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细胞分析仪影响因素探讨

时间:2022-06-11 01:00:38

血液细胞分析仪影响因素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细胞分析仪在血细胞计数时的影响因素 方法:对常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影响血液分析仪的主要因素有:标本的采集、抗凝、疾病、药物、电压磁场、声波、堵孔等。结论:血细胞分析仪影响因素众多,异常结果应该进行复检,排除干扰后再发出报告。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计数;影响因素

自动化血液细胞分析仪由于操作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及精密度高,少量血液就可完成多项参数的分析,大大促进了血液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并为临床医学提供了更多的诊断信息,但在血细胞计数时受到诸多因素(如试剂、温度、pH、抗凝药物、电压、电流、磁场及振源等)的影响。为避免这些因素对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提高结果的可靠性,现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分析报道如下。

1 标本采集及抗凝剂的使用

标本采集及抗凝剂的使用是血细胞分析仪使用前的质量控制关键问题,十分重要,但是人们往往不重视。血液标本采集与抗凝剂对血细胞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影响非常大,例如采血不顺利或抗凝效果差常导致血小板计数减少;同时,采血不顺利、血标本中存在肉眼不易发现的小凝块可导致血细胞分析仪的计数孔不完全或完全堵塞。计数孔不完全堵塞,不容易发现,易造成血标本检测结果的误差。血细胞分析最适抗凝剂为EDTA盐,它对血细胞形态和血小板计数影响很小,国际血液与标准仪委员会(ICSH)1993年文件建议,血细胞分析用EDTA-K2作抗凝剂,用量为1.5―2.2 mg/mL血液。同时应注意EDTA依赖性血小板聚集可导致假性血小板减少,主要见于肿瘤、自身免疫病、肺心病、晚期妊娠、肝病、毒血症及一些不明原因疾病,遇到上述情况,应该使用草酸铵稀释液等方法计数血小板。

2 影响白细胞分析的因素

正常情况下,血液分析仪白细胞分类按细胞大小依次分为淋巴细胞、中值细胞、中性粒细胞,图形有一定的分布规律,但在操作时经常遇到干扰现象:(1)胆红素增高时的干扰:白细胞分类时淋巴细胞增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白细胞图形是干扰图形,RM(多区域干扰)提示白细胞直方图35fL前区出现狭窄而较高的峰,中性粒细胞区域图形呈一条直线;分类淋巴细胞偏高.中性粒细胞降低。与手工分类完全相反。白细胞分类时中性粒细胞区域呈一条直线图形,结果不可信,必须做镜检,但小儿例外。(2) 移动信号的干扰:有时仪器受其他干扰(电磁干扰、堵孔等)也可出现RM的提示,白细胞直方图35 fL前区出现狭窄尖峰,经查询附近有一移动信号放大器,撤除后仪器恢复正常。 (3)异常球蛋白增高,如浆细胞疾病、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及某些原因不明疾病等异常球蛋白增高,白细胞直方图在35fL区域呈干扰图形。(4)在慢粒急变期白细胞总数太多,仪器无法计数。白细胞图形呈长方形板块,不能分类。此时应将标本稀释后再做,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3 红细胞计数干扰

正常情况下在75 fL―l00 fL处形成一高峰。(1)某些患者有寒冷凝集素。红细胞常不计数,显示“> >>”,可将标本放37℃水浴15 min后再做,即可计数。工作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很多。(2)高球蛋白血症,如浆细胞疾病、白血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严重感染及某些原因不明的血液中异常球蛋白增高围绕红细胞等。使红细胞有聚集现象,红细胞计数减少,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增大,造成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MCH)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等指标错误结果,将标本稀释或预稀释即可。(3)白细胞显著增高,在正常情况下,由于白细胞比红细胞数少得多,不会对红细胞计数造成影响,但在白血病时,白细胞数目可显著增多。从而影响红细胞计数的准确性,此时应将红细胞值修正后才可出报告单。

4血小板干扰因素

正常情况下20 fi―35 fi之间有一个集中的峰逐渐向下。 (1) 血小板聚集分为可逆聚集和不可逆聚集[1],有少数患者抽血后测定血小板数目偏低,放半小时后再测定则数目正常,原因可能是放置一定时间后血小板可逆聚集。(2)小红细胞。在缺铁性贫血患者,红细胞大小不均,以小红细胞居多,部分极小红细胞计人血小板,在15 fL―30 fL处形成峰区,此时结果不精确。(3)大血小板 由于大部分血液分析仪不能将大血小板与小红细胞等分开,致使许多大血小板被当成红细胞而未计入血小板总数中,从而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偏低[2]。

5 讨论

血细胞分析仪易受多种因素干扰,必须对每份标本的结果仔细观察.认真核对.观察图形是否正常。正确了解并分析直方图形在实际工作中尤为重要 ,HGB与RBC比例是否与诊断相符。必要时做涂片镜检。

综上所述,血细胞分析仪使用中应该注意上述的问题,使临床应用最多的血细胞分析(CBC,即血常规)的每一个数据都成为有价值的检验指标。

【参考文献】

[1]李胜发, 程大林. 血小板可逆聚集在全血细胞分析中的影响[J].临床检验杂志,2003,21(1):37.

[2]朱中勇.准确计数血小板方法学研究进展.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2,23(3):131-132.

上一篇:围绝经期宫血48例临床治疗 下一篇:早期干预对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