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对比分析

时间:2022-06-09 04:19:16

中美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对比分析

摘要:本文是在全球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产生冲击的大背景下,通过对中美银行之间有关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措施的比较分析,找出我国银行业在此方面的不足并进而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我国银行业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的抗风险能力,从而为我国的经济稳定发展做好保障。

关键词:金融危机 信用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管理

一、背景介绍

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的蔓延,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在这种大背景下,银行业,作为一国经济体系最主要的构成部分,其风险控制的情况更为各国政府所关注。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其银行体系的风险管理情况对我国的经济乃至世界的经济的稳定都尤为重要。

美国的银行业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风险控制措施已经比较成熟。可以通过对比中美银行业之间风险管理情况的比较,来找出我国银行业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为改善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情况提供依据与帮助。

二、中美银行业有关风险管理的比较

(一)信用风险的管理

信用风险是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不能正常履行合约或信用品质发生变化而导致交易另一方或债权人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从狭义上而言,是指违约风险;从广义而言,还包括交易对手或债务人信用品质变化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信用价差。我认为我国银行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以下问题:

1.中国缺乏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

美国的贷款流程为客户经理进行贷前调查与财务分析,风险管理部门进行核实,最后由专门的贷后复核部进行贷后管理,对贷款人贷后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对其违约的可能性进行评估,以确保本息的按时收回。各部门分工明确,有助于贷款工作的有序进行。反观各中国商业银行,均没有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贷后管理工作是由业务部,风险管理部,稽核部等共同进行,这就会造成权责不清,各部门对贷后管理的工作敷衍应付,使坏账产生的机率增加。

2.中国信用违约成本相对较低

在美国,其风险管理较为成熟。每一个消费者对会有根据其历史信用情况产生一个信用评分。一旦达到一定分值,便会进入“黑名单”,从而影响其以后的信贷情况。中国虽然也有类似的征信系统,但是没有相应的评分制度。一旦征信系统的信息有误,则会使得信贷员很难判断借款人的信用情况,进而无法阻止低信用等级借款人的进一步信贷,使他们不必为自己以前的信用违约行为买单。

(二)操作风险的管理

操作风险指由于人员、内部程序、系统的不完善或失误、或外部事件造成损失的风险。其人员、流程和系统导致的操作风险为内部操作风险,属于银行可控范围;外部事件导致的操作风除属于外部存在风险,银行无法控制。这里主要讨论我国银行业内部操作风险所存在的问题:

1.中国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在美国,内部审计的职责与流程是:各部门分别编制本部门的操作规章作为内审的依据。内审部门监督银行内部财务会计信息的收集与报告,并向只对董事会负责的审计委员会报告。该委员会设在总行,由非执行的且具有相关专业资质的外部董事构成,以保证该委员会对会产生操作风险的有关问题能够出具独立的判断,并做出专业的评估。内部审计采取查处分离的方式,内审部门查出的问题交由CEO处理,CEO采取措施后,再由内审部门进行跟踪评价。而在中国,银行内审部门直接对行长负责,审计工作受行长的约束,同时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性并无明确的要求,这都会使内控效果有限,产生操作风险。

2.中国操作风险管理手段匮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国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手段也日趋完善。从以前的定性分析到现在以模型为基础的定量分析,从手工操作到现在的电子化管理。与美国相比,我国银行业对与操作风险有关的数据的处理一直处于分散化的状态。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之间数据采集的依据不一致,造成了数据的不集中,操作风险的电子化管理几乎完全依赖于内审部门,但内审部门由于独立性与内审人员的专业化素质等原因,通常难以对操作风险进行实时监控。

(三)流动性风险管理

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无力为负债的减少或者资产的增加提供融资,或对金融交易的余额进行清算导致自身损失的风险。金融机构为随时应付客户提取存款(交易资金)或满足贷款需求必须具备一种支付能力,即在不损失价值情况下的变现能力,或足以应付各种需要的充分的资金使用能力。我认为我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存在以下欠缺之处:

1.中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美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具有独立性和健全性的特点。其风险管理体系构架大多为董事会,风险管理部和风险管理人员。并且各部分分工明确且易于协调,使得风险管理政策的整合具有一定的高度,有利于流动性风险的管理。然而,中国的商业银行却因缺乏一个独立健全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构,使得流动性风险管理缺乏完整性和高度性。

2.中国流动性风险管模式的不足

通常来说,资产管理假定负债总量和结构一定,流动性风险管理只是通过资产结构的改变来实现。负债管理假定负债总量和结构可变,此时流动性风险管理则通过借入资金来增加新的负债用于满足客户的流动性和贷款需求。美国流动性管理模式在资产管理方面,注重的是通过存量调整进行流动性管理。在负债管理方面,注重的是通过增量变动进行流动性管理。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来看,美国注重的是从增量和存量两个方面来实行流动性管理。由此可见,美国的流动性管理已经上升到了资产管理层面。然而,中国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从资产管理方面来看是总量和计划管理,从负债管理方面来看是规模扩张管理。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方面来看是特殊的负债管理,追求的是负债总量的扩张。与美国相对比,中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还不够成熟,有待于改进。

三、解决措施

通过中美之间相关风险管理情况的对比,可以发现中国银行业在此方面存在的种种不足。针对中国银行业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下提出三点建议:

1.建立专门贷后管理部门,完善征信系统建设

我国银行应建立专门的贷后管理部门,每隔一定的时间,对客户的贷后情况如财务情况,经营情况以及还款意愿等情况进行跟踪调查,将有违约可能性的客户情况及时上报主管领导以减少产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

建立完善的征信系统可以有效的降低信用风险。这就需要各商业银行将已发放和已偿还贷款的情况及时准确的报送给中国人民银行,并由人民银行的工作人员将相关信息准确的录入征信系统。

2.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操作管理所需数据的集中性

我国商业银行应该建立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的内审机构,其职员的任免不应再由行长决定。同时,应强化内审人员的专业化培训,使其具备专业化的资质,能够更好的承担起对银行操作风险的审查职责。同时,银行业应建立针对操作风险的现代化的定量分析模型,银行各部门,各分支机构也应统一数据采集的标准,使得各部门,分支机构间的数据可以集中处理,以实现对操作风险有效的电子化管理。

3.建立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和更为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模式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建立完善的相对独立的以资产管理委员会为首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并在管理体系各部门之间建立有效的信息传递与反馈系统。资产管理委员会制定相应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政策并报银行高层审核。并可以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及时对流动性风险管理进行调整。

建立更为有效的流动性管理模式,可以向美国靠拢,从资产负债管理方面来入手。具体则可以通过以下三方面来进行。第一,通过流动性资产与流动性负债的合理配比,可以增强资产结构的弹性。适当的增加证券等资产的比重来有效的调整资产的结构。第二,通过积极开展资金融通的业务,建立银行自有的资金市场来增强银行内部资金的调度能力以实现主动性负债能力的增强。第三,可以通过如资产证券化等资产负债业务的创新,来改变单纯依靠储蓄存款的局面,进一步的增强银行的偿债能力,控制其流动性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的商业银行在信用风险管理,操作风险管理和流动性风险管理方面与美国相比还存在种种的不足,在全球经济动荡的今天这更应该引起我国银行业的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规避风险,为我国经济的稳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乐,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J],金融经济,2009(2)

[2]蒋斌,新形势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分析[J],金融学苑,2004年第1期

[3]吴惠燕,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与防对策探析[J],华北金融,2007(3)

[4]陆磊,对当前商业银行流动性问题新认识[J],南方金融,2008(6)

上一篇:特色学校建设的三要素:规划 阵地 队伍 下一篇:融资结构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流动性水平影响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