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6-08 12:57:38

谈高中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受社会生活环境、应试教育、学生心理及生理和教育方式、载体单一的影响,教师在历史课中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有一定的困难。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高中历史教材资源、历史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历史的人文教化功能和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05-0030-03

[作者简介]胡裔军(1977―),男,广西贵港人,教育硕士在读,广西贵港市民族中学教师,中学一级。

新课程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凸显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的历史教学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应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一、在历史课中实施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生活错综复杂,同时大众传媒良莠混杂,面对迅速的社会变化和复杂的社会影响,一些不谙世事的青少年容易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思想的影响。由于当前信息交流比任何时代都要广泛,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正面教育有时存在着逆反心理。加上新一轮“读书无用论”涌起,很多学生对学业不够重视,作为副科的历史更是被学生忽视。

(二)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新课改已实行了十多年。然而在现实中,功利性的教育没有根本改变。学校领导还是认为升学率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学生家长和社会对学校的认可也是以升学率来衡量。人们急功近利的结果,更多的是应试教育的影子。有人还说没有考试就没有尺度与标准。“考考考,学校的法宝、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由于应试教育理念的干扰,新课改在大部分学校得不到贯彻实施。目前,在大学招生考试制度没有根本变革的情况下,教师、家长、学生、社会唯分数马首是瞻。而历史课的育人功能却被忽视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位于知识点识记。

(三)学生心理及生理的影响

随着智力的发展,高中生的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开始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喜欢质疑和争论。但由于心智不成熟及社会阅历不丰富,不能辩证地看问题,他们往往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对于教材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往往持逆反态度。例如,近代历史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这对学生影响很大,因此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国际主义、经济全球化、和谐世界的理解就有问题。社会腐败对学生的影响也很大,社会不公平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更敏感的话题。

(四)教育方式、载体单一的影响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由于教育手段不恰当导致大量课堂教学时间被教师枯燥乏味的讲解、灌输、讨论、提问,以及陈旧的形式教学浪费了,以至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教育割裂开来。结果导致德育效果不佳,甚至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二、进一步提高中学历史课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的对策

(一)充分利用高中历史教材资源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历史是一个民族的史诗,它应当成为提高一个民族素质的最基本的国民教育的内容,故而历史教科书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最好素材”。历史教师应全面掌握教材,一定要巧妙地挖掘教材中的素材。例如,岳麓版的历史教材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中的八个专题,都是历史上重要的政治民主制度、反对外来侵略事件。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待古今中外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并能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与解释;同时能正确地认识历史上的国家、阶级、政党、阶级关系、对外关系和阶级斗争,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从而树立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而奋斗的人生理想。第二部分“经济成长历程”中的专题九到专题十六,属于经济制度和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内容。确定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的基本史实,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与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模式,进一步认识我国过去的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培养学生尊重文明多样性、世界和谐的理念。第三部分“文化发展历史”专题十七到专题二十四,则属于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内容。这些专题,有助于学生探讨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学会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在设计自己的教学时充分挖掘这些素材的有效成分,让学生在获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悄然地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熏陶。

(二)利用历史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历史的人文教化功能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提高德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中的一种,在课程体系和内容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新教材在挑选教材内容时,大量引进与现代社会有关的内容。比如岳麓版教材第一部分“政治文明历程”专题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中有日本研制各种细菌武器和化学武器并在中国多个省实行细菌战和毒气战以及2003年齐齐哈尔遗弃化学武器伤人事件的内容。在岳麓版教材“政治文明历程”专题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中把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2001年上海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海合作组织的发起等也写进书中。在第二部分“经济成长历程”专题十三“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中还专门介绍了互联网的发展与民众生活的变化,非常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命运。

“高中历史教育还承载着很强的人文教化功能,着力培养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要非常注意借助历史上大量优秀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青年学生是崇尚先贤和英雄人物的。中国古代教育家历来重视榜样育,孔子常举尧、舜、禹等人作为榜样,教育弟子们“任人唯贤”。所以,教师用杰出历史人物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用他们的高尚人格去熏陶学生,一定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这正是高中历史教学中进行态度、情感教育的长处和优势。此外,历史教科书以醒目的方式写进的杰出历史人物的名言、名句以及照片和画像,也从不同角度展示了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不仅概括了他们的道德观念,而且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例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亚里士多德的“吾爱我师,吾尤爱真理”;康德的“人非工具”等都是实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材料和良好凭证,教师在教学中可加以点拨运用。这些鲜活的历史素材对培养学生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无疑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教师应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亲近历史、触摸历史,使他们逐步朝着正确价值判断方向靠近,以便最终形成健康向上的价值观。

首先,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的亲近感。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描述以及画面展示、播放录音带和录像带等多种手段,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回到过去,感悟历史。学生围绕主题主动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主动探索的目的,使过去的、陈旧的、死的历史变成鲜活、生动、具体的历史。以此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渗入如春风化雨,了无痕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将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编排历史课本剧,使学生在自导自演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历史。这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激情,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总之,高中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该利用各种契机,积极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熏陶感染,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怀,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使他们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杨霞蓉.浅谈高中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5).

[2]于萍.浅谈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9).

上一篇: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效率的几个途径 下一篇:行业分析:家电、运输、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