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音乐与客家筝

时间:2022-09-17 12:00:24

客家音乐与客家筝

客家是中国汉族一个庞大的民系,是汉人南迁“移民”中的一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家人历尽千辛万苦,颠沛流离,顽强地坚守着一个生动而坚强的灵魂。

一、客家音乐的历史源流

客家音乐的发展与客家民系的形成是同步的,客家民系的源就是客家音乐的源。

对于客家源流的论述,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在广东惠州丰湖书院执教的和平县籍进士徐旭曾在《和平徐氏族谱・旭曾丰湖杂记》中写到:“今日之客,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旧族,忠义之后也。自徽钦北狩,高宗南渡,故家世胄,先后由中州山左,越淮渡江而从之,寄居各地……”

二十世纪以来,许多学者对于客家源流问题提出了一些观点,有代表性的是:罗香林先生提出的“中原最纯正汉人后裔”说;房学嘉先生提出的“土著(古越族)”说;万陆先生提出的“源于整个古中原地区”说。陈支平先生提出的“南方各民系融合”说:胡希张先生提出的“汉土融合”说;笔者比较倾向于“汉土融合”说;认为客家是中原汉族移民与当地土著融合而成的。

客家音乐就是在客家人多次南迁的过程中,把中原的音乐文化带到该地,并与当地土著音乐结合而成的产物。

二、客家音乐与客家筝

1、历史的传承

客家音乐经过千百年的磨炼,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它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民间曲艺、民间戏曲、宗教音乐等。客家汉乐是客家民间器乐中有代表性的合奏乐种,又称汉调音乐、儒家乐、清乐、中州古乐、外江弦,由此可见,客家汉乐与中原汉族音乐的关系密不可分。客家汉乐的演奏形式包括丝弦音乐、八音、中军班音乐、民间大锣鼓、小调及庙堂音乐等,在以广东梅县、大埔县为中心的地区广为流传。

客家筝是从客家汉乐中的丝弦合奏中脱颖而出的,丝弦合奏通常由头弦主奏与椰胡、月琴、提胡、三弦、秦琴、琵琶、小唢呐、洞箫等乐器组成;也有以椰胡、筝、琵琶、洞箫组合的小型合奏,古筝为主奏乐器,表达的乐曲情感温婉细腻。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筝音乐逐渐丰富、发展,并从合奏形式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客家筝派,并得到了公认。

2、曲目的传承

客家筝曲来源于两大部分。一部分来自于客家汉乐的丝弦合奏乐谱。汉乐艺人为了进一步丰富演奏的曲目,经常把民歌曲调加以变化,吸收了民歌自由性的特点成为器乐曲。其中许多民歌小调都是从中原流传到客家地区的,汉乐小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客家丝弦音乐。另一部分是从客家汉剧的戏剧腔调转化而来的,这些音乐在戏剧中常常被作为串场的音乐。

何玉斋先生把客家筝曲分成两类。他把属于中原音韵的乐曲编入《中州古调》;把属于戏曲音乐的编入《汉皋旧谱》。《中州古调》中的大部分乐曲都是大调筝曲,多为六十八板结构,乐曲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旋律风格深沉凝重;如《将军令》《崖山哀》《昭君怨》等。《汉皋旧谱》的筝曲由民间小调或汉剧音乐改编而来,板数不确定。小调乐曲短小精悍,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绣荷包》《小扬州》等;来源于戏剧的筝曲又称之为“串调”,速度较快,旋律轻快活泼,如《南进宫》《北进宫》《琵琶词》等。

三、客家音乐与客家筝相辅相成

1、客家汉乐丝弦合奏中个体乐器的自由性是客家筝发展的沃土

客家汉乐是客家传统民间器乐的总称。其中以古筝为主的小型合奏旋律细腻感人。当时的合奏乐曲都没有规范、统一的乐谱,只有母谱存在,也就是主干旋律,因而演奏起来自由性较大,演奏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当时的心境和环境,对旋律加花、变奏,充分地展示出内心的情感,正因为这一点,使得合奏中的筝乐谱越来越丰富,并逐渐从合奏中脱颖而出,独挡一面,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客家筝派。

2、客家筝的发展也提高了客家丝弦合奏的地位

客家筝来源于客家丝弦合奏,通过罗九香等老一辈筝家的努力,在全国各大音乐院校扎根发芽,把客家筝的精髓传授给下来使得客家筝名播四海在客家筝传播发展的过程中,也同时把它的母体它的源流――客家音乐传播开来,使客家音乐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客家民系是根,客家音乐是干,客家筝是叶,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音乐工作者投身到客家音乐和客家筝乐的传统研究和创新发展上来,使客家音乐和客家筝乐受到更多人的认同和喜爱。

上一篇:舞台调光的数字化趋势 下一篇:关于当代艺术展览公共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