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

时间:2022-06-04 02:22:41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

摘 要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脑梗死CT表现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2例患儿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偏瘫、癫痫等症状,经头颅CT扫描已经确诊,研究患儿的CT表现并与临床症状相结合。结果:脑叶梗死4例,占15.4%,基底节区梗死22例,占84.6%,16例伴豆状核钙化。伤后2个月CT复查18例,病灶均呈软化灶。结论:CT扫描对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诊断有重要价值,对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

关键词 儿童 外伤性 脑梗死 CT

儿童颅脑外伤主要引起颅内血肿、脑挫裂伤及弥漫性脑损伤等,脑外伤后出现缺血性脑梗死较为少见,随着CT的广泛应用,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将会明显提高,现将我院经头颅CT检查确诊的儿童外伤性脑梗死32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我院2000年12月~2010年12月资料完整的儿童外伤性脑梗死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6个月~12岁,平均7.5岁。采用GE Hipeed NX/i型双排螺旋CT机,常规进行横断面头颅CT扫描,层厚5~7mm,连续扫描,发现病变后再进行薄层扫描。

临床表现:8例神志清楚,12例出现偏瘫,10例出现癫痫,2例有短暂的昏迷,持续时间为1~3小时。其中偏瘫患儿中,完全性瘫痪3例,不完全性瘫痪9例,同时伴有嗜睡6例。

结 果

本组病例CT初次检查时间在伤后1~6天,发生于基底节区脑梗死22例,占84.6%,CT扫描表现为小斑片状低密度影;脑叶梗死4例,占15.4%,1例发生在颞叶,2例发生在枕叶,1例发生在小脑半球,CT扫描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本组均无中线移位。伤后1个月内CT复查30例,低密度影缩小或趋于软化,2个月后CT复查18例,病灶均呈软化灶。

讨 论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也称为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是指脑的深穿支动脉及分支闭塞引起的脑深部梗死灶,其直径一般为10~15mm,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及脑干[1]。其发病机制与动脉内膜损伤及血管痉挛有关,头部外伤时,头颈部突然的伸屈活动,造成颈部血管的牵拉,使血管壁挫伤或内膜受损。一方面直接形成创伤性血栓;另一方面可反射性的引起血管痉挛。血管痉挛本身为血栓形成提供可能[2]。同时,因为血管损伤、痉挛或血栓形成产生缺血改变,损伤的血管壁可成为延缓形成血栓的部位。血栓扩大或血栓脱落,栓塞了基底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从而引起脑梗死,特别是小儿由于脑发育不健全,加之血管纤细、植物神经发育尚不健全、自我调节能力差等生理解剖特点,轻微的外伤性打击,就可引起基底节-内囊区血供来自豆纹动脉、穿支动脉及前脉络膜动脉的闭塞而发生脑梗死[3]。从解剖上看,这些血管远离大动脉主干,走行长而迂曲,对血液动力学变化特别敏感,易受缺血影响,从而容易发生梗死。

儿童外伤性脑梗死,多见于婴幼儿,临床表现和CT结果与腔隙性脑梗死相似,但有明显的外伤史,病史较轻,但CT征象及临床症状明显,本组病例中脑梗死灶多位于基底节区,占84.6%。CT检查发现梗死灶的最佳时间是伤后1~6天,动态CT检查不仅可以发现梗死灶,而且可以观察梗死灶的变化过程。

因此,CT检查是诊断本病的主要手段,使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率明显提高。CT扫描和追踪观察对儿童外伤性脑梗死诊断有重要价值。本病经及早诊断治疗,预后良好,CT扫描对儿童外伤性脑梗死的诊断和估计预后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 沈言修.腔隙性脑梗死CT与临床关系[J].中华神经精神杂志,1987,20(2):105.

2 林宜生,漆松涛,林庭凯,等.重型颅脑外伤侧裂区损伤并大面积脑梗死32例临床分析[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4,20(4):342-344.

3 刘宏良.小儿外伤性脑梗死的CT诊断[J].放射学实践,2001,16(4):233-234.

上一篇:降钙素原在内科领域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0~6岁儿童微量元素检测结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