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办学模式的昌都实践

时间:2022-06-07 10:34:00

改革创新办学模式的昌都实践

作为边远地区来说,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不仅要争取外部的各种支持,更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主动改革创新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充分开发、整合及利用好有限资源,走出一条新路,让适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

在自然地理条件、社会发展、历史文化传统、生产水平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因此,发展民族教育事业,须从的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因地制宜。

昌都地区位于东部,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都耸立于雪线之上,教育事业受交通等客观条件制约明显。虽然面临各种困难,但昌都地委和政府一直没有停止思考和探索。解放60年来,昌都地区教育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从过去只有贵族僧侣教育发展到初步建立起现代民族教育体系。2007年全地区如期实现“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攻坚目标。

为了实现农牧区教育从“要我上学”到“我要上学”的转变,昌都地区大胆改革创新办学模式。2006年8月,昌都参照内地班办学经验,在地区第二高级中学开办了边远初中班。通过这种大胆实践,充分发挥了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推动了边远地区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直面困境:边远农牧区孩子上学积极性为何不高

山道逶迤,碧水蜿蜒,雾霭处散落着七八户人家,红旗飘扬处书声琅琅,那里是只有骑马、步行才能到达的教学点。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昌都地区形成了村设教学点,乡镇设完小,县设初中的办学模式。

这种办学模式符合当地实际,但是由于地处偏远地方的教学点办学条件比较差,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时间和教学进度不统一,客观上影响了教育质量,相当一部分具有较好禀赋、有培养基础的孩子接受不到更好的教育,教师不安心,家长不放心,影响了农牧民群众送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何实现农牧区教育从“要我上学”到“我要上学”的转变,让全地区各县边远农牧区的学生享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成了昌都地区党政部门的“心病”。

昌都地区教育部门及有关领导直面困境,忧近图远,深入全地区11县数十个偏远村、教学点开展专项调查研究,广泛地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大胆创新、仔细求证、反复酝酿,最终决定参照内地班的办学模式,在地区第二高级中学开办边远初中班。

为了办好边远班,地区有关领导十分重视,时常深入学校和师生中间,了解边远初中班运转情况,并努力做到边远班教育优先规划,教育投入优先保证,教育人才优先安排,有力地保障了边远班的健康发展。

开辟新源头,引得活水来。边远初中班的开办如雨后彩虹,越过崇山峻岭,为提高农牧区教育教学质量搭建了平台,同时也打破了地区第二高级中学生源少、招生难、管理水平不高的局面。2005年,地区第二高级中学在校生仅700余名(全为高中生),到2009年,在校学生数量突破3000人(其中高中学生1200余人)。

具体对策:盘活各类资源,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消除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

边远初中班的学生,都是来自距离县城30公里以上、交通条件比较差、从没有孩子考上内地班(校)的偏远农牧区的农牧民子女,送孩子到离家几十公里,甚至几百公里的地区第二高级中学寄宿就读,家长和孩子顾虑不少。为打消他们的疑虑,学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认真落实各项特殊优惠政策。

首先落实好“三包”(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政策,统一给学生配备了床上用品、生活用品,积极保障“三包”学生的伙食标准,改善住校生的营养状况,以确保享受“三包”政策的学生在学校能够吃饱、穿暖、住好,让家长放心、学生安心、社会满意。

其次,对农牧民子女住校生实行助学金和奖学金制度,解决贫困生看病费用,将边远初中班学生教材、练习册纳入教育科教材征订计划当中,并为每位学生每学期补贴30元资料费。同时,加快校园环境建设步伐,为师生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环境。引导重庆资金投资120万实施二高无塔供水系统工程,解决了师生饮用安全水、清洁水的难题,结束了师生长期直接饮用未经净化处理的河水问题;制定远程教育目标,充实电教设备,做到班班有网页,提升教师使用资源的频率,结束了教学辅助资料来源匮乏的问题等。

再次,激活优秀教师这块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师资力量分配不均是制约边远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的重要因素。在教师资源分布不平衡的情况下,民族边远地区往往更加缺乏高水平的教师。昌都地区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把哪些愿意从事教育事业、品学皆优的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当中。

边远初中班的全体教师,平均年龄只有二十多岁,多数是应届毕业生或公开招考上来的。这个充满朝气、满怀爱心、团结协作的集体,用满腔的爱把知识的阳光雨露播撒到孩子们的心田,形成了“爱心、责任和奉献”的边远班教师精神。比如,为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和教学质量,达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边远班的教师们经过长期摸索、反复实践,逐步摸索出了一套适合农牧区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开发了教材,合理确定教学标准,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初步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办学模式。按照“低起点、密台阶、勤辅导、多练习、常检查、当日清”教学指导原则,采取“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分层提高、结对子辅导”方法,为孩子们打开了知识殿堂的大门。

这些实实在在的做法使进入边远班的孩子从吃、住、学、等方面得到了有效保障,把家长的经济及心理负担降到了最低,消除了家长和学生的后顾之忧,提高了农牧民送子女入学的积极性,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反响,很多家长都伸出大拇指说:“边远班让我的孩子成为了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了!”“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老师们,祝他们扎西德勒!”……

思考与启示:如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通过创新办学模式的实践,昌都地区第二高级中学边远初中班日益显示出蓬勃的生机。成绩最有说服力,2009年首届边远初中班毕业,数理化考试平均成绩等各项指标在全地区同级学校中名列第一。一向作为招生“困难户”的昌都地区第二高级中学,在2009年9月开学时人头攒动、车水马龙,报名入学的学生和送子女入学的家长在学校门口排起了“长龙”,真正实现了从“要我上学”到“我要上学”的转变。这一转变带给我们以下启示。

当前,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了起来,但许多民族地区、边远地区的各种资源仍然有限,如何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及让适龄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仍是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需要共同应对。作为边远地区来说,不仅要争取外部的各种支持,更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主动改革创新教育模式,这样才能充分开发、整合及利用好有限资源,走出一条新路,使更多的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优秀教师是最大的教育资源。与相对发达地区相比,边远地区的物质条件相对缺乏,但只要真正开发利用好人才这块最宝贵的资源,就能有效取长补短。昌都地区第二高级中学边远初中班的教师群体,通过自身的爱与奉献,不仅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得到了成长,也使广大来自偏远山区的农牧民充分感受到了党对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关怀。(昌都地委政策研究室)

上一篇:隐性高耗与“另一个日本” 下一篇:富人治村的“美”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