会制裁,使违约的成本很高,消费者一旦有了违约记录,在社会上将寸步难行,从而约束消费者诚实守信。我国目前缺乏对违约者的有效制裁和处罚,没有对失信行为的社会化约束机制,借款人如果拖欠银行贷款,只是受到银行的追究,而在其他工作和生活领域并不会付出任何代价,他们的日常生活几乎不受影响,失信惩罚措施就失去了它“惩前毖后”的功效。对于授信部门来说,由于失信惩罚机制的不健全,信用申请者无视失信的惩罚措施,也增加了其回收到期信用的难度,这也给授信部门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授信部门进行个人信贷业务的难度。在违约成本远远低于违约收益的情况下,消费者作为理性人,选择违约的概率自然会比较高。在消费信贷开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消费者恶意拖欠银行贷款的情况,给银行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按照“成本一收益”原理,对违约借款人采取强有力的制裁,让有失信行为的人感受到失信的痛处,既可起到惩罚的作用,又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信用观念的提高,可以根据违约人信用的大小和失信行为的严重性分别采用不同程度的制裁措施。首先进行金融制裁,对违约的个人、银行不再继续贷款,不允许其使用信用卡透支;其次结合社会信用制裁,联合工商、银行、通信等部门,增加其获得这些部门相关服务的难度,例如工商注册、银行开户、各种通信设施的开通等;再次应采取舆论制裁,在国家个人信用中,在个人档案上作永久性记录,列入黑名单;最后对情节严重者动用法律制裁,以保全银行资产,维护社会信用。由于信用违约成本的提高,任何理性的消费者都会在使用个人信用的过程中,比较短期的违约获利与长期的失信损失而做出明智的选择,规范自身的行为,遵守信贷合同并保持守信习惯。

参考文献:

[1] Pagano, M., T. Jappelli, Information sharing in credit market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 43, No 5, 1693-1718.

[2] [美]米勒编,王晓蕾等.征信体系和国际经济[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现代商业银行贷款定价模型及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下一篇:农村信用社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及其主要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