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意义研究

时间:2022-06-03 01:25:01

儒家孝文化对大学生德育的意义研究

摘 要:我国孝文化传统历史悠久。然而近百年来,孝文化几遭否定和批判。辩证看待孝文化,挖掘其在当下有意义的方面,并使之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紧密结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重塑大学生的孝道观: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对当代人孝道观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关键性意义;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孝文化观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孝文化;辩证;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9-0257-02

我国孝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在距今三千多年的殷墟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了“孝”字。“孝”有两部分组成,即上“老”、下“子”,传达出顺从服侍老者长辈的意思。《说文》中则将“孝”字解释为:“善事父母,子承老也。”

一、挖掘儒家孝文化对当下有益的方面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孝文化具有根源性的重要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孝文化遭受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批判。时值西方自由、民主、科学等先进理念涌入国门,面对西方文明的进逼和满目疮痍的老旧中国的现实,“老中国儿女们”渐趋动摇了对传统文化的信心和坚守,转为怀疑和愤恨。于是吴虞、陈独秀等一批激进人士把改革的矛头直指维系封建统治灵魂的儒教思想,向传统儒教展开了猛烈攻击。儒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孝文化在这场疾风骤雨般的批判中首当其冲。鲁迅先生曾在《二十四孝图》中指出封建孝文化的虚伪性:“现在想起来,实在很觉得傻气。这是因为现在已经知道了这些老玩意,本来谁也不实行…….很少见绅士赤条条地躺在冰上面,将军跳下汽车去负米。”[1]陈独秀、鲁迅、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意识形态的主体,支撑中国封建社会,使之得以存在并延续。这些思想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宣扬,深驻于国民性之中。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关于儒家思想的负面影响,已有思索者。近代改革者对儒家思想桎梏人心、阻碍进步的负面作用有所认识。

孝文化体系中确实存在着蕴涵浓厚的封建思想的糟粕部分,但据此便完全否定孝文化的价值则是极端片面的表现。“孝”有许多在当下值得挖掘和发扬之处,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阐述。

1.孝养父母

孝首先是奉养,奉养是孝的第一要义。古人主张报答父母,一要“养”,二要“敬”。首先,给予父母物质上的关心。孟子认为,不孝者有五种表现,其中三个方面都是指“不顾父母之养”。即“惰其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明确指出不养父母即为不孝。其次,只予以物质上的关心是不够的,还应带给父母精神上的慰藉,让父母精神上愉悦。据《论语》里记载,孔子认为:“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为能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孔子看来,如果“孝”仅指养父母,那么犬马之类的牲畜也能够,这样一来父母与牲畜有什么区别呢?孟子也说过:“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因此,孔子认为真正的孝养应该达到敬养的层面。孝养双亲,要待之以诚,子女要从内心深处或诚心实意地去孝敬父母。孔子还要求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从中可以看出,古代倡导孝敬父母要有敬爱之心、诚心诚意之心。

2.珍爱生命

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章》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2]。身体发肤,是父母给予的。我们应珍爱生命,感激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珍惜学校、社会为培养我们付出的代价,不轻易放弃生命,这是孝的基础,也是作为一名社会人存在的基础。这代表着对父母的尊重,也是对自我存在的肯定。“珍爱生命”在任何历史时期都有着鲜明的意义。

3.孝的最高层次要求是注重自身修养,继承父母遗志,建功立业,为父母争光

《孝经·开宗明义章》提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2]这要求我们应努力学习,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责任意识,注重个人对家庭与社会的影响,不做忘恩负义、有失道德风化之事。懂得为自己和父母扬名,为社会奉献。如果人人都注重个人素质,那么才能有家庭与社会的和谐。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之一的孝文化,在培养人的思想品德方面起到了起始和基础的作用。因此,如果结合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深入探讨孝文化在当下的作用,并能予以有效的传播具有深远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孝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探究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讲究孝道,孝敬父母,就是要求子女做到在物质上体谅父母,在精神上慰藉父母,在态度上尊敬父母,这些是社会福利和其他保障机制所取代不了的,也是子女对父母所应尽的基本道德义务和社会责任。在照顾好父母双亲各方面的同时,我们还要时刻爱护自我、珍惜生命,不让父母牵挂,这也是孝的基础和前提。

瞩目当下,社会经济建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带来的却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严重滑坡。通过调查问卷和走访部分家庭,发现孝敬父母这一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大学生中被淡忘和漠视,出现了一些不孝敬父母的现象。例如有的大学生有享乐意识,穿名牌、花钱大手大脚,从不顾及家庭经济条件;有的大学生和父母意见发生分歧时,不是用正确的态度和恰当的方式解决,而是冷处理、顶撞父母等等。特别是有些大学生遇到挫折便产生轻生意识,甚至丧生,造成了家庭的分裂和父母莫大的苦痛。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对孝文化的实践情况不容乐观,有关大学生不孝等事件屡见报端。这些都对高校教育敲响了警钟,也是对个人、家庭、社会的警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都有哪些呢?

1.家庭原因

现代家庭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一方面,当下父母溺爱子女的情况十分常见。父母给予子女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有精神上的宠溺。父母对子女物质不计后果的一味满足,会造成子女骄奢的行为习惯;父母在精神上对子女的过分宠爱,则会造成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自利意识。另一方面,有的父母对自己的长辈缺乏耐心与照顾,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好榜样示范作用,使得子女缺乏这一方面的教育。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也会导致孝意识淡薄。

2.学校原因

一方面,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现实,使学校缺乏传统孝文化气息。高校把主要精力投入在学术建设等方面,学生德育培养处于边缘地带。另一方面,德育课质量偏低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高校虽设有定量的思想政治修养课,但效果不容乐观。空洞的理论讲解,毫无实践体验的说教以及陈旧的讲课内容及授课方式,学生学习兴趣低落,导致德育效果不佳。

3.社会原因

20世纪以来,随着对西方先进文化思想的学习和引进,传统道德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或贬损或否定的待遇,儒家孝文化出现严重断层。文化激进主义者把传统文化视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不加保留地予以毁辱,严重伤害了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致使传统孝文化在人们心中留下创伤。同时,当下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孝事件”,这些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生孝意识的培养与形成。

三、结合现实促进大学生德育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为此,在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应进行孝敬父母的教育,提倡以孝为先,进而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的良好道德风尚。这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具体地来讲,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重塑大学生的孝道观。

1.良好的家庭道德氛围对当代人孝道观的确立是至关重要的

苏洵在《家谱·引》中说过:“情见于亲。”家庭亲情的最根本之处就是对父母的孝敬之情。以这种孝敬之情为根,就易产生对家庭的爱,对父母的孝,然后就形成了家庭的和谐。子女们生活在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并感受父母对长辈的关爱,他们的个性就易树立高度的责任感、爱心和同情心。因此家庭环境对子女影响很大。

2.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具有关键性意义

在建设孝文化过程中,学校一方面应加强宣传,另一方面应强调实践。在宣传上,学校可开展孝文化方面的学习讨论,或利用“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强化大学生的亲情意识和敬老观念。实践上,可以通过亲情类主题征文比赛、“为父母尽一份孝心”等有意义的活动,让每个大学生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沉甸甸的养育之恩,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实践中通过一点一滴的行动来回报父母。

3.社会舆论环境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孝文化观有促进作用

可通过现代传媒技术,开展一些有关“孝”的新闻报道。可从正反两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感化。如报道一些不孝家庭的悲剧,使大学生受到启发;新闻媒体等应多宣传“孝”的现代意义,例如相对于学习古代二十四孝,大力宣传“新二十四孝”在当下更具时代性、可实践性。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几千年来,它为维系家庭和谐、政治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孝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传统中国文化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为孝的文化;传统中国社会更是奠基于孝道上的社会。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孝文化的教育意义深广而重要。

中华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肩负着建设祖国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大学生一方面应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精华,提高自我修养,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人。另一方面也承担着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荣使命,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代依旧绽放耀眼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256.

[2]汪受宽.十三经译注——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8.

上一篇:浅析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有效课堂 下一篇:浅谈教学多媒体投影仪的使用误区、故障及养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