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要务

时间:2022-06-07 03:51:08

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之要务

阅读是人们必备的生活技能,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指标。新一轮改革,给阅读教学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丰富了阅读内涵、教学的方法和手段,但一套立竿见影的教学方法和行之高效的训练体系仍遥不可及。急功近利让不少语文教师陷入“改革否定推到”的困局,出现浮躁、迷失等改革不适症。所以,我们要沉下心来,追本溯源,探寻阅读的本质,汲取传统教学之精华。

人们对阅读的认识是“感知、识别、理解语言文字符号的一种活动”,仅停留在这一层面是不够的。《说文解字》里,“阅”的基本解释是“看(文字)”;“读”的基本解释是“看着文字念出声音”。可见,阅读是包含两种不同行为的活动。“阅”靠眼睛和大脑,是无声活动;“读”还需要动口,是有声活动,比“阅”更专注,更达意传情。两者特征各异,层次不同,在教学中当然要区别对待,分别指导。

读:言+卖,出声的意思。从古时的涵咏、吟唱、吟诵到现在的朗诵,读,形式多样,而又一脉相承。古人不仅重视“读”,而且“读”得广泛。《三朝名臣言行录》有录温公司马光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韩愈《进学解》里说读书应“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近有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里的朗读情景,对我们很有启迪。他写道: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这个私塾教学片段虽看似平常,却含着丰富的教学智慧。鲁迅正是从这类教学形式里接受寿镜吾先生的古文启蒙,走向文学大师的辉煌的。单从朗读角度看这节课,教师是一个朗读者,课堂是朗读的课堂,朗读引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并假以半生仍能信手拈来。

而今琅琅的书声却与语文课堂渐行渐远。小学还稍好一点,初中已是稀稀拉拉,高中便是鸦雀无声,换之是此起彼伏的“疯狂×语”。语文朗读好像成了“老土”、“低效”的代名词。改革不能只追新逐潮,还要继承发扬。中小学语文新课标已把“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摆在各学段阅读教学目标之首。因此,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朗读者,专注于朗读指导,让语文课堂回归琅琅书声。

朗读出句法辞章。汉语言运用之妙是要多朗读才能掌握的,而不是靠精细的技术分析。古人学习语言,都是通过“口舌生疮”的朗读来培养良好语感,以至读、写时能不假思索、得心应手。这些经验让后人受用无穷,朱光潜谈到诵读古文的感受是“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字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出来了。”

朗读出情感共鸣。古人注重以朗读沉入文字,贯通文意,情融而或嘻或泣。《书》曰:“哀乐之心感,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所以,姚鼐云《惜抱轩集》说:“取古人之文,抗声引唱,不待说而文之深意毕出。”读书的乐趣,在于徜徉字里行间,与自然万物吐纳相谐,跟芸芸众生悲喜相通,从而获得生存的正能量。情发于声、声情并茂的朗读才是美妙的阅读之境。

朗读出多元个性。学生已有个性、经验、情感等不同,对文章蕴含情感的感悟、抒发会有所差别,教师应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胸臆来,让朗读异彩纷呈。如《祭十二郎文》饱含韩愈的失侄之痛,朗读时因人而异,或絮絮叨叨,或情深声切,或略带哭腔,千人一腔就乏味了。同时,很多文章角色分明、形象生动,可以分角色朗读,提高学生揣摩、把握不同形象的个性、情感的能力。

上一篇:培养学生语言积累能力的几种策 下一篇:留学德国三道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