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实效

时间:2022-06-09 09:37:41

激活学生思维 提高课堂实效

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事物规律的反映,它是认识过程的高级形式。人们通过思维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运用思维来预见和推知事物的发展进程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过程,导致这种交流畅通的主要媒质是师生思维同步前进。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思维发展的相互关系是否协调,这也是新课程与老教材老教法所不同的重要特征,所以,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新课程标准,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协调师生的思维关系。那么,如何来协调其关系?如何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课前诱导,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1.运用智力测验,激活学生思维

在引入新课前,我根据学生的临场状况以激活思维为出发点出示2~3道智力题,让学生抢答。智力题配合教学内容,以时事政治、重大事件、名山大川、气候地形等为主。如学习《西方文化之根》时,我设计了三道智力题:2012年奥运会的举办地在什么地方?第一届奥运会举办地又在什么地方?奥运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什么?这些发生在身边的事经过学生思考,使学生产生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学生对该内容学习的兴趣。

2.开展知识竞赛,导入新课

突破课前教学环节传统的一问一答形式,把知识竞赛这一富有竞争意识的活动引入课堂,以期在复习的基础上导入新课。一般情况下我将已学过的有关知识编制成一些选择题、是非题或填空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抢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结合实际,将时政热点引入课堂

在上新课前,我注重把教学内容的有关知识与当前受关注的热点问题联系起来,巧妙地引入课堂,通过学生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主动性。例如,学习九年级《时代主题与当代中国》时,我把之争、南海之争等热点问题作为新课的引子,这种结合实际用时事热点导入新课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理解更深层次的知识,也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对生活有用的知识的理念。

二、导引结合,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思维具有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标志。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很多,学生只有领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使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因此,在学生的思维开启后,即把教学重点、难点推到“前台”,与学生思维热点接触,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例如,教学“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这一内容时,我预先安排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直接把问题提出来启发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使深圳从小渔村巨变为大城市?古楼兰王国为什么会消失?它的消失对我们后人有什么启示?为什么说北京既古老又年轻?学生的思维瞄准了这一系列问题后纷纷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充分肯定学生见解中的合理成分后,我再进一步启发诱导,层层深入。这样,既解决了“区域的生活”这一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又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2.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思维

思维的灵活性又称思维的应变性,在课堂教学中其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维灵活,迁移能力强,善于机动地动用知识贮备,从多方面思考问题。二是善于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作相应调整。为此,我在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上注重以下三点:首先,以变应变。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自学—讨论—讲解”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思维活动,利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加速学生思维的转换过程。其次,灵活过渡。精辟、恰当的过渡语,可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地抓住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利于加深认识,优化认知结构;还可以在一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掀起一个个小高潮,提高学习效率。再次,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说明了灵活、敏捷的思维会产生打破框框、别出心裁以及超乎寻常的思维效应,从而获得奇异而又颇具实际意义的思维新成果。

3.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即对事物、对问题善于进行多角度的思维,能获得较多的思维成果。学生的发散思维活跃具体体现在课堂气氛活跃程度,教师就是要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分解、组合,进行前后对比,保持学生思维热度,扩大教学效果,从而求得思维的有效发散,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从七年级第一学期开始,我在课堂上经常用3~5分钟时间让学生上台展示自我,从“新闻播报”到“社会热点评论”,从“今日传真”到“今日说法”,引导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论辩及运用课本知识分析评价社会现象的能力。这种由学生起主导作用、教师点拨和主题升华的做法,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并由教材延伸到生活,体现了“学习即生活”的新理念,也锻炼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4.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 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模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推动思维创新发展。此外,开展模拟小法庭、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也能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以锻炼,促进了学生创造意识的发展。

三、注重主体,调整学生思维的节奏

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想办法发挥学生思维的主体作用。教师的思维不能游离于学生的思维之外,这就需要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不断调整教学进度和思维的节奏,使师生的思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同步。如在学习“傍水而居”时,我没有自己唱独角戏,而是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中国有不少人看到傍水而居的好处,纷纷在城市中兴建“水景住宅”,有的城市甚至提出要建成中国的东方威尼斯,你对上述现象有什么看法?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激烈的争论,大家纷纷各抒己见,讨论高潮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讨论中,学生既对本堂课知识有了较深的理解,又学以致用,进行了有效的知识迁移。

四、设置悬念,激起学生反思的余波

教材的内容都是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的。旧课往往是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教师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是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如在讲《红色根据地的建立》时,“四一二反革命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问题:“因为工人阶级单枪匹马、赤手空拳”“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中国的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枪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这样既可激发学生探究后续内容的兴趣,又可增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活跃性。

综上所述,在教学实践中,只有遵循教学规律,运用教育新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引导学生用历史学科的知识揭示历史与社会现象的本质,挖掘历史与社会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才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也才能符合新课改的发展要求。

上一篇: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旅游业的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浅析如何构建促进学力发展的政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