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例题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案例研究

时间:2022-06-03 05:55:40

初中数学例题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的案例研究

[摘要]新课标要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需要广大教师共同研究.

[关键词]以学定教例题教学变通性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100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改革发展战略主题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数学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但在数学例题教学中,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现象较多.教授相同的学习内容,由于学生的能力、知识起点及个性特点等都存在着差异,接受知识的快慢程度也不一样,因此教学的效果自然也不一样.我们在数学例题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材施教,“差”“异”共进,使不同的学生获得不程度的进步,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笔者就此结合平时的学习和实践,以几个教学片断加以举例说明.

一、以学定教,提高例题教学的针对性

传统的例题教学,教师往往凭自己的经验,选择适合中等水平左右学生为基准,以确定例题的难易程度和讲授的重点难点.这样对学生学情不透彻的了解与例题难易程度选择之间的矛盾,致使教师在例题讲解时难以真正做到适合每一个学生.例如,常州勤业中陶伟松老师在教苏科版七下“9.4乘法公式(完全平方公式)”内容时,在学生课前完成前端学习的基础上,通过课前的批阅,了解学生前端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问题,确定上课的教学任务单,真正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提高了例题教学的针对性.课堂上采用“展评学习法”进行例题教学,尽可能有目的地让前端学习中有困难或有问题的学生进行展示评价,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从而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给我们很好的启示.

【教学片段一】

运用完全平方公式进行简单整式乘法计算.

生1:(展示学习成果)(7x+2y)2=7x2+2×x×y+2y2

(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典型错误展示,生1还没有讲完,下面的学生就争着举手要发言了.)

师:有没有特别想回答的?(教师鼓励学生上台纠正,三位学生争着上台)

生2:我觉得7x要加括号,应得到49x2.

生3:后面2y也要加括号,得到4y2.

生4:中间一项,应写成2乘7x乘2y.

生5:我可以给你一个办法,把7x看成一个整体,7x看做a,2y看作b,这里都要加括号.

生1:谢谢你的方法,我会改正.(很多时候,教师会就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画上句号,但陶老师没有停下来,继续追问)

师:你真的听懂了吗?

生1:7x看做a,2y看做b,把7x看成一个整体.

师:非常好!接下来大家一齐把错误修改一下.(一个看似是简单的复述,其实是学生把知识内化的过程,经常这样做,就会让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师:请归纳一下,用乘法公式计算要注意什么?

生6:要看清楚是哪两个数和的平方,这两个数看做a、b,要加括号.

【点评】

陶老师根据学生课前掌握的学习情况,对学生在前端学习中存在的“典型错误”进行了展示,这样的错误很具有代表性,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他人展示的前端学习成果进行点评、质疑、补充,使其得到更正、修改和完善.在点评的过程中建构新知.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给予评价、追问,调控学习进程,保证学生的参与度面,使例题教学更有针对性,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二、变式训练,体现例题教学的变通性

传统的例题教学,教师因教学时间限制很多情况下直接告知学生解题的思路和答案,往往会出现学生对例题“听听是懂的、想想是会、但做做是错”的现象,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发现隐藏的问题.对于一些隐藏的问题学生在做题时才显现出来.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对例题变通能力的差异与教学时间不足的矛盾,致使教师例题教学难以真实反映全体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陶老师在例题设计时,注重问题的情境变化,把一些形式相近的问题以变式的形式串联起来,在变式中求不变,舍得花时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展示、点评的过程中,充分发现学生认识公式存在的错误,自我建构完全平方公式的特点,提炼公式之间的联系,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识别、应变、概括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从而提升了例题教学的变通性.

【教学片段二】

设计三个变式题目,加深对完全平方公式的理解.

(1)(7x-2y)2;(2)(-7x+2y)2;(3)(-7x-2y)2.

生1:(7x-2y)2=(7x)2-2×7x・2y+(-2y)2=49x2-28xy+4y2.

师:还有没回答过问题的同学请尽可能举手回答问题.(教师很关注学生参与的情况,面向全体学生)

生2:我认为7x看做a,2y看做b,你后面加(-2y)2我认为就是加(2y)2.

师: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3:我是把-2y看做一个整体,(7x-2y)2=(7x)2+2×7x・(-2y)+(-2y)2=49x2-28xy+4y2.

生4:我觉得你这个方法不太好吧,题目中要求选择恰当的完全平方公式,我认为应选择第二个公式(a-b)2=a2-2ab+b2.

生5:(教师指名答)(-7x+2y)2=(-7x)2-2×7x・2y+(2y)2=49x2-28xy+4y2.

生6:生5的中间一项是先确定了符号,但刚开始最好按照公式写出完整步骤.(-7x+2y)2=(-7x)2+2×(-7x)・2y+(2y)2=49x2-28xy+4y2.

生7:(教师指名答)(-7x-2y)2=(-7x)2-2×(-7x)・(-2y)+(-2y)2=49x2-28xy+4y2.

生8:(抢着上台)如果用第二个公式差的平方,应把-7x看做a,2y看做b,不应该是-2y.

生9:我觉得(3)有两个负号,容易出错,可以把(-7x-2y)2改成(7x+2y)2.

师:非常好!那么我们从这几个题目的计算,你从中可得到什么经验呢?(教师见举手学生不多,组织学生小组交流)

生10:我们小组讨论得出,完全平方公式计算的关键是注意符号问题,如两个数符号相反,结果中间一项符号是负的;如果两个数的符号相同,中间符号是正的.

生11:我补充两点:(1)结果中平方项符号都是正的;(2)(7x-2y)2=(-7x+2y)2;(7x+2y)2=(-7x-2y)2.

【点评】

陶老师在这里没有直接给出公式中符号的规律,而是通过三个变式题目的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尝试,各种情形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公式特点在交流中得到认识,结论在讨论中得到归纳,采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思想,逐步深入,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从而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由窄变宽、由低到高,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主动思辨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灵活教法,适应学生学法的多样性

传统的例题教学中,有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往往很单一,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的教学行为单一与学生学习方式多样性需求之间的矛盾,致使教师例题教学难以满足学生对学习方式的需求.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创设生动、形象、具体、恰当的情境,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有效方法.例如,我在讲授苏科版九年级下册“8.2中学生的视力情况调查”这节课时,考虑到视力情况调查在课堂上的操作性不强,部分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于是我设计了一个“猜纸片的张数”的数学实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知结论,体验数学在“做中学”,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满足了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对学法的不同需求,适应了学生学法的多样性.

【教学片段三】

“猜纸片的张数”的数学实验.

师:为更好地理解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我们做一个数学实验,请各小组长收集各成员准备的纸片(质地、大小基本相同),并统计好本组所有成员上交纸片的总张数(暂时保密).然后把全班收集到的纸片都放到纸箱里,你能估计出箱子中纸片的张数吗?(小组讨论)

生1:我猜每人约30张,40人大约1200张.

生2:把纸片倒出来数一数.(笑)

生3:题目只要进行估计.能不能用手抓一把数一数张数,然后看能抓几把?

生4:每一把抓的数量差异大,结果误差会很大.

生5:可以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来进行估计总体的张数.

师:如何操作呢?(原设计是教师操作的)

生5:我们随机抽取50张纸片做好标记,然后把做好标记的纸片放入纸箱,则做标记的纸片占总体的百分比为50/x,抽出10张纸片,有2张是做标记的纸片,可算出纸片的总数约为250张.

师:很明显这估计的数目与实际有较大出入,是什么原因呢?

生6:纸片没有充分搅匀,不是随机抽样,被抽到机会不均等.

生7:抽取的样本太少了,我来试一试.(结果估计数与实际数很接近)

师:根据两个数据估计纸片的张数,与总张数相比较,这说明什么?

生8:(讨论、交流)样本要随机产生,要有代表性,还有随着样本的个体数目的增加,估计数就越接近总体.

【点评】

本课通过灵活改编例题,把讲授课变成数学实验课和体验课,通过创设情境,巧设悬念,猜想验证,总结归纳,尝试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体现“用数学”的教学理念,特别是课堂上教师灵活调整教学方法,将本来教师操作的实验改为学生自己去操作,并及时利用课堂生成的资源,组织学生讨论存在的问题,从而得出本节实验中蕴含的结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的教法做到了“寓知识于游戏,化抽象为形象,变空洞为具体”,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形象性、趣味性、操作性,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方法获得了新知.

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素质教育,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所在.充分发挥例题教学选择的针对性、变式的变通性、方法的多样性,有利于将新课程理念落到实处.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积极思考、大胆实践、不断总结.我们要与全体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促进全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上一篇:高中数学试卷讲评课有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下一篇:在“揣摩”中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