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指南

时间:2022-06-04 02:27:32

抒情类文言文阅读指南

2004年高考湖南卷《放鹤亭记》的出现,标志着高考文言文在选材上有了新突破,从而改变了传记类文言文一统天下的局面。此后,抒情类文言文在高考试卷中屡屡出现。那么,如何快速、准确地阅读抒情类文言文呢?在设题上,抒情类文言文与其他类别的文言文有何区别呢?

考生阅读抒情类文言文,要树立整体阅读的意识。即便一个选段,出题者都是从原文相对独立的部分节选出来的。一些考生为了“省事”,只阅读题目对应的内容,结果抓不住全文的主旨,导致理解出现偏差。所以,考生阅读选文时应该“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理解抒情类文言文的主旨,主要在于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抒情类文言文一般篇幅短小,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烈的情感。这类文章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甚至有的人物也是虚化的,表达方式也比较复杂,有时直抒胸臆,有时寓情于景、物、事等,有时思维的跳跃性比较大,情感也是发展变化的。因此,准确地把握作者的情感就显得至关重要。

1.知人论世,把握作者的情感

作者的情感是丰富的、复杂的,但都是有缘由的、有基础的,这和时代背景,作者的经历、思想、性格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考生在阅读抒情类文言文时,要关注标题以及文中出现的时间、地名、人名、注释等重要信息,联系作者的处境、经历、思想,做到知人论世,从整体上、宏观上把握作者的情感。

2.从关键语句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文中的情感有的是作者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是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的,有的是藏匿在具体的生活细节之中的,但无论哪种情感,都有与之对应的直接或间接的关键语句。所以,把握作者的情感就是要把握这些关键语句。

如《项脊轩志》的情感主要由生活细节来传达,但归有光在文中依然有直接的流露:“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时,考生既要把握在细节描写和景物描写中传达出的情感,又要把握作者直接流露出的情感。

3.从文章结构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文章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把握文章的结构是快速、准确阅读文本的捷径。考生阅读抒情类文言文,要注意抓住感情线索。

如《兰亭集序》第一自然段写了美景、美事,溢于言表的是心中的快乐。第二自然段由“乐”而生“痛”,因为人总是被“欣于所遇”的乐和“情随事迁”的忧所左右。第三自然段由“痛”而生“悲”,在“悲”中,作者并没有消沉,而是由此生出对生死的感念,既而表露出作者对人生的热爱与执著。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但读者只要理清线索“乐―痛―悲”,就能很好地体会文意了。

4.从抒情方式入手,把握作者的情感

抒情类文言文以抒发主观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通篇直抒胸臆的较少,作者往往借助具体的景、物、事来抒发主观情感。文中的景、物、事是作者情感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或描摹细节、以小见大,以达到抒情的目的。间接抒情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借景抒情、因物寄情和以事传情三类。

借景抒情,指借助对景物的描写来抒发感情。如《兰亭集序》中的“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一句,作者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因物寄情,指借助对物的描摹,用物来寄托作者的情感或志向。如《项脊轩志》的结尾“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一句,作者通过枇杷树传达出对亡妻的思念与哀悼之情。

以事传情,指通过对日常生活事件或情景的细致描绘来抒发感情。如《项脊轩志》中“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一句,从具体的生活细节中传达出母亲的殷殷关切之情,也传达出作者对母亲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总之,抒情类文言文非常集中地凸显了古人的行为方式,展示了他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理想。

考生解答抒情类文言文的试题时,应该强化五种策略。

1.梳理结构,全面把握

考生只有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梳理结构时,应该重点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2.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选项在选文里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3.一一对应,仔细分辨

在找准信息点后,应该将选项与选文要点一一对应,认真弄清选文内涵,琢磨内容要点。

4.抓住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全部翻译过来,此时需要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产生分歧的地方进行准确翻译。

5.综合分析,理清因果

对文意的推理需要综合全文进行分析,要结合主旨看是否混淆概念,尤其注意是否倒置了因果关系,或故意混淆了因果关系。

抒情类文言文阅读题的陷阱多出现在信息筛选题中,如2012年高考上海卷第25题。

下列与戴氏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戴氏是谯国人,他是弘农公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

B.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

C.戴氏推崇孔子的思想,也能够博采其他人的学说。

D.戴氏非常喜欢自然风物,常陶醉其中,抒怀。

许多考生在回答这道题时,在A项和B项之间摇摆。对照选文中的“卒授宾客之选者谯国戴氏曰简,为堂而居之”,考生要明确两个问题:“宾客之选”要如何翻译?戴氏堂究竟是谁建的?

A项将“宾客之选”译作“宾客中的一位佼佼者”,能够解释得通。B项说戴氏堂是东池胜景,由弘农公建造送给戴氏居住,属于对选文“为堂而居之”的曲解。选文中,弘农公“为池”后把池塘送给戴简,而后才“为堂”,所以建造戴氏堂的应该是戴简。这里隐含着省略主语的现象。

总的来说,这类陷阱题主要有“无中生有”“内容混杂”“曲解混淆”等设置方式,考生答题时要特别注意。

(责任编校 曾向宇)

上一篇:My Experience of Working as a Volunteer 下一篇:“蚂蚁与蟋蟀”材料作文导写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