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地区的私塾

时间:2022-06-07 03:10:48

客家人历来崇尚读书,视上学求知为人生头等大事。科举取士时代,家家都全力以赴,宁愿挑担、卖菜、做苦工,也要供子弟读书,希望子弟能认真攻读,考取功名,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当小孩子七八岁时,就要送到学馆去“破学”,意思是打破原生态蒙昧状态,开始求知求学。“破学”时,首先要拜孔子,再拜老师,接受“忠孝”、“尊孔”、“尊师”的洗礼,从此踏上“两耳不闻天下事,一心专读圣贤书”的科举之途。因这股崇文重教之风,各地纷纷办学,乡村中有数十户村民,10名以上学龄儿童者必办有学馆,也有称“书室”、“书院”的,因为学馆不属县学掌管,故通称为“私塾”。

私塾大都利用祠堂、旧庙、老屋,也有筹资选择在环境幽静的地方专门兴建。不少姓族乡绅还筹资在城里兴建称“试馆”的私塾,将学子集中在试馆,聘请名师教习,伺期参加县考、州考。

私塾从姓氏上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由塾师私人在祠堂、庙宇或自己家中设馆,收费招生入学;二是由村中热心教育人士牵头,邀请全村村民筹资,聘请教师设馆办学;三是由各姓公尝出田租经费设馆,聘请教师,教育宗族内子弟读书;四是乡绅殷户聘请教师,在家设馆,教育本户子弟或个别亲朋的子弟读书习礼。每所私塾一名教师教授几个至十几二十个学童,学生年龄差别较大,学习年限不一。

私塾从学制上又分为蒙馆、经馆和二者兼备三种。

蒙馆,蒙馆为人生启蒙学习的管所,故名。蒙馆招收七八岁至十来岁从未上学的小孩。教师一般由读书多年,屡屡应试未能考上秀才谓之“老童生”者担任。蒙馆教材,初读《三字经》、《百家姓》,接读《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增广贤文》、《幼学琼林》、《四书》、《五经》等读物。蒙馆以识字教学为主,塾师仅点读正文,不加讲解。一方面指导学童熟读背诵;一方面教学童写字,由简至繁,塾师用红p笔在白纸上写上“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尔小生,八九子,可知礼也。”22个字,教学童磨墨,用毛笔描誊,谓之“描红”,继而学抄书。经过三五年,读完上述主要书籍,且能背诵,便可升入经馆。

经馆,经馆招收十岁以上,读过蒙馆多年,成绩优秀之学童。经馆塾师一定要具有参加科举考试,考取秀才以上功名资格。因为童生只能教蒙馆,没有资格教经馆。学习上,继续教读《四书》、《五经》、《朱子治家格言》等经典读物。塾师开始讲解,谓之“开讲”。同时教授《声律启蒙》等诗词、对句知识,教学童学习写诗作对,写文章,分段写作八股文章,谓之“开笔”。在经馆就读三五年后,较聪明的学童会做三五百字清通流畅的八股文了,谓之“完篇”,便可准备参加科举的童子试了。

为适应环境和生源情况,蒙馆和经馆亦有混合办者,但塾师一定要具秀才以上学历。塾师一面教蒙馆学童;一面教经馆学童,谓“复试教学”。

塾师的薪酬,一般按学童人数收取。清末时,蒙馆学童每人每年交银一两,白米一斗。经馆塾师的薪酬较蒙馆塾师略高,当然,在富绅家当塾师,薪酬待遇都会更高更好。此外,蒙馆、经馆讲课的房舍、学童读书的座椅,塾师住房,还有塾师日常所需的蔬菜、柴草均由学童家长解决。过年过节等喜庆节日,学童家长还要宴请塾师或给塾师送礼,表示对塾师的尊崇和感谢。

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后,至今已100多年,私塾改办小学,教材、教法、教学环境条件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育事业飞跃发展。昔日的私塾老屋、祠堂,大多已倒塌或拆建,一些经维修保留较好的私塾,成为科举取士时代莘莘学子苦读诗书求取功名的见证。

上一篇:古色古味坎下村 下一篇:数学阅读打开学习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