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阅读

时间:2022-06-09 09:13:18

让学生自由自在地阅读

[内容提要]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重点在于阅读,要把语文阅读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使之色彩纷呈。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自由自在阅读,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那么,如何让学生享受自由自在地阅读,我试着做以下几点尝试:一、“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二、“多元”――学生体验阅读的丰富性;三、“真切”――学生领悟阅读的情感性;四、“受益”――学生达到阅读的目的性。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真切享受到阅读的“自由自在”,让他们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抒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

[关键词]自由;阅读;自在;感受

一、“兴趣”――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让学生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发自内心地读,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让学生带着强烈愿望进入阅读。例举一个虎鲸与男孩的故事:一个小男孩与庞大凶猛的虎鲸交上了朋友,他刻了一个虎鲸项链,时刻挂在颈上;他每天都去海边与虎鲸相会,期盼着能和虎鲸一起畅游大海。长大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分享自己的快乐。当学生们看到小伙子与虎鲸嬉戏的画面时,能强烈地感受到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美。

少年儿童的阅读主要是出于兴趣,他们需要在一种在无压力的状态下地自娱式阅读。教师一定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通过读到的文字自己去体会、去感受。正是因为教师给了学生自己读、自己思考的时间,所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是非常深刻的。

二、“多元”――学生体验阅读的丰富性

少年儿童的自读水平、逻辑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方式都有差异,阅读速度、感受和关注的方向也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少年儿童的立场来思考阅读教学,正视差异、运用差异,将差异变成课堂智慧碰撞的源头活水。

1.阅读的心灵应自由

阅读有另辟蹊径之妙、旁逸斜出之趣,此妙此趣惟有心灵自由的阅读方可获得。教师要善于“放”,“放”是一种艺术,教师应适度淡化自己的角色,创设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性情、意趣、习惯及自己喜好的方式阅读;不拘泥形式,不苛求方法,一切从解放孩子心灵出发,让他们愉快阅读、主动探究,这才能使阅读回归自然。

2.阅读应是独自旅行

回归自然的阅读,就是要让孩子独自到文本中去旅行,欣赏各自眼中不同的风景。如何让孩子走到自己心仪的阅读之旅?首先导读需发散,其次需营造一个和谐宁静的课堂氛围,让儿童定下心来沉浸于文本之中,任思维飞翔驰骋。在静静的阅读中,他们必定产生独到的见解,酝酿属于他们的阅读情感。而这种个性体验和独特情感恰是学教融合的基础,是课堂活力之源。

三、“真切”――学生领悟阅读的情感性

读书贵在自悟自得,“好读书,不求甚解,每会意,欣欣然”,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课文内容及其所包含的思想是学生通过自读感悟出来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使学生沿着作者创作初始的“心迹”走入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凭借语言符号展开想象,进入课文所描写的画面;也可以借助课文图画来帮助自己建立表象,通过语言文字感受课文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生与作者、文中的人和事产生强烈的共鸣之后,以话语将情感、体验表达出来。“以我口,诉我心;以我口,表我情”。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心灵的沟通与对话,是由一个生命进入另一个生命的融合重建过程。只有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才能读出其中的味道和深层含义,从而使学生达到“情自心中来,情自口中出”的美妙境界。

在学生对课文中感兴趣的人和事件有所感受的基础上,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全面的欣赏,可采用自读欣赏、听读欣赏等形式。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就会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四、“受益”――学生达到阅读的目的性

学生阅读的理想境界是自主阅读。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让学生在身心轻松的状态下感受阅读的乐趣。还需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有针对性地考虑学生阅读的需求,使学生在教师的尊重和期待中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这样,既提升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品位,又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教学中,只要我们能够把握时机、巧用教材,选准教与学的结合点,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收集材料、汇总信息,再结合课堂教学使阅读反馈于日常教学,应用于写作,才能真正实现享受自由自在地阅读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主动阅读的动力,逐步养成独立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水平,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上一篇:在工作中收获幸福 下一篇:《乌鸦喝水》目标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