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文化 真教育

时间:2022-06-03 06:15:43

家文化 真教育

几年前,湖北武汉一家电视台为做一档节目的片头,寻找孩子们的笑脸。记者跑遍多所学校,费尽辛苦,却没有如愿。后来,他们来到武汉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外校”),看到了这里的孩子后,愁眉终于展开,“天哪,你们学校怎么有这么多纯真活泼的笑脸,每一个都是那么可爱!”几名记者拍了一群他们梦想中的笑脸后,颇有些不解。

外校的老师们这样解释:“因为这里的孩子们幸福快乐!能让每个孩子从心里发出笑声,是我们的使命!”外校党委书记、小学部校长黄敏说:“我们着力构建家文化――守住宁静的心家,经营温馨的小家,融进和谐的大家,奉献伟大的国家。我们要让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一名教师享受教育过程,让每一位家长收获教育成果。”

其乐融融的“家文化”,真正贴近了孩子的心灵,是让这里每个孩子体验成长快乐的奥妙。

紧紧地,我们并肩向前走

家访,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育方式,但随着通信方式的革命性发展,一些教师习惯采用手机、电脑等方式实现家校沟通,传统意义上费时费力的登门家访,逐渐淡出了教育者的视野。但外校的家访,坚持8年,而且内容和方式不断创新,于是,他们的收获也格外丰硕。他们的理念是:孩子未进校门,老师先进家门;孩子未进课堂,家长先进学堂。

一年级新生家访是“重头戏”,为此,班主任和科任教师要作充分准备。学校的建筑、班级教室,所有老师对孩子的欢迎和祝福,全部拍了视频,挂在班级博客上。孩子上网点击学校网页,便会找到自己的“家”:“哦,这是我们班,这是我们的老师,这是老师的办公室,这是我们的教室……”进校之前,孩子们对学校已然熟悉,充满了期待,“好想很快到这个学校”。

每接一个新班,一拿到分班名单,小学部柳俊便开始家访前的“备课”,对每一个孩子的情况记录单作全面、细致的分析,孩子的姓名、生日、兴趣、居住地等都记在心里。“从这些简单信息中,抓住孩子最重要的特点,才能在第一次走进家庭时拉近和孩子的距离。”柳俊说,比如双胞胎学生,第一次见面就能区分哪个是哥哥(姐姐),哪个是弟弟(妹妹)。如果家访那天正好是孩子的生日,一见到孩子,先说一声“祝你生日快乐!”这一声问候,会让孩子和家长惊喜万分,一下子消除了陌生感,拉近了心理距离。

每年新生家访都在8月,天气闷热难耐。而外校教师的足迹遍布了武汉三镇,最远的要到达湖北恩施、仙桃。老师们却乐观地说,“这是湖北省几日游啊,家访的路更远了,但我们与孩子、家长的心却更近了!”家访,既让教师真正走进了每个学生和家长的心里,也让家长和孩子了解了老师,了解了学校,“哦,原来外校是这样一所学校”。

外校的家长会别开生面,称作“家校约会”。“怎么让那些刚见过几次面的家长能把他6岁的娃娃放心交给我?”刚接手一年级新班的彭蓓老师思忖,“第一次家校约会,我该用怎样一种方式告诉家长,我真的爱你的孩子,我希望你的孩子能够得到最好的发展?”

彭蓓和几位科任老师一起,向家长们讲述了家访过程中家长和孩子的一幕幕感人画面:有的孩子把饮料吸管硬塞到老师嘴里;有的孩子,在老师给他别校徽时奶声奶气地说,“老师,小心扎了您的手”;下雨的时候,在老师倒车时,家长把一把红雨伞放在车上……诸多细节,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我们和你们一样爱你的孩子”。每天,彭蓓在班级博客上发大量的博文和照片,把孩子在学校的一举一动捕捉下来。家长虽然在家里,依然能看到孩子在学校是怎样学习和生活的。在班级博客上,彭蓓写道:“紧紧地,我们一起并肩向前走。”家长纷纷留言:“交给您,我们放心!”

一年级孩子入学的第一个月是“雨季”,刚离开父母,他们经常哭成个“小泪人”,但过了第一个月便是“花季”。这一个月,老师们要付出格外多的关爱和耐心。外校政教主任王茵向记者介绍,一年级老师晚上不回家,就住在孩子寝室里。晚上孩子一哭,老师立刻走到他身边安抚,跟妈妈一样,自己的孩子却顾不上照顾。老师们都知道,入学第一个月最关键,他们要在每个孩子最需要的时候给予关爱。

和孩子再成长一遍

孩子一出生,就在理解规范、按规范做事的路途中艰难前进。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理解和懂得规范,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所以,我们不妨在他们行走的过程中,给他们一些理解和支持,给一些智慧的帮助。”小学部王勇老师如是说。

一天午休时间,王勇去宿舍里查房。孩子们一看老师来了,“嗖”地一下,几个小脑袋全不见了。王勇猜想,宿舍里一定是发生了不平凡的故事了。于是,她放慢了脚步,“想给孩子们一点躲藏的时间”。

走进去的时候,孩子们的东西还没有藏好。床上的被子很凌乱,柜子门缝里露出一点小花枝。“我一看就知道,是学校花园里的花。”王勇笑眯眯地说:“你们今天做亏心事了吧?一看到我就闪着不见影了。”几个孩子低下头,“嗯,摘了点儿花。”王勇依然笑容可掬地说:“你们摘花想干吗呢?”看到王老师似乎没有生气,一个孩子胆怯地说:“老师,上周我在家里看了做干花的节目,想尝试做干花。”“干花很美吧!”“嗯,我就是想让这个美一直留下来。”可打开柜门拿出的时候,花儿已经有点儿枯蔫,已不具备做干花的条件了。王勇没有说什么,走过去,把花儿一捧,一抱,轻轻地摸摸,“就这样夭折了。它会疼的吧,要是还在花园里,现在还正幸福地笑呢”。孩子们面面相觑,没有吱声。

“王老师小时候做过花的标本。你们等我一会儿。”王勇笑着对孩子们说道。很快,王勇从办公室拿了几本大辞典回来。她和孩子们一起,很小心地把花瓣摘下来,夹在厚书里。“过十天半个月你再拿出来,水分就干了,也不容易腐坏了。到时候我们再找科学老师,过塑,做成书签,这样你们就可以永久保存了。”王勇始终面带微笑。

“今天你们摘花,做成标本,但是你们记住,这些花,正是因为你们,永远失去了鲜活的生命。”这时候,王勇才流露出一点教师的威严。几个孩子脸红了,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老师,我们错了,以后不会随意摘花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慢慢长大的一个过程。“我相信,有了这么一次经历,他会慢慢懂得,怎么去爱护花,爱护生命。”王勇说,“作为教师,要永葆一颗童心,和孩子再成长一遍,这样才会慢慢靠近孩子的心灵,让他深切感受到你的教育和影响。”

有爱,才有成长和幸福

在每个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长是帮助者、教育者,也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同行者。初一(2)班郭泊羽的妈妈说:“其实,家长和老师是同事,在一起培养孩子。女儿今年13岁,我和她同行13年,也是向孩子的每一

任老师学习的13年。”郭泊羽的妈妈是一个热心肠,她不仅经常把自己对女儿的教育感悟挂在班级博客上,而且主动请缨,承担班级博客的管理职责,组织家长进行一些教育观念的讨论。她有一个令家长感到亲切的网名,叫“神仙姐姐”。

一进学校,班主任余清香就在家长会上说,“孩子的成长,不能只盯着分数,素质培养是首要的”。“神仙姐姐”至今记得余老师语重心长的一番话:培养孩子,有目标才有追求,有使命感才会有进取心,有积极心态才能战胜困难,有良好习惯才能更有成效,有感恩的心才能更从容,有行动才能有结果。她还说:“孩子一定要成为他自己,而不是家长的影子,因为他的内在动力比外在压力更强大。”余老师在班级中开展了很多有特色的活动。如班级国学讲坛、学生论坛、家长讲学、亲子课堂、走进省博以及红十字会培训,等等。她还和家长一起商量,确立了班级教育理念――明确目标,瞻仰德行,创新思考,勇担使命。“在这里,没有‘成绩’、‘分数’目标,着力最多的是培养孩子的德行。”“神仙姐姐”很感慨地说。

在老师和妈妈的教育影响下,郭泊羽成为一个很有正义感的乖巧女孩儿。班上有的同学家境富裕,但不知珍惜。余老师从武汉大学请来专家讲授国学,但有的孩子对此很漠然。“神仙姐姐”有一个朋友热心慈善,捐资建立100所希望小学,在武汉就有12所。一天,女儿说:“妈妈,有的同学太不珍惜学习资源了,我想请您帮我联系一所希望小学,让这些同学到那里感受一下,或许会有触动。”

女儿的懂事,让“神仙姐姐”很感动,她把此事跟余老师作了沟通,余老师却说:“你觉得孩子们一时的感动能有多大意义和作用?”一句话,点醒了这位热心的家长。她和女儿一起,在武汉汉口区找到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学校只有105个学生,位于汉口区繁华地段。但校舍是租赁来的三层居民楼,一楼是校长办公室兼厨房、食堂,二楼住着房东,三楼是教室。此情此景,让“神仙姐姐”和女儿不由落泪了。她产生一个想法:给女儿一笔钱成立基金会,让她在这里做一点慈善。当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余老师时,余老师又说:“你可以帮助孩子做慈善,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什么不能培养孩子自己的能力呢?”余老师又说:“一个人做这个事情,是小善,应该引导更多孩子参与进来。”

于是,经过一番努力,由郭泊羽发起,初一(2)班17个孩子开展了“1+1志愿者”活动,其含义是,“以我们一点成长的力量,去帮助在成长路上需要帮助的一群同龄人”。孩子们认真设计了组织的logo,他们还聘请余老师做社团顾问,聘请3名家长做智囊。他们为农民工子弟带来了体育器材、书籍和练习本,还凭着自己的力量,开设兴趣小组,分舞蹈、音乐、美术和英语组,每周活动一次,每次上课都有记录。郭泊羽在日记里写道:“我们都有一个家,‘入学是为了知识的增长,而毕业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和国家’,希望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更有力量……”

孩子们的善举,令农民工子弟学校校长很感动,他说:“我已经多年举办农民工子弟学校,但这6个年级的孩子是最幸福的。”孩子有些不好意思,但又很决然地说:“幸福还在后面呢!”

如果都像郭泊羽和她的妈妈这样,教育就容易了。但每个孩子的身上,都有家庭的影子,而每个家庭的状况,可谓千差万别,于是,教育工作就变得丰富而复杂起来。

“我始终相信,班主任发自内心地给学生爱和关怀,他就会真正感受到。”这是做了8年班主任的傅彦的教育信条。她认为,外校的孩子家庭条件好,自身素质高,可是单亲家庭孩子多,问题也比较多,但要把“每个孩子都看成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宝贝,他的生命值得尊重。确立了这个教育理念,你才能容忍他的一些错误”。

2008年接手的一个班上,就有一个让傅彦感到十分棘手的孩子。她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异,不幸的家庭造就了他超乎常人的逆反心理。他在班上成立小帮派,带动其他孩子跟老师闹事。这个孩子属于早熟的那一种,有自己的想法,无论老师说什么话都听不进去。

初一第二学期,傅彦生病,住院半个月,“当时,已晚上9点多,我刚从手术室出来,生活老师就给我打电话诉苦”。原来,已到就寝时间,他还在玩游戏机,被生活老师没收。他认为老师没有权力没收,于是跟老师吵闹。生活老师只好给傅彦打电话。通过电话,傅彦和孩子谈了两个小时,依然做不通他的工作,他始终认为生活老师无权没收他的游戏机。无奈之下,老师只好把游戏机还给他,他才罢休。刚升初二的时候,傅彦也跟他发生过一次冲突。他上课玩手机,被傅彦发现后没收了,放在讲台上。他悄悄把手机拿回去,把里面的sim卡取出来,再把手机放在讲台上,还振振有词地说:“你没收的是手机,没有没收我的sim卡。”傅彦竟无言以对。

傅彦认识到,对这个孩子,只能耐心等待教育的契机。一次,他在打球中右手骨折。家长竟然没有过来看他。傅彦带着孩子来到医院。手术的时候,孩子非常紧张,很无助的样子。傅彦把孩子紧紧搂在怀里,和他聊天,缓解他的恐惧。手术过后,傅彦又给他买来一些营养品。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傅彦的关爱,慢慢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坚冰。“他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孩子,任何时候面对老师都很倔犟,心门紧闭,我说什么都不回应,最多就是看着你点头。”但傅彦看到,孩子在学习上格外用心,初中毕业后竟顺利考入外校高中部。

毕业离校前,他走到傅彦面前说:“老师,我要向您鞠一躬,初中3年最感谢的人是您。我想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向您道歉,为我当时的不懂事。”傅彦情不自禁地流泪了,“作为教师,你发自内心地爱孩子,他给你的感动更多。有人问过我,你真的爱孩子吗?我说我真的爱孩子,因为我觉得当教师真的很幸福。”

把用心做的事情,做到无形之中

一天,胡志鹏放学回家后,愁眉不展地向爸爸抱怨:“今天,陈老师的课,没有讲清楚。”“陈老师是物理特级,这么大牌的教师,怎么可能讲不清楚?”爸爸反问道,“你以后可以多跟陈老师‘扯皮’(聊天的意思),把问题扯清啊。”话虽这么说,孩子三番五次如此抱怨,还是引起同样做教师的胡志鹏爸爸的深思。但很快,他恍然大悟,对胡志鹏说:“这是陈老师的功夫啊!他认为知识只需要讲到这里,他故意给学生留一些‘?’,而不是把知道的知识一股脑儿倒给学生,把‘?’拉直。他要留给你思考的空间啊!”

从教29年了,物理特级教师陈焕桃不仅教学有方,而且对学生爱得深沉而细腻。以前,胡志鹏的爸爸就曾从别的教师和家长那里得知,陈特(学生对陈焕桃老师的敬称)经常在校

园里跟学生“偶遇”,于无形之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不少人知道,这是陈特班主任工作的一个特色。

2005届的刘丽(化名)是一个曾经想弃学打工的孩子,可最后升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刘丽刚升入高三时,父亲罹患癌症。一天,陈焕桃接到刘丽妈妈的电话,“她爸爸身患肺癌,已是晚期,我不想让孩子知道这个情况……”接下来,电话的那头儿,便是一阵呜咽。“你放心,我一定尽力做好孩子的工作。”陈焕桃安慰道。

陈焕桃知道,刘丽的父亲在粮食部门工作,效益不好,母亲则一直在家待业。如此突然的不幸,对孩子打击太大了。陈焕桃心情很沉重,但身为教师,他要想方设法让孩子平稳过渡。每天从早到晚,他给予刘丽格外多的关心。但不久,从父亲的药瓶说明以及沉闷的家庭氛围里,孩子还是发现了一些端倪。一开始,她妈妈糊弄道,“你爸爸喜欢抽烟,这几天不舒服,需要吃点药”。但这只是权宜之计。最后孩子还是知道了爸爸的病情,情绪波动非常大。陈焕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一天早上,陈焕桃在操场上“偶遇”刘丽,关切地说:“你这几天怎么情绪不好啊!”“哇”的一声,孩子大哭起来,说道:“父亲患重病了,他是家里的顶梁柱啊,陈老师,我想放弃读书,我要去打工,养活我妈妈……”

“今天早上你不要到教室了,到我的办公室,你需要冷静一下。问题总是有办法解决的。”陈焕桃对孩子说。在办公室里,陈焕桃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得知,她亲戚中有在深圳打工的,她想去深圳。“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首先要治疗,你要相信我,我现在有能力帮助你,我已经向李鸿朗校长汇报过,他也愿意帮助找武汉任何一家医院……你父亲一直对你有很高的期望,你放弃读书,是他绝对不想看到的事情。”倾心的交流,让孩子情绪稍微平静下来。

“1991年底,我父亲去世,当时我带毕业班,真是当头一棒。但我忍住悲痛料理好后事,也没有影响我那一届学生的学习。”陈焕桃设身处地的劝勉,给刘丽一种感同身受的感觉。“你要记住,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陈老师一定会尽力帮助你。你再也不是小孩子了,办法总比问题多。”

陈焕桃看到,刘丽不再固执地要弃学打工了,她的眼神里似乎流露出一丝希望。接下来,先是高三年级组,后来全校层面组织了捐款活动。精神上的支持力量更大,有的同学给刘丽写了便条,放在她的书桌上――“走出阴影,就是阳光。”

校园里涌动着爱心,给绝望中的刘丽以莫大的援助。尽管她父亲生命只延续了3个多月,但由于有“大家园”里众人汇集的爱的暖流,刘丽还是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坚强地挺了过来。“这是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后来的学习、生活和劳动,她表现都很积极。”陈焕桃说道。

高考之后,由于成绩优异,北大、清华以及香港的几所大学,都想录取刘丽,港大还承诺给她全额奖学金52万元,但刘丽最终选择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

刘丽的事迹,媒体也予以关注。有人在飞机上看到报道后,电话联系刘丽,要捐助5万元。但刘丽说,“我现在上学的费用够了,谢谢您!您捐给需要帮助的人吧!”看着刘丽一步步的成长,陈焕桃如释重负,泪水不禁悄悄地流淌下来。

先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再倾情以待

“班级管理,关键在于如何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融洽了,班级管理就好办了。”这是高一(5)班班主任陈敬焕的管理“心经”。

外校高中部实行走读制。近年来,交通拥堵成为不少城市的头疼问题,对于武汉这个人口稠密的城市而言,尤为突出。有的学生家离学校远,早上因堵车而迟到几分钟的事儿,不时发生。“不处理不行,一味的批评指责又容易引起学生反感。”刚接手高一(5)班时陈敬焕便多次遇到这样的烦心事。但他是一个“有招”的人。

“生活里不能没有歌声,有歌声的内心才会阳光。”一天,陈敬焕笑眯眯地在班上宣布:“以后无论谁迟到,请自觉到讲台上唱一首歌。”他还要求,对于经常迟到的人,所唱歌曲不能重复。“我以身作则,我迟到一次,要唱两首。”此话一出,班上学生有的好奇,有的惊讶。陈敬焕此举出发点很简单,一不能迟到,二要让学生形成不迟到的自觉――不是通过批评和指责,而是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

这一制度实行后,迟到现象明显减少。偶有迟到者,便会在全班同学的掌声和笑声中走上讲台来一首。一开始,学生走上讲台时扭扭捏捏,虽然挂着笑容,内心其实很紧张。陈敬焕率先垂范,和蔼地说道:“我先唱一首,你接着唱怎样啊?”在同学们由衷的笑声中,学生迅速走出紧张状态,很乐意地“受罚”。

班主任工作头绪多,经常开会,接待家长,陈敬焕也难免会迟到。一次,陈敬焕几乎是踩着铃声进了教室,但学生还是齐声喊道:“陈老师迟到,唱歌――”紧接着是响亮的掌声,这掌声中,有孩子们掩饰不住的激动和兴奋。一向大度从容的陈敬焕,也不由得脸红了,只好“认罚”。陈敬焕平时就喜欢唱歌,姜育恒的歌曲最拿手。他唱一首《再回首》,唱得声情并茂。一亮嗓子,全班同学便都被镇住了,无不钦佩地看着老师,格外安静。有的学生悄悄地从课桌抽屉里拿出DV,给老师录像。一曲罢了,便有学生喊道:“陈老师,再来一首。”规则面前,人人平等,既然已经承诺老师迟到唱两首,还能多说什么。陈敬焕又认认真真地唱起《一剪梅》。孩子们安静地享受着陈老师的歌声,然后齐刷刷地喊道:“焕哥,真棒!”“焕哥,我们爱你!”接下来的一堂课,每个学生的每个细胞仿佛都被唤醒了,无不积极参与。

孩子们“可爱的调皮”,也让陈敬焕很感慨。课间操结束后,因为上楼的学生多,陈敬焕总是先等学生上楼后,自己再上楼;学生们还想方设法让老师迟到,在教室门外向老师请教问题,在走廊里跟老师亲昵地聊天……这样总难免哪一天,陈老师又会“踩着铃声走进教室”。这时候,学生们便欢喜地把教室门关上,陈敬焕也不推辞,大大方方地唱了起来。

其实,这是另一种身教。班上的徐丽轩(化名),在老师和同学眼里一直给人冷冰冰的感觉。上课提问,她知道答案,但站起来默不作声;课下也不爱跟人交流,尤其不愿意跟老师交流。一次,徐丽轩迟到了,正好是陈老师的课。“你迟到了,给大家唱首歌吧。”陈老师语气温和地说。但徐丽轩依然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很羞涩的样子。同学们都知道她一身的古板,也不多说什么。但没想到,只见徐丽轩缓缓站起身来,似乎是调整了一下自己的情绪,毅然走上讲台,给大家唱了一首王菲的歌曲。这件小事,不知拨动了徐丽轩的哪根儿神经,还是解开了她内心的哪个结,此后的徐丽轩,真像变了一个人,忽然变得开朗起来,跟老师和同学亲近起来,总是一脸的

阳光,竟被同学们称为“轩爷”。

陈敬焕看到,班上的孩子,有的家庭困难,有的来自单亲家庭,这些孩子一般都很内向。平时找他们谈话,根本不善于和老师交流,“我说10句,他也说不了一句话,只会说‘是’,‘不是’,或者点点头,或者摇摇头。他并不是要有意疏远老师,只是心态如此。”有的孩子,看到老师,便眼睛看着墙壁,匆匆走过去。对于这些孩子,陈敬焕格外关注,“你不跟我说话,我就主动跟你打招呼。我尽量是调侃的口气,故意跟他开玩笑;每一次都轻声细语,都面带笑意”。陈敬焕也注意到,有些孩子天生不愿或不会唱歌。他给学生增加了选项。除了唱歌,也可以抑扬顿挫地吟诵一首唐诗宋词,或者一小段名篇佳作。

对于学生迟到这样的常见“小问题”,陈敬焕以一种艺术和幽默的方式应对,既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没有伤害他的感情,还让他们得到一种能力的提高――通过唱歌,内向者变得开朗了。更重要的是,师生“平等”唱歌,并没有降低教师的威信,反而成就了更为融洽的师生关系。陈敬焕欣慰地看到,自己这一招儿奏效了,班上迟到现象越来越少了,近乎绝迹。偶尔有一个人迟到,班上立刻笑声一片,因为大家都知道,一个活跃气氛的机会来临。

“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犯错后如果一味批评指责,不仅他一个人情绪低落,全班孩子都会紧张,这样就达不到教育目的。如果把自己看成学生的伙伴、朋友,教育就容易成功。”陈敬焕说,“对于学生,我更关注的是他们内心需要什么。很多性格内向的学生,只要在我班里经过熏陶,心态、性格和行为都会发生转变”。

那年元旦,学生的“老师模仿秀”节目获得学校文艺汇演第一名。学生模仿班上每个老师上课的姿态、神态、个性语言和方言,惟妙惟肖。“这从一个侧面看得出,我们班上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学生也把老师看成了自己的偶像。”陈敬焕由衷地感到高兴。

2011年8月17日,外校11名高中生登临青藏高原,来到乃东县结巴乡完小开展支教活动。他们向学校的15名贫困生赠送了书包、图书等学习用品,赠送给学校价值2万余元的传真机、电脑,并对两名贫困生进行了家访,捐出3000多元。他们还配合多媒体课件,为孩子们讲解汉语知识,介绍现代城市文明、各地美食、名人趣事和对联等传统文化。他们轻松的授课方式、愉快的课堂氛围,赢得了当地师生的由衷赞誉。

这是一群有梦想的高三学生。他们这次活动的经费全部来源于自办的一本刊物――《Daylight》(黎明),这是武汉市高中生第一本自办刊物,有正式刊号。他们高一时就开始筹划,自己联系了著名作家刘醒龙为刊物作序,自己联系了长江出版社出版。“其间费了一些周折,但我们获得了成长。”刊物创办者之一、高三(7)班的向雅娴向记者讲述道。原来,外校给学生的自主支配时间比较多,让这一群孩子有了实现自己梦想的空间。他们自主写稿,自主约稿,自主排版,还自主拉来麦当劳、香格里拉等赞助商。第一期就向武汉市高中生售出1万多册。“我们不是为钱做刊物,而是为心中的梦想。”虽然还有几分稚嫩,但向雅娴不经意间流露着大气,面对记者,她侃侃而谈,“很多人想过做杂志,但停留在想法上,我们真正做出来了。一开始我们只想为高中生提供一个宣泄平台,没想到在此过程中,是这本杂志激励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外校网站上,跃动着这样一句话:为走向世界和未来而准备!“我们为这里每一个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家园氛围,让他们在自主的体验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为走向明天做好充分的准备!”外校校长李鸿朗神情豪迈地说道。

上一篇:浅议生态政绩考核 下一篇:从“爱”的原点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