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初次探索

时间:2022-06-05 04:19:14

团体心理辅导课的初次探索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发展性、预防的重要载体,而以团体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可以说是目前学校心理健康辅导工作的主要趋势之一。有关研究表明,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际关系的紧张;二是学习所造成的压力;三是在"自我"方面出现的问题。在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基本上处在同一水平上,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及情感活动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大体呈现出一种普遍性和规律性。因此可以通过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来加以解决,使同一年龄段小学生的心理素质能整体性地得到发展和提高,并可预防因缺少必要的关注、疏导而可能发生的心理不适应、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

近两年来,我校开展了"团体心理辅导课的有效性研究"的课题研究,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成长发展的实际需要而设计并开展了一系列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上级部门的指导及自身学习、实践和同伴研讨过程中,对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有了一些实践与思考,在此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活动氛围的和谐性

各项调查的结果表明,现在的小学生在人际交往的选择上,明显趋向于民主、平等。这样的情感倾向决定了他们渴望得到尊重,喜欢别人把他们当成有头脑、能独立处理问题的"大人"看待。这就要求我们辅导老师做到以彼此平等的讨论对话取代居高临下的说教、训斥,即使不同意学生的看法也要表示充分理解。这样学生就能相信老师是真心实意做他们的大朋友,平等地与他们一起探讨此时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从而彼此建立起充分信任的关系。

在辅导活动中,教师必须转换自己的角色。教师在进行心理辅导活动时,常常会处于教育者和辅导者之间的角色冲突。教师的角色到位应该体现在理念、教育方法和关系三方面的到位。理念上,要对每个学生有积极的信念,相信每个孩子内心蕴藏着积极的资源,相信每个孩子是可以变化发展的;方法上,教师要重"导",不重"教",通过启发、暗示和创设情景使学生发现问题,产生活动兴趣,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并及时鼓励,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欣赏和肯定,以此来营造集体气氛,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关系上,师生之间应该是大朋友和小朋友的关系,有时,教师在参与讨论中做出自我表露,不但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反而让学生觉得老师更加真实可信。这样,才能在辅导活动中营造宽松、真诚、和谐的氛围

二、活动中的交流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解决自身问题的潜在能力,即使是心理适应不良的人也同样如此。团体辅导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治疗,而是为了唤醒学生内在的这种需求,激发学生改变自我的动机和潜在能力 。使每个学生了解自我、寻找自信,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辅导活动全过程中,教师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如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感觉到大家都是平等的。在与学生交谈中,我们要多用"你的意思是?"、"你看呢?"等语句,让学生自己来判断、选择,自己决定,自己改变认知模式和行为方式。教师是组织者、服务者、接纳者、引导者。 教师要引导全体学生认真倾听每一位同学的发言,只有当每一个学生都切身体验到自己是被团体高度重视和注意着的时候,他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才会焕发出光彩。

三、活动中互动的力量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互动的"团体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产生影响团体成员及整个团体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团体动力"。在实践中,我们给学生创设条件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话的环境,最首要的任务是给孩子改变座位的排列组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座位一变,四目相对,心灵的窗户就立即打开了。

布鲁纳主张使小组讨论成为学生学习活动中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因为在这样的互动合作的活动中,学生能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对别人的意见做出评价,并能通过集思广益形成自己的观点,既不钻牛角尖,也不人云亦云。这样一种能与他人和集体合作共事的人格特质,就是通过自由的没有压力的小组讨论中逐渐形成的。小组组织形式以5人左右为宜。 男女生平均分到各组中去。根据团体辅导主体的需要,事先自由组合或是以其他方式分组。如数字抽签分组、动物抽签分组、拼图分组、以组长为核心自由分组等。

如片段:

在《我的快乐我做主》辅导活动中,事先让学生自由组合,在引导孩子说说自己最快乐的事情以后,请四人小组讨论:自己不开心时怎么办?

生:不开心的时候,我常常会大声喊。

师:嗯,会大声的喊出来。XX你呢?

生:我会听音乐。

师:嗯,音乐可以使人忘记不开心的事,你们觉得呢?

生:我会打球。

生:我会和朋友说说。

……

然后引导学生观看故事《不开心的明明》。

师:看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四人小组讨论你准备怎么帮助这个不开心的明明?

学生四人小组互动交流起来

生:我要对明明说:"明明,不要不开心,不要记不开心的事,多想想开心的事"。

生:我会建议明明去跑跑步,出一身汗。

……

实践证明,互动是团体的基本特征,互动又是团体达成目标的重要条件,在团体辅导中,每个成员认知的矫正或重建、情感的体验或迁移、行为方式的改变或强化,都依赖于成员间的交流和互动。而且,这种团体环境的互动强化作用往往比个别的辅导帮助更有成效。

四、活动中的交流评价

在团体辅导活动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评价,慎用评价性的语言,最好不要对学生做否定性评价。我们的语言语气,眼神、手势、身体倾斜的幅度、偏头的姿态等等,处处透出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与亲切,这是教育与辅导的功夫,更是教师人格魅力的闪光。但这里要强调指出:所谓无条件接纳是指尊重学生抒发感情、发表观点的权利,而并非同意他所有的看法或行为。因为教师若是在表情言语的反应上略有好恶之感的流露,学生就会立即设置心理防卫,那么人格的改变也就不可能发生了。同感和共情是咨询的入门本领,形象的比喻是:穿上病人的鞋子,来观察与感受病人的体验;同感是跟着对方的感觉走,按着自己的想法说。要把心理咨询当成一种美容,确实,心理也是需要美容的,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让大家对咨询有更好的认识。另外注重心理暗示的巨大作用,希望我们能对学生进行各种积极的心理暗示,发挥暗示的作用,尤其是对于学生,把暗示内化到心里,成为行动的动力,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建议和指导。如活动《我的情绪》,我们可以让学生对自己说"我是最棒的"、"我能行"、"我很开心"等等。

教师还要注意克服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习以为常的一些习惯性语言,力避使用一些刺激性的、带有负面色彩的词汇。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团体心理辅导也在促进教师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启发教师反思和改变旧有的一些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上一篇:“时间”教学引发的深层次思考 下一篇:探讨学教学中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