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教师的第三只眼

时间:2022-06-09 08:41:00

谈谈教师的第三只眼

教育教学本身确实是一门艺术,唯有厚积自己的人生底蕴且不断地充实丰富,能够用极其清晰的教育教学理念支撑自我,能够针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进行课堂教学,能够和善于对他人的课堂、对自己的课堂每日“三省”,才能让课堂教学真正成为有缺憾无遗憾的育人艺术。

对待孩子们的情感色彩和内心世界以及他们因人而异的独特表现方式,教师一定不要局限于大人的理解、认知和思维模式。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授孩子们课本上所学的知识外,还应该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展开想象的空间。如我在《出壳了》一文的听课中就有深切体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了一个PK环节,在众多孩子还在津津有味、手忙脚乱地忙活的时候,与我邻座(按照惯例坐在后面且不容易被关注)的一个孩子,很快地完成了自己的初期“作品”,并高举着小手期待着老师审查后的赞许。老师看完了以后说:“你的画内容排列太整齐,显得有些呆板,你应该再加点什么。”说实话,尽管时间很短暂,我却已经被这个孩子的表现所折服了。他专注的神情、忘我的投入、旁若无人且眉飞色舞的“技艺表演”,深深刻入了我的脑海。快下课时教师选定了8幅作品参加小组PK。结果前面那个孩子没有进入PK赛,因为按PK赛的要求是看谁的作品色彩最漂亮,谁的作品最完整,谁的画面最形象。尽管他已经按照老师的意思在画里“加了点什么”,可最后连老师的半句称赞都没有得到。

课后所有老师一起评课,我拿出没有进入PK赛的那个学生的作品,和所有老师一起来“评价”。结果仍然没有一位老师夸奖和肯定。于是我建议请老师换个角度:“如果本课的PK要求是‘谁的画面最有创意,谁画的最有趣,谁的作品让别人看了感受最深’,结果会怎样?”

当我请教师们用发现和欣赏的眼光也就是所谓的“第三只眼”再次“评价”这幅作品时,他们的观点开始有了明显的不同,一点一滴的优点被发掘出来:无拘无束、自然天真、线条流畅简练、色彩对比鲜明、有想象能力……

学生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方法,表达的方式、方法都存在差异。缺少对这种差异的把握,教师、课堂和教学都会因此而走向歧途,失之偏颇。教师要善于和乐于并且及时对学生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孩子的教育而言,如果多次遭到教师的这种有意无意的“冷遇”,会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事实证明,中国的孩子生来并不缺乏想象力,是我们太过“严谨”的教育,是我们机械的非人性化的评价,将孩子们的想象力消磨殆尽。而我们教师没能很好地运用评价,究其原因,都是教师心中的夸奖词汇量太少,思维狭隘,与孩子的心灵沟通还有距离,教育理念、评价方式方法过于匮乏。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而想象力却是无限的,可以将知识变得更丰富,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学生画出的不仅是一幅小小的作品,更是他们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不受任何束缚,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地方。然而中国的很多孩子却受到了太多的局限,甚至大部分孩子正在逐渐地失去想象力。

教育是最需要智慧和灵性的工作,而教师和学生的智慧、灵性源于积极的想象。作为教师,要敢于尝试跳出已有经验、学识对自己的禁锢,要首先点燃自己的激情和想象,然后结合教材和生活,把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包袱”打开,让他们尽情表现自己的创造力。

学习本身,应该是生命与生命之间愉快的对话,谁能够把知识培养成一种有生命的物质,-让学生自己去认领、去饲养、去记录;让学生自己去储存、积累、刷新、创造更多的这种有生命的物质,谁就一定会享受到这种学习的快乐、交流的快乐。一个充满智慧和灵性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允许他们有自己的表现方式和接受他们不同的表现效果,帮助他们寻找更适合个人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去感受美、体验美、创造美。

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不仅仅是学生的生成、教师的生成,更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碰撞的生成。这样的课堂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课堂,课堂上教师妙语连珠的积极评价必将能够创造出生机盎然的课堂,能够让水生潮汐,更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善于捕捉一闪即逝的“星星之火”,促其燎原,这正是教师的教育教学灵性和智慧的体现。

教师的“第三只眼”,源于多读书,源于人生底蕴的不断殷实。而会读书、多读书,善于反思和学习借鉴,不仅可以使教师充满智慧和灵性,保持教育的青春,更是保证教师评价语言的活水之源。

(作者单位 黑龙江省大庆油田教育中心怡园小学)

上一篇:《生活中的大数》教学设计和反思 下一篇:新的学习方式在科学课堂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