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权监督个人信用

时间:2022-09-12 10:59:18

谁有权监督个人信用

4月22日、23日,中央及地方一些媒体先后刊播消息,称“手机欠费,今后要小心了,因为欠费记录可能作为不良信用信息,进入到银行的个人信用档案,甚至将影响到无法进行房屋或其他消费贷款。”原来,央行日前已和信息产业部达成协议,同意电信用户缴费信息接入个人征信系统,并已责成各地人民银行和电信企业推进这项工作。

不但如此,在2006年,央行就加强了与环保等部门的协调工作,争取将企业遵纪守法信息纳入征信系统。除环保总局外,央行正在与最高人民法院、国家质检总局、证监会、国家税务总局、海关总署等部门加紧协商,争取尽快将法院判决和强制执行案件信息,以及行政许可、行政执法、奖励评优、欠税等信息纳入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同时,采集企业和个人缴纳电信费用等非金融负债信息的工作也已经在吉林、深圳等省市开展试点工作。目前,吉林省六家电信企业的用户缴费信息都已实现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对接,用户如果无故欠费超过2个月,相关信息就将被记入个人信用档案,而这个记录将影响到是否对该客户发放贷款。

一石激起千层浪,对电话缴费记录进入个人信用档案赞成者有之,更多的则是质疑,有人甚至担心建立在此种基础之上的个人信用档案是否公正、公平。

个人信用,“第二张身份证”

所谓信用档案,就是全面、客观记录个人的信用活动,反映个人信用状况的文件,除了姓名、身份证件、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等基本信息,还包含银行贷款,信用卡等信息。如今,只要个人进行过贷款、担保、开设过个人账户等,就会被录入到个人征信系统中。

个人信用小心留下“污点”

日前,重庆市民甄女士向农行申请了一笔26万元的贷款,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在其他银行曾经逾期14个月的房贷记录被农行逮了个正着,其贷款要求自然被拒绝,甄女士为此十分苦恼,“早知如此,我一定会按时缴房贷。”

2004年10月15日,央行在重庆等7个城市开通了个人征信系统。以重庆为例,只要在人行重庆分行营管部征信管理处,输入被查询人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可以看到一份长达3页的个人信用报告样本。在这个样本里,被查询人的职业、收入、家庭情况、借还款记录、信用卡使用情况、有无担保等信息都一览无遗。

在国外,个人信用档案早已成为人们的“第二张身份证”,个人一旦留下“污点”记录,将会在贷款、保险、就业、升学等方面“寸步难行”

“个人信用报告是‘用事实说话’,各家商业银行根据这些原始素材进行‘来料加工’,最终得出对个人信用状况的评价。”人行重庆分行有关人士介绍说,“在银行审批个人贷款和办理信用卡时,查询个人征信系统已经成为其防范风险的首选。”而信用评价不同,市民在银行享受的待遇也不同,对于信用记录良好的市民,可能享受较低的下浮贷款利率;反之,不仅申请贷款比较困难,还会面临较高的上浮贷款利率。

有关资料显示,重庆市内银行使用该系统的查询量,已从开通时的每月数百次突破到3万次,去年累计查询量达17万多次,拒绝个人贷款375笔、信用卡申请421笔,个人征信系统共拦下风险贷款近9000万元。

从2005年6月起,“个人征信系统”已在云南省试运行,周查询次数也从开始的数百次急剧攀升。省内各银行在受理个人贷款申请前,均通过“个人征信系统”查询申请人的信用记录,

来自山东的消息说,目前,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覆盖山东省所有银行类金融机构,系统收录了山东省内个人结算账户信息1.03亿条,个人贷款、担保等信贷业务1600多亿元,信用卡信息100多万条以及个人居住、职业,收入、教育状况、家庭情况等信息1亿多条。

一业内人士指出、由于银行通过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可更迅速、准确、全面地判断个人信用状况,因此信用良好的客户可享受更加高效快捷的金融服务。假如客户向商业银行的支行申请贷款45万元,由于支行审批权限只有5万元,在没有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前贷款申请必须经过层层审查、反复核实、现场调查,至少需要3至4天才可能完成审批,但通过查询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贷人员能很快了解申请人的信用状况,经过辅助调查后当天上报上级行审批,上级行经过调查核实后第二天就可完成审批。

据了解,央行征信系统2006年1月正式运行仅一年时间,其征信系统数据库已覆盖全国,并为5.33亿自然人和1116万多户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

黄双全的担忧

济南市的何先生也遭遇了甄女士同样的事情,近日他到家银行申请房贷,信贷审核人员在“个人征信系统”查询时发现,何先生在另一家银行办理的信用卡透支5000余元,已逾期50多天未还款。何先生表示将立刻把信用卡的钱还上,但这家银行最终还是拒绝了何先生的房贷申请。

央行征信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因此提醒,千万别拿信用不当“钱”。这位负责人指出,不讲信用后果十分严重:对于恶意透支、金融诈骗、违规使用他人身份证等客户,银行会拒绝其办卡及贷款申请,信用卡客户如果连续多次超过规定期限还款、恶意拖欠长时间不还款,银行可能会考虑拒绝或降低其信用额度;对于已办理了住房按揭手续的客户,连续多次未按时交付按揭,再次申请贷款和办理信用卡将受到限制。

对于如何才能保证个人的良好信用,这位负责人强调,一是明确约定的还款时间,按期在这个期限内还款。二是根据自己的还款能力,合理刷卡消费、透支。三是及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

对于一些人担心个人隐私泄露,央行人士表示,目前,除本人外,只有商业银行在办理贷款、信用卡等业务和进行贷后管理时才能直接查看个人信用报告;即使商业银行查看信用报告,也需要先得到本人的书面授权。他还指出,如果认为自己的信用报告出错,可以通过三种渠道反映,要求核查处理:一是由本人或者委托他人向所在地中国人民银行分支行征信管理部门反映;二是直接向征信中心反映;三是可以委托直接涉及出错信息的商业银行经办机构反映。

不过,民法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博士生导师黄双全对这几种渠道并不认可,他认为,这种做法的后果是,送交个人信用不良信息的单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一旦信息错误,将直接导致纠纷的发生。黄双全认为,不良诚信记录纠纷的增加凸现了个人信用不良信息无人审核和相关立法缺陷的尴尬。因为送交信息的单位都是企业,企业提供的信息并不具有权威性。而目前尚无法律规范个人信用信息的征集。黄双全因此建议,政府部门应及时建立权威的不良诚信记录的审核机构,而相关部门在提供个人不良信用信息之前,应当听取当事人的申辩和陈述。

企业信用:博弈消费者信用

黄双全的担忧不无道理,而人们

对个人信用与电话缴费挂钩的激烈反应正是这种担忧最直接的体现。

85%反对缴费入个人信用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近日与某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的一项有1.78万余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5%的人反对电话缴费记录进八个人信用档案。

调查中,72.2%的人认为,电信企业收费难以保证公平,自身信用就值得怀疑。这也是人们反对的最大理由。两个月前,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去年全国查处价格违法案件情况显示,“通信运营商提供套餐、短信、手机上网等服务存在一定价格欺诈行为”,通信价格违法案件在增长率上居所有行业之首。电信企业的各种不合理收费,如初装费、漫游费,还有让人防不胜防的信息费,都让人们对它们的信用大打折扣。有人甚至评论说,电信差不多是最不讲诚信、身上欺诈污点最多、消费者投诉最多的行业之一。

除了怀疑电信企业自身的信用外,人们反对的理由还包括:57.5%的人认为,有很多欠费都不是恶意欠费,通信企业还无法对其加以甄别。

人们对电话缴费记录进入个人信用档案的怀疑和反对,甚至影响到了人们对个人征信系统的态度。调查中,一位参与者说,“我本来是赞同建立个人信用系统的。但是如果像现在这样,只针对个人信用却不考虑企业信用,这样的系统我反对。”这样的意见在调查中很有代表性,调查结果显示,甚至有46.7%的人不赞同建立个人信用系统。

银行涉嫌“越俎代庖”

两年前,记者的一个同行在郑州驻站,参与了当地移动的促销活动。后来,优惠方案遭禁,移动公司承诺免交月租费,后又反悔。这位同行一气之下没再缴费,后奉调回京。上个月,他收到移动的追缴单,月租费和滞纳金共1200多元。“明明对方违约在先,且过了这么久才追缴,像故意拖长滞纳期。”同行一脸无奈。

其实,电信企业和用户发生费用纷争,这应该是一个经济纠纷,和任何企业与客户发生的纠纷并无质的区别。我们不排除有些用户有恶意拖欠费用的行为,但大部分纠纷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出现了问题,导致用户不愿意按期付费。这样的纠纷,企业和客户一般都通过仲裁机关仲裁或法院判决来解决。而现在银行和电信的这个协议,把电信的权利推向了“绝对主动”的地位,客服双方一旦发生纠纷,不需要经过仲裁或法律程序,客户就要“无条件”地受到“信用污点”的制裁。如此一来,今后无论电信出台什么政策,要收什么费用,用户就必须如数及时地缴纳,否则就只能遭遇银行和电信部门的合力“惩罚”了。

此外,银行用这种方法涉足在企业和用户的经济纠纷中,难免有些“越俎代庖”的意味。即使在国外,大多数银行要出具信用证明也仅仅限制在自己的业务之内,而我们的银行和信息产业部的这个协议,就使自己不由自主地充当了消费仲裁甚至法院的角色,这不仅伤害了广大消费者,也伤害了法律的威严。银行可以考核自己客户的诚信度,有什么资格对电信行业的客户进行诚信度考核?而从现在许多事实特别是服务规范来看,我们的银行本身就因不少做法令人对其诚信度产生怀疑,这样的企业,也有资格充当社会人信用的“法官”?这种行为,又怎么可能利于社会诚信度的提高?

央视《经济信息联播》也认为,由于电信企业计时计价不准而引起的电话费纠纷经常发生,假如不问青红皂白把所有的拒绝交费都记八个人信用记录,那就等于是把所有拒绝和拖延交电话费的过错全都算在了用户的头上。银行急于建立个人信用记录的心情大家都能理解,但是应当有一个办法将这原始信息进行甄别筛选,把那些能够说明问题的有效信息、纳入到诚信档案中,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央行:不会“一票否决”

对于公众的质疑,央行有关负责人表示,个人征信系统的作用是给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和信用卡时提供参考。每家商业银行都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信用考评办法,不会简单地根据个人征信系统的某一条负面信息就对客户“一票否决”。而且一般也会甄别得出恶意和非恶意的拖欠记录。

不过,一些专家对手机欠费纳入央行征信系统持肯定态度。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电信专家阚凯力就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在2001年中国因盗用通信设施和用户恶意欠费的损失超过200亿元人民币,户均60元以上。这个数字仍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知情人透露,200亿这个数字是最保守的计算。因为2001年是中国电信业动荡的一年,分拆合并不断进行,再加上各个运营公司刻意隐瞒用户欠费数字,专家认为这个数字有可能更多。造成这部分巨额损失的大部分都是恶意欠费的用户,但目前除了数额特别巨大的案件公检法会介入调查以外,运营商仍未有任何积极的措施能够给予防范。

基于此,阚凯力认为,手机欠费纳入征信系统基本合理,因为各国都有类似的规定或者惯例。但是,具体实施要保护消费者的切实利益。目前移动运营商可以向征信系统提供的手机欠费信息,有一部分是恶意欠费的用户,有一部分则是由于各种客观条件而导致的欠费用户。征信系统所需要的是恶意欠费的用户信息,而非“无意”欠费用户的信息。这就涉及一个用户筛选的问题。而且,由于盗用他人身份证而产生的手机欠费每年就有几百万,因此,希望一些平台是开放可查询的。

新闻晨报评论主笔许莽指出,建立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而言,我们要赶上发达国家确实还需要比较长的时间,而且还必须以尽快启动、加快推进为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宗旨明确,一些举措就应当得到社会的支持。因此,对于电信缴费接入个人信用记录的问题,我们似乎不妨将其视为社会诚信机制建设的某个切入点,从积极的层面考虑得更多些。

声音:加快信用立法

完善和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只是、个人信用体系涉及对公民自由和权利的限制,虽极其必要又必须慎重。美国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之所以健全有效,跟《公平信用信息披露法》为核心的、一系列规范个人信用的相关法律体系不无关系。而央行和信息产业部是通过部门之间的协议,来为公民个人建立个人征信记录的。本应作为制度博弈主体的公民,似乎完全被排除在制度设计之外。

确保信用信息数据准确性

美国是当今信用消费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与其相适应的是有着相对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在20世纪60-80年代的20多年问,出台了《公平信用报告法》等十多个有关信用管理的法律,这些法律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这些法律交织构成了美国信用管理体系有效运转的法律环境。也可以说,没有这套信用法律体系,也就没有美国发达的信用消费。可见推动个人信用消费,信用立法之重要。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商法学教授蓝寿荣曾对美国信用法律制度做过研究,了解到在美国收集、记录、整理各种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的多为一些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每个人的消费信用贷款的所有信息数据,从贷款的发放者那里无偿地传送到当地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转而汇集到全国的三大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电脑数据库中。这三家公司搜集了1.7亿多美国人的个人信用数据,提供可供消费者、信贷公司、雇主、房东及其他相关商业参考的信用报告及评估,其信息传递效率相当高,一次信用查询的在线答复时间不超过几秒钟。

为了确保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录入“公正适当或正确”的信用信息数据,《公平信用信息披露法》规定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对个人信用信息数据情况进行登录时必须对当事人进行严格的确认,同时赋予信息数据当事人对其信用信息数据有查阅的请示权,对错误情报的订正请求权、提出异议的权利等。对于个人信用信息数据中有不利该当事人的内容时,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应把形成这一信用信息数据的信息来源机构的名称、住所告知给该个人;当事人中有对其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的完整性或正确性提出异议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负有再调查的义务,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在完成有关个人信用信息报告时,须采取一系列严密程序确保信息的正确性。

当信息的当事人权利受到侵犯或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不履行其义务时,《公平信用信息披露法》规定了民事诉讼、行政机关监督、刑罚的适用等法律手段,其中,由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是确保信用中介服务机构遵守法律规定义务的重要手段。因过失而违反该法的机关,负有支付消费者遭受的实际损害金额的赔偿、律师费及诉讼费的责任;因故意违反该法的组织或个人,除了要进行以上各项的支付外,还要增加惩罚性的损害赔偿。如果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及其他机构出于故意或恶意的目的提供了错误的信用信息数据或拒绝当事人的知情请求,构成对个人名誉或隐私权的侵害,则要支付1万美元的损害赔偿,这种赔偿属于精神损害的赔偿。

信用立法迫在眉睫

我国的个人信用体系建设还仍然停留在试点阶段。从国内第一家个人信用联合征信运作企业――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的运作情况来看,目前试点进程缓慢,效果与预期相差较大。究其原因,试点工作遇到的法律问题难以解决,即如何将各个银行的个人信贷(信用)信息以及在公安、法院、社会公用事业单位等部门的其他个人信用信息合法地纳入资信公司建立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系统,同时又能妥善解决最敏感的问题――有效保护个人隐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所长任兴洲因此认为,我国应加快信用立法工作。借鉴发达国家在信用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尽早为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奠定制度框架;抓紧研究、出台与信用行业直接相关的基本法,如可先出台《信用报告法》,对信用行业的管理定下基本的制度框架。目前我国征信数据的开放与使用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开放程度低,使信用信息缺乏透明度,在涉及消费者个人信息的采集和共享方面没有相关的法律约束。他建议这几个方面的立法都应尽快提上议程。

其次是促进信用中介机构的建立与规范发展。目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机构都是采取公司制的市场运营方式,但由于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需求不足,业务量相对较少,特别是政府对信用信息的利用程度低。由于竞争激烈,从制度上保障信用中介机构能够客观、公正、独立地运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行业发展现状和别国的经验,对于企业征信咨询类机构可以通过竞争的方式,使其业务逐步向有规模、有影响的征信公司集中;对于资信评级机构和个人信用信息征询机构,可以通过比较明确的进入退出机制的办法加以规范。

同时政府还要对信用行业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监督。从国际经验看,政府对信用行业的管理方式与该国信用管理法律体系的状况密切相关。法律法规越完善,政府的直接管理职能就相对弱化,信用行业的发展也比较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政府或中央银行的直接管理职能就更为重要一些,信用行业的发展状况更容易受政府行为的影响。我国信用行业的发展只有十几年的历史,由于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所以在加快立法进程的同时,还需要政府对该行业进行相应的管理和监督。

此外,河南省委宣传部副编审齐刚认为,道德对维护社会信用也有着不可或缺的辅助作用。在经济运行不断受到失信行为侵害的今天,高扬诚信之旗,加强以诚信为本的道德理念和基本行为准则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更具积极意义。现阶段应加大诚实守信方面的宣传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把诚实守信和良好的信用观念培养成社会成员都向往和追求的社会美德,形成诚实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

上一篇:别把国家的事儿不当事别把百姓的利益当儿戏 下一篇:隔墙有眼 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