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培养下的当代文学论文

时间:2022-06-05 08:05:34

阅读培养下的当代文学论文

1中文系大学生作品阅读现状分析

目前中文系学生的作品阅读现状着实令人担忧。他们轻视阅读、排斥经典,与文本阅读背道而驰、渐行渐远,日渐形成不良的阅读倾向和阅读方式。

1.1阅读趋向快餐化、碎片化由于网络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传统的纸质媒介正日益被新兴的电子媒介所取代,而这也日渐改变着人们获取资讯和知识的方式和效果,以其更为直观、更为感性、更为具体,也更为轻松的特性彻底颠覆了传统的阅读倾向和阅读方式,从而导向浅性阅读、快餐式阅读、碎片化阅读等不良倾向。处在这种浮躁表性的阅读环境中,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们热衷于媒体、影视、网络,言必称“杯具”、“坑爹”等网络时髦用语。很多人玩微博、微信上瘾,每半分钟就检查一次动态更新。正如有学者所研究的:“经过网络阅读的熏陶之后,人们既失去了阅读大部头文学作品(如《战争与和平》)的兴趣,也失去了专注于沉思的能力,因为思维总是呈现一种‘碎读’状态。”

1.2阅读趋于功利化、实用性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应试教育、功利教育。绝大多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在各种考试中获得高分,升入名校,找到好的工作。在这种习惯性的应试思维和功利主义的影响下,加之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当代大学生普遍面临着巨大的现实就业压力,中文专业的学生由于缺乏专业优势而更显压力倍重。在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下,他们不得不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到各种考试、考证和过级等实用之学上。为此,他们埋头苦读各类教科书、辅导资料以及各种“应试秘籍”等,自然将“没用”的文学著作冷落、弃置于身后而无暇顾及。

1.3阅读趋向世俗化、娱乐性当今时代,文学已成为一种消费品,商业化的影响与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通俗作品、青春写作与网络文学如鱼得水。在这种消费文化语境的浸染下,当代大学生们普遍地亲睐于诸如韩寒、郭敬明的青春小说,痞子蔡、安妮宝贝的网络小说,琼瑶的爱情小说和金庸的武侠小说等。而对于那些需要静静欣赏、细细品味、全身心投入的“不合时宜”的当代文学名著却缺乏阅读兴趣和阅读耐心,阅读趣味日趋世俗化、娱乐化。

1.4阅读量小,阅读面偏狭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开教科书以外,平均每人读书还不到1本,更不用说读经典了。有论者于2008年统计:“平均每学期阅读0~5册图书的学生占样本总数51.2%,平均每学期阅读6~10册图书的学生占样本总数23.1%”,“统计结果表明有一半的学生平均每学期完整阅读图书数量在5册以下。”2012年,又有论者统计:“每学期能阅读1~2本的占49.7%;阅读3~4本的占28.6%;阅读4本以上的占6.7%;阅读量为0本的占15%。”虽然两者考察的对象有别,不能做严格的数据对比,但从中至少可以得出两个结论或趋势:一是大学生的阅读量明显偏低;二是大学生的阅读量仍在呈下降趋势。不仅如此,其作品阅读取向也愈益明显,主要偏向于那些可读性强的文学作品如余华、余秋雨、张爱玲等名家之作,从而形成阅读视野不够开阔、阅读面偏狭的不利局面。

1.5阅读存在畏难情绪,缺乏兴趣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一部分同学阅读有困难,存在畏难情绪。比如在阅读残雪和某些“寻根”文学作品时,有些同学感觉难于理解,读不懂,因而不喜欢读。而对于“十七年文学”中的很多红色经典,许多同学则因为不满其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性而普遍缺乏阅读兴趣,导致阅读积极性和自觉性不高。总体而言,在当下这个文学被日益边缘化的浮躁功利的市场经济时代,大学中文系学生冷落、抛弃和背叛作品阅读已成不争的事实,他们不仅缺少了阅读作品的动力,也日渐失去了对文学的热情。鉴于此,引导学生加强作品阅读,成为当前中文专业文学史教学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2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作品阅读培养

阅读是心灵与心灵的碰撞和交流,特别是阅读优秀作品,就像与圣贤在对话,与智者在交谈,能提高人的认识、丰富人的想象、激励人的精神、陶冶人的情操。能使人认识人类社会的一些共同的基本准则,体味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帮助人们抵御世俗的种种浸染,从而建立自己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对于青年大学生尤其是以文学为学习研究对象的中文大学生而言,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落实阅读能力的培养,下文拟就这一问题在当代文学史教学中所应采取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一一展开解析。

2.1培养阅读兴趣,激发阅读热情兴趣是学习的老师,有兴趣才会有动力和热情,而由这种动力和热情所带来的成功和愉悦又进一步激发更大的兴趣,如此往复,便能形成阅读的良性循环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兴趣是关键点,也是整个机制的原发点,因此,找准学生的兴趣点,这是教师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比如“十七年文学作品”因其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性而屡屡招致学生的厌读、拒读,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从客观上来说,任何文学史阶段都是真实的历史存在,具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即使它存在着负面的因素,甚至负面因素大于正面意义,但它始终可以给后人提供历史的鉴戒,是不容忽视的。作为教师,固然应当让学生明白这一学理,但更重要的是精准有力地洞悉学生的兴趣点、兴奋点,实现成功的引导。例如讲授红色经典《青春之歌》时,把重点放在重返历史场景,解读处在那一时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的道路选择问题从而引发当下时代文化环境中知识分子存在感的反思与自省远比一味地向学生讲授革命英雄的政治信仰、思想理念要令人兴趣盎然得多,与学生的契合度、融入感也强烈得多。因此,结合实际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予以正确导引,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调动阅读的积极性、主动性。

2.2简化文学史教学,强化经典作品阅读文学史之于文学作品,就像广袤夜空之星辰满布。没有繁星闪烁,就没有美丽的夜空;没有浩淼的夜空,璀璨的群星亦无可依存。对于当代文学史课程而言,文学史的讲授是必要的,便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文学思潮、文艺运动发展的轨迹,也有助于学生从中发现和掌握文学的特质及发展规律。但史的讲授不能面面俱到,只需简洁明了,点到为止即可。教学重心应放在对作品尤其是对经典作品的评析上。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面对当代文学数量庞大的文学作品,我们当然选择首先阅读和解析那些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代读者检验的经典作品。因为它们既能代表每个时期最高的文学成就,也能在其产生之后的不同时代语境中,与当时代形成对话并引起共鸣,这就是经典作品经久不衰的魅力之所在,也是经典引人入胜的法宝。通过简化文学史教学,强化对经典作品的阅读和分析,既能让学生接受完整的文学史知识体系,又能达成培养人文精神和文学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2.3注重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技巧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也是当代文学教学中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一般而言,阅读文学作品可按以下几个主要步骤进行:第一,通过诵读,培养语感。所谓诗读百遍,其义自现。诵读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对于当代文学中的诗歌、散文、戏剧以及小说的精彩片段,均可采用诵读的方法。通过诵读进入情境、捕捉感觉、加深理解、产生感悟,从而培养了学生对汉语的感觉与热爱,也提高了文学的素养。第二,分析字词,品味细节。字词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单位,是作者表情达意的载体。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注重理解具体字词的意义和作用,潜心体味,以此把握作品内容和作者意图。细节是作品的闪光点,是作品具有真实感人力量的重要来源。只有通过对细节的品味与赏析,才能真正感受文学作品撼动人心的艺术魅力。第三,重视技巧,关注形式。解读文学作品素来分为两个基本向度:即“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并且在文学上关于“怎么说”往往比“说什么”更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是作家之所以为作家,作品之所以为作品的根本所在。于是,分析作品的叙述方式、结构布局、技巧方法等,就成为阅读的重要内容。第四,知人论世,以意逆志。联系作家的生平及时代背景,则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主旨,认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4采取多种形式,促进作品阅读作品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非一蹴而就可达。因此,除开以上几个基本途径以外,还可通过诸多方式予以促进催发。比如运用影像资料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适当组织课堂讨论以形成教学互动;开设专题讲座进行特别推荐或深入研讨,以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鼓励学生创作,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领会作家的创作心理,进而深入感悟作品的内涵……总之,万变不离其宗,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作品阅读的良性发展。

2.5改变固有的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解决当代文学教学中作品阅读存在的问题,还有赖于变革现有的评价机制如人才评价体制、学术评价体制和激励机制等,将教学也纳入高校教师考核范围,真正将教学和科研放置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激励教师重视教学,增强教师教改意识,保证教学的高质量运行,从而解决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作品阅读问题。作品阅读问题既是文学史教学中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一个随时展而常谈常新的问题。作为一名文学史教师,应该予以充分地重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作品阅读能力,以达到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培养其人文素养的终极目标。

作者:陈美霞单位:邵阳学院中文系

上一篇: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下的传统文化论文 下一篇:民族高校教学当代文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