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人文素质不容忽视

时间:2022-06-03 11:54:46

体育教育―人文素质不容忽视

摘要: 体育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人的身心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具有其它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功能。目前,相当比例的体育专业学生只注重技能技术训练,而忽略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训轻读”、“重技轻能”,文章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提出应“文武兼备”,全面发展,做一个真正的体育文化人,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Abstract: Sports is one most important humanity social sciences,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It is unique to people's body and mind as well as influence, and has function had no way to be replaced by other discipline. At present, the sports special field student who is commensurate to proportion is inclined to technical ability technology training only, ignores the cultivation of humanistic quality, "valuing training and despising reading", "valuing skills and despising ability". Today, in the process of the full implementation of the quality education, "being accomplished with both the pen and the sword" was put forward in this paper, so as to become a real sports intellectual, and the person that is a useful member of society.

关键词: 体育专业;学生;术科课;理论课;体育教育

Key words: sports specialty;student;technique branch class;theory class;sports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7-0241-02

0引言

体育是一门极为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它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在学生的身心素质教育方面发挥其重要作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只在单纯地传授体育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使学生具备了身体运动智能[1],而忽视了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和升华。

体育的教育功能得到了中外教育家的肯定和重视,对人的身心教育和影响是独特的,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它包括理论教育和技术教育,理论课和术科课是体育院系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的“理论课”指所有的室内课,包括公共课和技术性理论课;“术科课”指室外教学的各种技术课)。面对体育教育的巨大功效,而体育专业的部分学生只喜欢“术科课”教育,而不喜欢走进教室接受“理论课”的学习。技术源于理论,无理论指导的技术是不能经受考验的。这种现象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人文素质的提高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文章对体育专业学生的这一现象加以分析和讨论,意在提高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术科课”的同时注重“理论课”的学习,提高自身人文素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文章以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和调查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2分析与讨论

2.1 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的中介从体育的本质来看,“体育之所以存在,最根本的前提是对人的肯定,是追求人的价值的过程,是发展和完善人的肉体和精神的过程。承认人的肉体的存在的合理性,体现对现实生活的乐趣,自由和幸福,培积极进取精神,高尚的道德和时代气质”[2]。体育教学的最高层次是通过体育精神的教育,对学生的心理、意识和行为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精神。目前体育专业学生受到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要么受以“传授体育技能”为主的指导思想的影响,要么受以“增强体质”为主的指导思想的影响,他们忽视了体育教育的最高层次的教育,所以认为只要能跑、能跳就是优秀的,导致了体育专业部分学生对”理论课“的学习无足轻重。美国心理学家罗特(Julian Rotter)就提出了“认知”对“行为”的重要性,认为人并非只是消极地应对现实,而是积极的构筑他(她)自己的现实世界[3]。体育专业学生就因为认知上的偏见,许多学生因此不喜欢”理论课“的学习,有的甚至放弃,只知道自己姓“体”,片面强调突出“体”的特点,只注重运动竞技水平的提高,产生“重训轻读”、“重技轻能”的现象。因此在“理论”学习的时候,迟到、旷课、上课讲话、空手听课等现象十分普遍,使得课堂秩序混乱,学习氛围淡薄。学生由于对“理论课”学习的认识不够,使自己在学习中只得到了“技”,未能得到全面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同时这在客观上制约了素质教育的落实和发展。

2.2 兴趣――产生动力的源泉兴趣属于人格心理的范畴,它与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共同形成一个人的人格倾向性,并且最能反应人的活动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它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一个重要方面[4]。具有某种兴趣的人,他总是会经常地和情不自禁地对某事物给予更多的关注,并从内心深处产生一种身不由己,乐在其中的参与愿望。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学习兴趣最能反映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它把学生积极愉快的情感、注意与具体的体育活动紧密地联系起来,它也是学生乐于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意向和表现。

体育兴趣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浓厚的情绪性,强烈的动力性三个明显的特点[5],说明体育兴趣是体育行为的基础,这也正是体育专业学生喜欢“术科课”学习的主要原因,由于有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对体育活动有一种欲望和冲动,它激发了学生热爱体育、刻苦训练的积极性。但对”理论课“的学习缺乏浓厚兴趣,这是一种认识上的错误。学习理论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用于指导实践,并非为学习而学习。体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读”与“训”的结合,但常常“读”的时间少,“训”的时间多,都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去训练,甚至停课训练。由于长期减少“读”的时间,文化基础逐渐落后,很快就失去对文化知识学习的兴趣。

2.3 教师――知识和人格传承的力量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性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性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机关,无论设想得如何巧妙,都不能替代教育事业中教师性格的作用”。[6]教师性格在一般观念上是一种静态的内在心理特征,但当教师一旦进入教学环境,它就通过教师的言行举止表现出来。“术科课”的教师在做教师之前,一般从事着大量的体育活动,充满朝气和活力,随和可亲,相处融洽,深受学生喜爱。我国学者韩向前在总结国外对教师心理的研究指出:在教师达到必要的智力知识水平,具备了专业教育能力之后,教师自身的个性品质就是影响学生和成长的重要因素[7]。这说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无意识的给予了学生一种力量,而“理论课”课堂上由于体育专业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基础差,课堂纪律涣散,教师为了维护课堂秩序,表现出来的态度就不如“术科课”教师那样随和可亲、富有感染力,所以对“理论课”的学习就失去了教师给予的力量。

2.4 环境――人格形成的土壤环境指一个有学习、生活、工作的活动场所和空间范围,分为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文章所指的是自然环境。“孟母三迁”、“南橘北枳”、“家学渊源”都很好的说明人在创造环境的同时,环境也在改变人,人生始终处于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是环境下的产物,成功的环境创造成功人生,“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偏爱某一种环境,那么这个环境中的活动也是他的喜爱,相反则不喜欢其中的活动。“术科课”的学习和“理论课”的学习的环境是两个不同的环境,“术科课”给了学生一个较为广阔的空间领域,他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从事具有一定生理负荷、心理负荷、一定难度的身体练习,而“理论课”的学习学生被固定在一张桌前,没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所以体育专业学生对“理论课”学习的环境不满足,不适应,从而使他们不喜欢有限制的“理论课”的学习。

3建议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体育专业长期受传统体育观念的束缚,致使该专业长期在一个狭窄空间内生存,我们只有从传统的陈旧观念中解脱出来,树立现代体育观,将体育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健身、娱乐、社会交往诸多功能及其所覆盖和蕴藏的广博知识,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素材,“文武兼备”,只有这样,才可能使自己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符合社会需求,体育专业也会因此而充满活力。

3.2 尊重个性,培养兴趣“兴趣是诱发行动的源头活水”,它既是教育理念在身体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又是人格心理在体育范畴的价值升华。兴趣的发展先应加强学习目的教育,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是解放思想,解放自我,再就是注意兴趣的早期培养。兴趣的发展和其他心理特征的发展一样,也是一个不断由量变到质变,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3.3 重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努力实现自我人生观、价值观是一个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基本观点,是调节和控制个人行为的内在标准。体育运动是对抗性的游戏,既是技术、战术的对抗,也是身体、心理和智慧的对抗。要学会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掌握规律,要学会靠真才实学,靠智慧和技巧去战胜对手,去追求胜利,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

4结论

面对体育专业部分学生“重训轻读”、“重技轻能”这一现象,本文从认知、兴趣、教师、环境等四个方面作了论述,认知指导行动、兴趣提供动力、教师赋予力量、环境影响成功。

全面持久的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首要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做人,同时要强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体育工作在修身养性、育德教化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特别是在现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影响下,学校体育必将从单纯的健身与单纯的传技中解放出来,大大地突出了其人文性。面对体育专业部分学生忽视“理论课”学习这一现象,要培养“学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学习、练习,充分发挥体育的多功能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做一个真正的体育文化人,成为社会有用之人。

参考文献:

[1]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10.

[2]刘少英.《论体育人的文化修养》,《体育文化导刊》2003.4.

[3]徐隆瑞,梁向阳.体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4]《心理科学》2004.27.(1)171-174.

[5]高玉祥.健全人格及塑造[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高纳波林(苏).苏维埃教师心理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7]丁雪琴.对我国优秀足球运动员几项心理特征的测试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出版社.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下一篇:高职院校农业类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