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民教育进社区的方法论原则

时间:2022-06-11 07:19:02

论公民教育进社区的方法论原则

摘 要 基于当前我国公民教育进社区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实际,在社区中创建公民教育应遵循耗散结构论原则,即:自组织与他组织并举原则;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原则;在积累中突破原则。

关键词 公民教育 耗散结构 自组织 他组织 社区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Methodological Principles of Taking

the Civic Education into a Community

WU Xuejuan, REN Huaiying

(College of Political and Civic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Abstract Now it is still an experimental practice to take the civic education into a community. It is necessary to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the dissipative structure theory, that is tempering self-organization with his organization; saving cost and improving efficiency; breaking through in the strength accumulation.

Key words civic education; dissipative structure; self-organization; his organization; community

所谓“公民教育进社区”,指的是如何把公民教育带入早已离开学校的一般民众,如何在社区传播公民知识和促进民众公民习惯养成的问题。当前我国的公民教育进社区活动尚处于在个别社区试验的阶段,①针对这一实际,我们认为,在社区中创建公民教育应遵循耗散结构论原则。

耗散结构理论是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于1969年针对非平衡热力学系统的有序化问题而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开放系统,当到达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区时,一旦系统的某个参量达到一定的阈值,通过涨落,系统就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才能维持,并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且不因外界微小的扰动而消失,此即耗散结构。当前我国的社区公民教育刚刚拉开帷幕,意味着社区文化已打破原有平衡(即社区公民教育未之曾有),正要培育一种新的有序(即社区公民教育体系已建成)。这一过程显然是社区公民教育从无到有、从不规范到规范的动态发展过程,即走向耗散结构的过程,耗散结构论原则表现为下列三方面。

1 自组织与他组织并举的原则

大千世界,事物的演化和发展究竟是由内因决定还是外因决定的呢?有人认为是外因决定的,古代及近代的主流观点都属外因论。有人认为是内因决定的,黑格尔、马克思、都是内因论的代表。耗散结构论认为系统的有序生成,是系统(内因)与环境(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外因作用的机制十分复杂,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是内因为主、外因为次或相反。

首先,外部环境对开放系统形成耗散结构具有重要作用。普利高津在他的《从存在到演化》、《从混沌到有序》等著作中多处强调外部环境的重要性。“耗散结构的类型严格地依赖于它们得以形成的那些条件。”②“只有通过足够的能流和物质流,新结构才能保持在远离平衡的状态。”③如自然界中最典型的耗散结构类型——生命体,就表现出对外界条件的强烈依赖:“生命好象在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着我们的生物圈得以寄身的那些条件,其中包括化学反应的非线性以及太阳辐射给予生物圈的远距离平衡态的条件。”④正因为系统有序结构的维持与进化要依赖环境提供必要的条件,它自然而然要受制于环境,这就表现出他组织的特征。

其次,耗散结构理论在强调外因是系统进化的前提条件的同时,也强调内因的重要意义。依据这一理论,当一个系统被环境驱动到非平衡非线性区域去⑤后,系统内部将通过要素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对某一涨落进行正反馈放大作用,从而使其成长成巨涨落并最终取代系统原有结构。在《从混沌到有序》中,普利高津把决定论演化观与非决定论演化观进行比较,他认为,人们之所以得出决定论的演化观,是因为经典力学把对象看成是完全可控的、均匀的、没有内在结构的刚体,这种刚体的运动确实服从经典动力学定律。但是大千世界既有刚体性的物质存在,也有具有内在结构的物质存在,这些有内在结构的复杂对象,其运动已不再遵循经典动力学定律,而是遵循非决定论规则。“热力学对象与动力学对象不同,它们只能部分地被控制,有时候,它们会突然摆脱控制,自发地变化起来。”⑥热力学对象尚且只是部分可控,更不用说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了。正因为人的行为只是部分可控,所以在建设社会系统时要重视系统要素——人的能动性的。

耗散结构理论关于自组织与他组织相结合的观点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一方面,正因为复杂性对象具有内在结构性和自主性,在社区公民教育活动中,必须重视社区公众的需求,想方设法调动社区公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环境对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供给十分必要,环境也正是通过控制供给实施对系统的引导。当前,国家政府可以通过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和舆论导向实施对社区公民教育的管理和控制。如利用上述手段创造非平衡条件,使社区与社区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形成竞争与协同机制。

2 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原则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格言,耗散结构理论为我们提供这个格言的确凿科学根据。这一理论主张,世界上一切进化系统都必须由环境向系统供给物质、能量和信息,并在达到远离平衡的时候才能形成有序结构。离开环境的供给,系统将象热力学第二定律所揭示的一样,只能走向熵最大的平衡态(僵死停滞状态)。可见,局部的有序以耗散环境的低熵物为前提,这就是说,发展是要付出一定的成本与代价的。成本与代价理念启示人们:第一,要创建一个人工系统,定向投入是必要前提,只有口号、没有行动,永远也达不到理想的彼岸。因而要整合社会资源,为社区公民教育的创建提供必要的供应。第二,节约资源、讲究效率十分必要。在传统科学乃至哲学中,人们总把世界看成是可逆的,一切都可重来,即使能量的变化,也遵守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但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能的变化是有方向的,即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会导致部分能量变成不可再用的了。这就向人们敲起警钟,我们要意识到能源和资源供应是有限制的,即使是人的生命——人的内部时间也是有限的。耗散结构理论用严格的数学推演阐明系统演化的可能与不可能界限,即系统演化的必要前提是开放。只有开放,才能从环境中获取维持自身有序的低熵物。而开放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环境向系统的供给有可能是有效供给,也有可能是无效供给。如在以往的文化下乡活动中,诸如“送戏下乡,村民跳墙逃跑”现象⑦就是典型的无效供给,无效供给显然是一种浪费。系统从环境中获取低熵物有可能造成环境的熵增(即混乱度增大),这讲明:一方面,任何系统都必须尽可能提高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在社区中创建公民教育还要本着公平正义原则,因为,在供应力一定的情况下,个别系统过分的消耗资源意味着对别的系统的剥夺,公民教育作为一种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更应该强调公平正义原则。

3 在积累中突破的原则

耗散结构理论研究的是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机制,它认为,系统在进化初期,相对于目标状态,都是杂乱无章的,只有在不断消耗环境提供的能量与物质资源的过程中才逐步地从无序向有序、从低级向高级演化。而在演化过程中,积累十分重要。比如,最简单的物理进化系统——贝纳德花纹实验就是一个从平衡态越过衡态、再到远离平衡态,然后发生结构不稳定,最后才出现稳定的有序结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水盘里的水要持续不断地吸收能量,而外界的能量供应也要随着系统进化的需要而调节。由此可见,想象一个进化系统,不经过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而能够马上从无序跃迁到有序状态,是一种观念的错误,因为它是违背客观事实的。对于复杂的社会系统而言,一个新秩序的建立,需要经过的中间过程更加漫长和复杂,如社区居民的公民性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养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建立社区公民教育体系就是缩短这一过程的能动策略。耗散结构理论强调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跃迁中,系统参量积累到某个阈值的重要性,这个阈值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度”是一致的,如果系统参量尚未积累到这个阈值,系统将难以顺利跃迁;而如果系统参量已接近阈值,却未能相机行事,实现状态的跃迁,则将错失良机。

在积累中突破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在继承中超越。耗散结构理论认为,系统演化是通过涨落而实现有序的,所谓涨落就是对旧有正常状态的偏离。系统在演化过程中无时无刻不经受涨落的干扰,但并非所有涨落都能得到放大,从而促使系统实现结构的改变。因为系统内部存在自稳定机制,多数涨落一出现即被系统平息,只有个别涨落,它一经出现,即获得各方面的共鸣,从而成长为可以撼动系统旧有结构的巨涨落。诚如普利高津所言: “在近代科学的发祥处,在神学说教与理论和实验的活动之间好象已经建立起‘共鸣’,这个共鸣似乎无疑要扩大和巩固认为科学家处在发现‘宇宙大机器’的秘密的过程之中的主张。”⑧那么,能引起共鸣的涨落具体应符合什么条件呢?第一,它不同凡响;第二,它能激活潜在能量;第三,系统或环境中潜在能量是存在的。如果第三个条件不满足,再不同凡响的涨落也只能被扼杀在襁褓之中,最典型的莫过于鲁迅先生的《药》中描写的近代社会场景:资产阶级先烈们可歌可泣的革命壮举难以唤醒麻木的老百姓的革命意识。第二个条件给我们提供启示,只有想方设法激发老百姓固有创造热情,一种新秩序的形成才较容易,相反,违背老百姓的需求的强制措施,即使一时能奏效,也无法持续。社区公民教育尽管是一个全新的文化活动形式,中国老百姓尽管没有公民传统,不容置疑的是,老百姓传统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类公民社会网络,形成类公民性的价值观和情感倾向,更有类公民性的组织活动,如节日民俗、宗族式公共礼俗等,这些都是可望激活和有待提升的潜在资源。社区公民教育这一能改变中国老百姓文化行为方式的涨落能否变成撼动传统缺失公民传统的文化结构的巨涨落,就要看它能否植根于传统文化习俗中,去利用已有的资源使自己茁壮成长。

4 结论

社区公民教育是一种崭新的符合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文化形式,基于当前我国公民教育进社区尚处于试验阶段的实际,在社区中创建公民教育应遵循耗散结构论原则,即自组织与他组织并举原则;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原则;在积累中突破原则。

基金项目:本文是广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专项项目:自组织视角下公民教育进社区的途径与机制的阶段成果

注释

① 徐莉丽.成都市温江区启动“公民教育进社区”[N].成都日报,2012-05-21.

②④⑥⑧[比]伊·普里戈金,[法]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47,48,162,83.

③ G·尼科利斯,L·普里戈金.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M].徐锡申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4.

⑤ 沈小峰,胡岗,姜璐编著.耗散结构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91.

⑦ 田豆豆.政府怎样花好“文化钱”[EB/OL] 人民网.http://.cn,2007-11-09.(文章讲到:有的剧团送戏下乡,村民不爱看,村长把村民关在院子里看戏,可有的村民看不下去,不得不“跳墙逃跑”。)

上一篇:浅析词汇衔接 下一篇:大学生特殊群体教育管理新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