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疗发展需要转变观念

时间:2022-06-09 11:32:11

社区医疗发展需要转变观念

文章编号:1009―5519(2009)19-3021-02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B

在新医改的形式下社区医疗要发展,必须转变现有的管理模式和观念,加强社区卫生工作,下社区、做健康调查、开办示范点,国家投入资源不可谓不多,但和国家大规模的投入相比较,目前社区卫生工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全国除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外,大多数的社区医疗机构面临亏损和服务量不饱和的问题。

1 理清社区卫生机构的责、权、利

要理清社区卫生机构的责、权、利,首先要明确社区卫生机构在整个新医改中的作用。无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改革是新医改的重中之重。通过对新医改政策的解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在了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的最前列,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绩经费,使其正常运行,在新政策下,国有医院下属的社区医疗机构必将成为最大的收益者。能够在人才培养、人才梯队建设、设施投入方面获得巨大支持。但这些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问题。社区医疗建设要发展还有两个问题必须要解决,一是如何落实社区医疗机构“六位一体”服务的权利。即从根本上落实“预防、医疗、保健、健康教育、康复、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功能。二是如何解决社区医疗工作者的积极性问题。社区医疗由国家买单,但如何避免在社区医疗工柞中出现吃“大锅饭”的情况,如何避免国家投入巨额经费建立起来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出现服务量不饱和的问题。

要解决以上两个问题必须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首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应该成为大型医院的附属物,否则,就不能真正拥有“六位一体”的权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必然变相成为大医院的门诊部而已,这就违背了他本身应该有的“六位一体”的权利与义务。所以,国家应该在管理上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真正的放权,让他独立起来。其次,要解决社区卫生服务中两个效益的问题,不仅要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更多的是要注重社会效益。社区卫生工作开展到今天,就重庆而言,一些基础工作已经铺垫到位,站、点的设置、装修基本到位,国家的投入也不少。因此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必须把它当成一项事业、一种使命去抓好。而且在其背后必须要有强大的管理与技术的支撑。现在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集责权利于一体的站、点通常能够把两个效益都做好,发展势头相对其他的站、点表现也要好得多。究其原因就是在这样的站、点中充分发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 响应新医改,引入民营资本进入社区医疗体系

当前的社区卫生体系建设中,国有医院有政策、资金的注入,生存压力不大。相反,一些民营医院无论从管理、技术、设施等都不能和国有医院比拼,患者的来源就直接关系到医院的生存,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把做好社区卫生纳入议事日程,强化“以人为本”观念,提高服务质量及医疗质量,造就安全、有效、廉价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同社区居民、居委会、物业管理等建立了鱼与水的关系,自然就容易获得社区居民的认可,发展业绩也就要好一些。但民办社区医疗机构在享受国家政策的公平与公正方面却有待商榷。我曾调查过的一家民办社区医院,从1997年开始响应号召,从事社区卫生工作。人户调查、健康建档、上门服务,开设济困病床等,2003年获市级卫生局“示范社区卫生站”的荣誉称号,按照条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领导认为可以升级为“社区卫生中心”,但因为和国有医院的利益存在冲突,最终未果。据其院长坦陈,他们长期以来,不敢放松社区卫生工作,在发展中,遇到许多问题,如待遇问题,职称问题,继续教育与考核问题等,人员几乎来一批、培训一批、走一批,多数都不愿从事社区卫生工作。国有医院有的待遇政策,他们没有,国有医院有的优惠,他们也没有,但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还得努力做好社区卫生工作。社区卫生工作本该“六位一体”,因为政策的原因,他们只能从事一部分工作,今年几家单位要求他们进行“流感疫苗”接种。理应是社区卫生工作的一部分。因为政策的原因不能开展,妇幼保健工作也不能开展,社区居民认可,在份内的事。但因为政策原因不能开展的还有很多。“非典”期间、“5.12”汶川大地震,他们都本着医务工作者的良知与义务,做了大量的工作,国有医院浓墨重彩,他们却默默无闻。但是就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国有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才有了压力,才会不断的迎接来自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竞争。只要竞争是良性且可控制的,那么无疑最终受益的只会是老百姓。

3 为全科医师正名,解决专家进社区执业的问题

3.1 正确对待社区全科医生:社区全科医生不是“万金油医生”“赤脚医生”。也不是“在专科混不下去了才不得不转行做全科医生”,社区医生是关注民生,直接服务于社区患者的医务工作者。

3.2 对社区全科医学专业正确定位:全科不是一个专业,不仅在课程设置上是如此,在专业领域也是如此。定位的不准确,不仅会限制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更会制约科学的发展。在其他国家,如美国,全科医师准入的门槛是相当高的,要具有至少主治医师以上水平经过专业培训的医师才能进入全科专业,这是基本条件。至少说明两个问题:其一是原来的专业背景,其二是现在的专业背景。跨学科、跨专业的经营管理临床思维及工作方式方法才是真正国家需要的全科医师,才是真正的社区卫生专业人才。有几种思维模式必须改变:在统筹运作、经营管理雄霸一方,在专业领域服务一片,效果上要满意一方。通过这样打磨的精英人才横空出世,才是社区卫生的春天的到来。但现实环境不利于这样的人才成长,以康复医学为例,社区康复本应是社区卫生工作的重点,是社区卫生工作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目前的情况是:一些治疗项目只能在三级以上医院的康复科才能展开。否则是不能列入患者报账领域,结果一方面是大医院的康复科人满为患,费用也不能降低,另一方面,大量需要康复的患者只能卧床在家,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苦不堪言。但不能忽视的是,大医院的人才培养、设施添置是国家花了大力气投入、扶持的。理想的状态时把专业技术传、帮、带,让社区康复医疗发展起来,惠及百姓,惠及患者,让所有需要治疗、康复的患者享受到医学进步带来的喜悦,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3.3 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待遇:社区医生除了要过硬的专业技能外,还要过硬的管理水平。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待遇应同医院的医护人员一致,其考核可按百姓的需要与需求分成不同的部分,满足百姓基本的医疗卫生需要得到基本的待遇,满足百姓的需求得到应有的激励。但要做好社区卫生工作,需要专门的人才,用一生的心血与精力去投入。没有开放的心态、良好的政策导向,这些人才会望而却步,不利于社区卫生工作的开展。

当然。所谓的待遇问题,绝不是仅仅在收入方面,政治待遇、专业待遇。舆论待遇、荣誉等都是待遇,如在制定社区卫生政策时社区卫生工作者的话语权,遇到问题时的倾诉途径等都是待遇问题,在一些专家接触时探讨得最多的还是环境与待遇问题,要提高服务质量,专家是必不可少的,一流的专家,需要一流的待遇,一流的环境,专家在社区的执业许可,工作业绩,绩效机制等都是问题。好在新医改政策已经关注到这些问题,相信随着医改的逐步深入,专家进社区执业的问题最终一定能够得到解决。

上一篇:哮喘儿童诱导痰嗜酸粒细胞趋化蛋白测定及临床... 下一篇:基层疾控机构在保障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