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自主参与 生动发展

时间:2022-06-04 12:59:40

以人为本 自主参与 生动发展

某日,见到杂志上这样一句话:“为人师者,无不盼着学生早日成材,成人,而品德老师,却常面临窘境和尴尬。” 对此感触颇深!一日,校门口值周站岗,秋风乍起,吹起校门外的塑料袋、纸屑,一时间校门内一片狼籍,便弯腰捡起来,然身边走过些大大小小的学生,竟无人弯腰与我为伍。

如此这般,学生课上说一套,课外做一套的现象比比皆是……结症在于我们的品德课还存在重灌输,轻思辩;重主导,轻主体;重知识,轻行为的现象。归根到底,学生的主体地位没落实,思想教育就落不到实处。解决一系列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增设课程、增加课时,而在于如何改革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品德教育联系社会实际,贴近学生生活。人民教育课程研室任长松教授指出:我们课程的改革趋势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作为教育者更应有敏锐的触觉,如何将我们的品德课教学落到实处。为此,我们尝试在小学品德课中实施“希望教育活动课”的研究,我们认为:

一.“希望教育活动课”,体现“以人为本,自主参与”这一特性

小学品德课一个最重要的目的,即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行为,而健康的心理是行为的动力。我们在小学品德课中实施“希望教育”,正是以人为本,关爱生命个体发展,着力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激励学生主动向积极目标不断进取,自主参与情感体验达到情感升华继而内化,最终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希望心理首先要求教师能暖学生之心。加拿大华裔心理学家江绍伦说:“教学是一个涉及教师和学生在理性和情感两方面动态的人际过程。”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会产生一种强大磁场,使得学生愿意聆听你的教诲;同时更使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这为其自主体验情感到最终的道德内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次,我刚进教室,班里闹哄哄的,原来是小博的手表丢了!让学生主动承认,那是不可能的事。就在那一瞬间,我脑中浮现出一品德课题《不隐瞒错误》,于是我决定上一堂德育活动课《什么是真正勇敢的行为》。于是我讲一个小时候因贪吃偷邻居阿姨糖果的事,告诉学生敢于坦白自己的错误,并勇敢地改正,是个真正战胜了自己非常了不起的人。孩子们被我的故事吸引了!我看水到渠成,便说:“也许我们每个人都隐瞒了或多或少的错误,你心里当时怎么想的?现在还怕吗?请拿出你们的笔,写出来吧,做个真正勇敢的人!”孩子们敞开了心扉,而我真的意想不到那只手表竟塞到了我的抽屉里,还夹着一张纸条:老师,我对不起您!

这堂课没有大声训斥,没有苍白的说教,有的是学生情不自禁主体感受与体验,水到渠成的情感内化。事后,我想:活动的成功就在于我与学生朋友般地交流感情,用心灵体贴心灵,用心灵温暖心灵,终于用真诚赢得真诚。相信那位一念之差的同学定会以健康的心态积极前进,而这不正是我们教育的真正目的吗?

二. “希望教育活动课”,体现“体验”、“开放”、“自主”六字特征

小学品德“希望教育活动课”,以希望教育为本,突出活动课以课程内容为基点,融合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以指导直接经验和及时信息为主要内容;突出活动课程目标,重在情意等协调发展,不仅仅是明白道理,授受知识;突出活动课程结构,强调学生主体性活动,不仅仅是知识的逻辑组织;突出课程实施过程的交往性,注重学生的自我组织和相互之间的启发,不仅仅是接受。“希望教育活动课”体现了以下三大特性:

(一)体验。学生的道德品质发展实质上是一个情意的体验过程。希望教学品德活动课程中探究、交往、创造、即时反馈,课后的及时延伸及检验,表现为现实的或模拟的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实现对现实生活文化、道德的吸收、综合运用和创造,同时也将静态的道德品质“活化”,并通过种种活动方式实现情意不断内化。因此,活动课程最易于学生体验情境,升华情感,最终实现道德品质的内化。

(二)开放。这里所说的开放表现为7个方面。(1)对儿童学习器官的全方位开放。解放儿童的脑,让其自由思考;解放儿童的口,让其自由讲;解放儿童的手,让其自由做。改变以往学生唯唯诺喏,假话连篇,课堂死气沉沉现象。(2)学习空间的开放。学校、家庭、社区、大自然都是儿童学习.体验的空间。空间组合按学习内容和目标而定。(3)学习时间的开放。不以课堂40分钟为限,在学生思想出现问题的时候都是教育和学习的时机。(4)学习目标的开放。不以课本知识为唯一目标,拓展为学生生活实际的方方面面。如此这般便可解决本文开头提出的学生只说不练现象。(5)教学评价的开放。不追求唯一目标的实现,根据个体情况,设立A、B、C级品德达标卡。(6)教学内容的开放。内容来源于学科、社会、活动本身。(7)教学方式的开放。多种活动方式综合展开,如调查研究、实践活动、合作交流.小队竞赛.正反辩论等,甚至还可以请学生自己设计活动方案。

(三)自主。“希望教育活动课程”强调“活动中学”、“活动中悟”、“活动中升华”、“活动中内化”,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能动性、参与性,体现学生自我意识的提升。活动课程强调研究“什么样活动形式最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发展”,这种活动至少是学生自己的活动、或主体的实践活动、或探索性的活动。

在活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展是学生的主体特征,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不断选择并不断建构着自身的道德品质平台,获得自主发展。如教学《家乡巨变》时,仍以活动为抓手,“体验、开放、自主”等特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前期活动让学生根据喜好自愿组队;再以小队为单位,开展“家乡在变化”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总结性汇报活动时,以各小队轮番上台汇报比赛为形式,使同学们在参与中体验情感。

可以说“希望教育活动课”模式的研究,打破品德课堂40分钟的桎梏,拓展思想品德教育范围,开展以课程内容为基点,社会实践为主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建立大德育氛围,彻底扭转品德课育人的孤立无援现象。它体现了教学的以人为本,学生的自主参与,最终使生命个体得到生动发展的特性,给品德教学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

上一篇:构建自主探究课堂,促进学生有效发展 下一篇:谈谈学生的轻视情绪对学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