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混合瘤1例

时间:2022-06-05 05:21:13

皮肤混合瘤1例

【关键词】皮肤混合瘤;诊断

1病例资料

患者男,44岁,因颊部无痛性肿物一年于2012年7月4日来我院在局麻下行手术切除,临床诊断为皮肤纤维瘤。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颊部孤立性粟粒大小丘疹,皮色正常,无破溃,无痛痒。此后丘疹逐渐增大成结节,直径约1.0cm。既往体健,家族中无遗传病史。

2体格检查

一般情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左颊部见一直径约1.0cm结节,高出皮面,表面光滑,边界清楚,质略硬,活动度良好,无破溃及压痛。皮损组织病理学检查:真皮内见一限局性肿物,表面有完整的包膜,软骨样、粘液样基质中可见上皮细胞组成的大小不等、形态不一的管腔或实性上皮细胞巢及细胞条索[图1],无异型性及坏死,腔壁由2-3层复层立方上皮构成,腔内为嗜尹红无定形物质[图2]。组织病理诊断:皮肤混合瘤。

3讨论

皮肤混合瘤又称软骨样汗管瘤,是由上皮和间质两种成分构成的良性皮肤附属器肿瘤[1]。表现为真皮或皮下脂肪内缓慢生长、坚实、境界清楚的分叶状结节。结节直径0.5cm-3cm之间,常单发,无症状。好发头部、颈部。尤其是鼻部、颊部、上唇、头皮、前额和下颌,偶尔可见于腋窝、躯干或四肢。罕见阴囊受累[2]。多发于中年男性。该病非常少见,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缺乏特异性,临床上极易误诊。组织病理学特点为肿物由上皮及间质两种成分组成,上皮成分多为大汗腺及小汗腺细胞成分,因此,有些病例可见顶浆分泌。也可见向毛囊及皮脂腺方向分化,可见毛胚芽细胞、影细胞或皮脂腺细胞。间质典型者为均质淡蓝色软骨样,也可见粘液样、致密纤维化、嗜酸性及透明样变性的改变,阿辛蓝染色阳性。因此,结合临床与组织病理学特点,皮肤混合瘤诊断不难。皮肤混合瘤为良性病变,单纯切除即可治愈[1]。

参考文献

[1]廖松林,薛卫成,柳剑英,译.皮肤肿瘤病理学与遗传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5-167.

[2]朱学骏,孙建方,译.皮肤病理学与临床的联系.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1497-1498.

上一篇: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分析 下一篇:亲情护理工作模式在糖尿病病人护理中的应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