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菜肴的英译现状及建议

时间:2022-06-07 08:47:08

中国传统菜肴的英译现状及建议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希望了解中国的悠久文化,尤其是饮食文化。但是,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在点菜或服务员介绍菜品时,菜单的误译产生了不少误解,极不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因此,中国传统菜肴的准确英译在传播中华饮食文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当前译本现存问题、菜名翻译影响因素、菜名翻译的原则几个方面简要探讨了中国传统菜肴的英译方法,以帮助更有效地传播历史悠久的中国饮食文化。

【关键词】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菜肴翻译 中国文化传播

旅游翻译作为跨文化沟通中的重要一环,影响着中国传统菜肴的翻译。而现今一些餐馆的菜肴翻译却不敢恭维,不仅会损害中国的国家形象,还会影响中国餐饮业甚至中国的经济发展。例如,有些菜馆把“驴打滚”直接翻译成“rolling donkey”,外国游客或许以为是一种驴肉放在某种料中翻滚;把“麻婆豆腐”翻译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恐怕一想到满脸麻子的女人食欲也就不再了吧;“童子鸡”被翻译成“Chicken without sexual life”,未免贻笑大方。这样的菜单翻译走上中餐菜馆的餐桌,对于美味的中国菜肴难道不是一种毁灭性的灾难?所以说,准确并生动地翻译中国传统菜肴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中作者首先列举了现存菜肴的翻译情况,其次讨论了翻译中国传统菜肴应该考虑的因素,最后提出了翻译中国传统菜肴的几大原则。

现存菜肴翻译琳琅满目,但却缺失一定标准,误译随处可见。翻译大致分为直译,音译(如饺子:Jiaozi),意译和翻译加注。而这些看似可行的翻译标准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以拼音替代翻译。这种译法非常普遍,比如:

狗不理包子Goubuli Baozi

麻婆豆腐Mapo Doufu

宫保鸡丁Gongbao Jiding

饺子Jiaozi

包子Baozi

馒头Mantou

锅贴Guotie

这种翻译看似简单,但有一定局限,不了解菜品的外国友人会不知所云,对这些菜品的音译毫无概念。

第二,不了解真正菜品就随意翻译。这种译法通常让人忍俊不禁,比如:

四喜丸子Four Glad Meatballs (四个高兴的肉团)

口水鸡Slobbering Chicken (流口水的鸡)

这种翻译往往直接根据中文菜名直译,令国人发笑,外人摸不着头脑,谁会知道四个高兴的肉团是不是某种精灵呢,流着口水的鸡到底卫不卫生呢?

第三,忽视菜品中携带的文化意识。这种菜品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或者民间故事,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比如:

佛跳墙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佛跳过了墙)

夫妻肺片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的肺片)

如果简单地这样翻译,恐怕会令外国游客望而却步,而不知道这种命名是取自传说或历史故事。这两道菜背后都隐藏着有意思的故事。如“夫妻肺片”:据说在三十年代的成都,郭氏夫妻俩靠制售凉拌肺片谋生,有一天,一名商人路过二人的小摊,品尝肺片后赞不绝口,于是赠与他们一块刻有“夫妻肺片”四个字的金匾,这道菜的名字由此而来。

第四,拼写错误。有单词拼写、大小写错误等等。

中国饮食文化是璀璨的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菜肴的命名不仅关乎菜品本身,还包含着许多文化因素。包括思考和表达方式、信仰和价值观、心理因素、美学价值以及社会传统风俗等等。在进行菜名翻译时,这些因素不容忽视。

第一,思考和表达方式。由于中文和英语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其语义和句法差异会引起人们对菜单理解的不同。语义差异表现形式多样,如数词、带感彩的词、影射肉类或蔬菜的词。句法差异则表现为,中文看重字面的艺术和文化魅力,而英文则侧重于句内的逻辑关系。为有效传达菜品的真实含义,译员应该考虑大众的心理感受,采用大众熟悉的词汇。比如,“黄焖”就可以翻译为“braised in rice wine”来说明此道菜品是以米酒烹制的,而与“yellow”无关。

第二,信念、价值观和心理因素。当进行中英转换时,同样的词或许表达不同的实质内容。在不同语言中,有些词传达的意思有些许差异,有的甚至大相径庭或者完全相反。比如“龙凤配”菜名中的“龙”字就不能简单地翻译成“dragon”,因为在西方社会“dragon”不是一种象征王权和神圣的神兽,而是象征着邪恶和魔鬼。因此在翻译此类菜肴时,就要避免这些字眼,或者加注以减轻西方人的反感。

第三,美学价值。中华菜品的命名有着丰富的美学价值,通过运用修辞、象征意义和押韵等手法表现出来。比如“龙凤呈祥”、“金玉满堂”、“鱼香肉丝”等等菜品,菜名或高贵典雅,或富丽堂皇,殊不知“龙凤呈祥”即是蛇肉和鸡肉制成的浓汤,“金玉满堂”是一道以肉丁和豌豆为原料的菜,而“鱼香肉丝”里边的鱼香味是用糖、醋调制而成,并非真实的鱼肉。此类菜品的翻译应取其原料和烹制方法,虽然可能埋没了其中的美学价值,但却能更好地还原菜品的真实面貌。

综上,本文提出几条翻译菜品原则供各位参考,不仅要遵守西式菜品命名习惯,还要反映中国特色,主要原则如下:

第一,译文清晰,意义完整。如:“鱼香肉丝”不应译为“Fish- flavor shredded pork”,而应译为“Shredded Pork With Spicy Garlic Sauce”。

第二,掌握中式烹饪法的几大种类。这样可使人们清晰了解菜品的制作过程。几大烹饪法如下所示:

煮 boiling

炖 simmering

焖 stewing

烧 braising

炸 frying

烤 baking

蒸 steaming

熏 smoking

白灼 scalding

除以上所示,一些烹饪法或许没有对应的英文单词,可采取意译或加注的方法翻译。

第三,对菜品的切法作一定描述。这里主要指菜品原料的形状,虽然在西方国家原料的形状不甚重要,而在中国饮食文化中,无论荤素,刀工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环节。比如“冬笋鸡片”应译为 “Saute sliced chicken with bamboo shoots”,“翡翠生鱼球”译为“Fish balls with green vegetables”。

第四,避免文化冲突。如前文所示,中西文化差异造成两种文化的人们对一些文化意象理解有极大偏差。所以,在翻译此类较为“敏感”的词汇时,要考虑文化差异的因素。“翡翠鱼翅”则是一个生动的例子,“翡翠” 是一种石头,不可食用,但在菜品中它却是绿油油的蔬菜的意思。

第五,对传统菜肴翻译应当标准化。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出台了《中文菜单英文译法》,这对译者来说是个极好的参考,译法中提及的菜就应遵循其标准,未出现的菜名也要经斟酌后再译。

对中国传统菜肴的翻译实属不易,但是在充分了解中西文化差异、钻研中华美髓以及熟练翻译菜肴技巧的基础上,再进行菜肴的翻译,恐怕这项工作就不会太难了。

参考文献:

[1]Basil 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Eugene A.Nida.Language and Culture.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3]James Beard,Isabel E.Callvert.The James Beard Cookbook.New York:Dell Publishing Co.,Inc.,1982.

[4]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5]刘增羽.中式菜肴英译名亟须审定[J].中国翻译,1990,(5).

[6]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7]罗塞群.中国饮食文化菜谱的翻译探讨[J].韶关大学学报,1998,(5).

[8]吴伟雄.中式菜谱英译浅谈[J].中国翻译,1986,(5).

[9]张宁.旅游资料翻译中的文化思考[J].中国翻译,2000,(5).

[10]朱晓媚.浅释饮食文化中菜名的翻译技巧[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1).

[11]黄海翔.中餐菜单英译浅谈[J].中国科技翻译,1999,(1).

上一篇: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产学研”建设模式的研究与... 下一篇:光盘辅助教学在英语阅读课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