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提高实效

时间:2022-06-07 01:58:05

【摘要】朗读能帮助学生明白字义,巩固知识,丰富积累,充实精神,提高写作能力。本文结合新课程实践,探讨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提高实效的问题。

【关键词】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国的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的宝贵财富,也是学生走向文体,与文本对话,融入文本的重要途径。以读为主,以读促悟,以读激情,以读导练,应该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我们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朗读的重要,应该在对朗读方法、作用、习惯的形成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

一、一篇多读,引领感悟,激活个性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应该把阅读的自由,学习的快乐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自主探索,真正实现个性的发展。

第一遍:泛读课文,学会质疑。学习课文了解课文,首先要让学生走进课文。走进课文就离不开“读”。“泛读”是学生直接感受课文,与课文零距离的第一步。通过引读,做到心中有“底”,心中有“谱”,让学生围绕主题,根据课文,学会提问。古人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个体阅读、浏览课文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提问,正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

第二遍:自读自悟,整体感知。选择学生提出的代表性的问题,以“问题解决”为线索,以学生自主探索(读书)活动为基础。让学生畅谈阅读的自主感受, 相互摆事实——(文本中叙述),讲道理——(自己对有关文本叙述的理解),最后引导学生把略读得到的信息汇总成文章的主要内客或主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读物大意。

第三遍:读中要求,感悟重点。语文学科是多元性的,这就决定了自读理解的多元性。学生对文本的用词造句的准确性,语言表达的思想性,作者的情感流露,表达方法等诸方面都要让学生通过阅读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前面问题进行梳理,抓住重点词句意思、语感、情感、重点目标,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重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第四遍:读懂课文,发表感想。重点明白了,文本理解了,这只能说明是基本掌握了教材的内容, 但不能说是读懂了课文。读懂课文必须l止学生读进文里去。读进心里去,读书要前后联系着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有所得,记住文字,要把理解的成果通过朗读的形成展示出来,让学生在充分读懂读好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发表感想,抒发他的感受。

第五遍:读出情趣,悟出方法。教师应该积极营造朗读氛围,创设情境,激趣,让学生把真情实感读出来,把作者的写作情感读出来,从读中感悟,有效吸收作品中蕴合的表述方法,学习写作的技巧。

二、抓住关键,深入阅读,阐发分析

现在某些阅读课对语言文字的教学是感语过头,分析不够。语文阅读的分析过程,就是语言文字的分析过程、理解过程和训练过程。突出了语言分析这个中心,也就突出了语文学科的本位性。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以朗读感悟为手段,对语言文字要从语意,思想感情,表现方法,与上下文的关系等方面多角度地进行分析研究,全面阐述和抒发语言文字的多元内涵。比如《火烧云》第二自然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象天空着了火。”如何在朗读感悟的流程中落实语言文字的阐发分析呢?且看下面的教学:

师:自由读,想怎样读就怎样读,但无论怎样读都得有个说法。

生自由朗读,感悟读法。

生1:“红通通”要读重音,因为这里用了一个ABB式的颜色叠词,强凋火烧云非常红。

生2:“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烧”字用得好,很热烈的样子,读的时候要强调出来。还有“一直”写出了范围广,应拉长音读。

师:那就请读这半句。

生3:“好象着了火”是比喻句,很形象,要读出欣喜,惊奇的语气。

生4:其实整句话都表达了作者对火烧云的赞美,惊叹的思想感情。

师:那就让我们读出对火烧云的惊叹和赞美之情吧。学生自由读,指名读,评价纠正读,最后齐读。

师:在朗渎的时候有没有发现这一段与文章的其他内容有什么联系?

生5:这一段是写天上的,作者的描写是从地而转移到了天上。

生6:其实地而景物的颜色变化正是由天上的火烧云而引起的。

学生在朗读感悟的启引下,对这一段的语言文字进行了阐发分析,这就是学生的阅读实践过程,也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过程。可见,精读句段,品味语言是为了学生更好地解读、吸收、建构和发展语言。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鉴赏能力,有利于学生获得语感,有利于学生表情达意,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三、赏读多篇,勾连整合,提高能力

对语言文字领悟力的培养,不是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4O分钟。它必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课外影响到课内。如果孩子们不能广泛地阅读书面材料,他们的知识就会局限在直接见闻的范围内,语感的培养就非常有限。要让孩子们充分利用各种途径,打开许多窗口,跨越时空,和古今中外许多高尚的伟人谈话交心,认识世界、认识人生、认识自我。然而,学生阅读随意性大,对内容缺乏选择的能力,教师要积极加以引导。教材中有不少课文是文学作品的节选。为扩大阅读面,进一步理解节选部分的内容和艺术特色,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如学习《草船借箭》、《景阳岗》、《少年闰土》等课文后,可辅导学生阅读《三国演义》、《水浒》的某些章节内容以及鲁迅小说《故乡》。原著中曲折生动的故事情节,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场面,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等都会使学生大开眼界,从而提高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欣赏水平。读书对学生强烈敏锐的语感的形成是大有益处的。

总之,读并不是放任自流的读,毫无目的地读,而应是读有指导,读有目标,读有层次,读有质量。正如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桥梁,读者和作者会面,不但全面并了解作者的心情和读者的心情相契合。”

【参考文献】

[1]周一贯.阅读课程教学设计论[M].宁波出版社,2006.

[2]朱艳辉.增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J].陕西教育,2009,(6).

[3]张先扬.新课改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吉林教育,2012,(8).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作文学习 下一篇:浅析孙少平形象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