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途径

时间:2022-06-02 09:13:51

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途径

摘 要:本文从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入手,分析成绩经验、想象经验、口头说服等影响自我效能感因素,通过创设成功机会、增加替代性经验、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等有效途径来提升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同时,通过对自我效能感研究,也为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视角。

关键词:高校贫困大学生 自我效能感 心理健康教育

当前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落实党的十提出的实现高校根本任务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伴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在高校收费制度、国家扶贫措施频出的背景下,在大学生中出现了贫困大学生群体。这些大学生由于经济上的压力,不同程度地在思想上、心理上也背负着沉重的包袱。面对高校贫困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我们如何在在思想上帮助他们更好的认知自我,在心理上对其疏导,从而逐步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自我效能感的基本内涵

自我效能感是班杜拉于1977年提出的概念,他认为人们对其能力的判断在其自我调节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一些人虽然很清楚该做什么,但在行为上却表现不理想,这是因为内部的自我参照因素调节着知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其中人们如何判断其能力以及这种判断如何影响其动机和行为便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可以认为自我效能感便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和信念。

自我效能感对于个体的影晌十分巨大,它的主要作用表现为:第一,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活动选择和行为的坚持性。一个人对自我效能的判断,部分地决定其对活动和社会环境的选择。人们倾向于回避那些他们认为超过其能力所及的任务和情景,而承担并执行那些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的事。影响人们选择的任何因素都会对个人造成影响。在行动中,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培养积极的承诺,并促进胜任能力的发展。第二,自我效能判断决定着人们将付出多大的努力以及在遇到障碍或不愉快的经历时,将坚持多久。自我效能感越强,就越具有坚持性。那些自我效能感弱的人,在面临困难时,就会因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倾向于减弱努力或完全放弃;而具有很强自我效能感的人则以更大的努力去迎接挑战。第三,自我效能感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和情感反应模式。自我效能感低的人与环境作用时,会过多地想到自己的不足,并将潜在的困难看得比实际严重。这种思想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其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可能出现的失败和不利后果,而不是如何有效地运用其能力实现目标;有充分自我效能感的人,则将自己的全部注意力和努力集中于情景的要求上,并因困难而激发出更大的努力。同时也会影响个体在困难面前的态度;并且还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模式和情绪反应模式;更为严重的是,自我效能感还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

对于高校贫困大学生,经济上的窘迫是他们在学校不愿提及的,同时,他们的依赖心理与自立自强心理并存,部分贫困大学生容易产生持久的焦虑、内疚和抑郁等负面情绪,甚至因为自卑心理而自我封闭。这样既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发展,也不利于高校对大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

二、影响自我效能感认知评价的主要因素

1.成绩经验。成绩经验尤其是明显的成功或者失败,是最强大的自我效能感信息来源。成功经验可以提高个体自我效能感,失败经验则会降低个体自我效能感,如果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形成,失败就不可能带来更大的影响。例如,试图一整天不吸烟而失败的人们很可能怀疑自己未来一整天不吸烟的能力,而能够一整天不吸烟的人可能对另一天不吸烟有强烈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随着个人成就的提高而提高。一个人的成功经验越多,其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感越强。这意味着自我效能感是可以训练的,并且可以不断的得到提高。如果能让贫困大学生获得成功,就可能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2.替代经验。当人们观察他人的行为时,替代经验(观察学习、示范、模仿等)影响自我效能感。当看见一个与自己相似的人在一项任务上成功或失败时,自我效能感也能够随着提高或降低。观察到那些与自己的能力相似的人的成功操作能够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相反看到与自己能力相似的示范者的失败会降低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替代经验的影响取决于这样的一些因素,如观察者对自己和榜样之间类似性的知觉、榜样的数量和种类、榜样的力量、观察者和榜样面对问题的类似性。替代经验一般比直接经验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要小。观察以同伴成功完成一项学习任务的贫困大学生,认为自己也能够成功地完成同类任务,获得相应的自我效能感。

3.想象经验。人们能够通过想象自己或其他人在未来情境中有效或无效地行动,而产生关于个人有效或无效的信念。这样的想象可能产生于对类似情境的期待或替代经验或者被口头说服所诱发。然而,想象自己成功或不成功地行动,不可能像实际成功或失败经验那样对自我效能感有强烈的影响,因此该方法所产生的效果可能极小。

4.口头说服。口头说服是比成绩经验和替代经验的强度要弱一些的自我效能感信息来源。口头说服作为自我效能感的一个来源,它的力量受一些因素的影响,如说服者的谈话技能、可信度的吸引力,自我的能力水平。实验研究表明,口头说服是改变自我效能感的中等有效方法。贫困大学生常常从教师和父母那里接受说服信息,如“你能做”。积极的反馈能够提高自我效能感,但如果以后的努力证明是无效的,它的作用是暂时的。像示范作用一样,说服可能让一个人尝试―活动,但是必须带来实际的成功,才能真正提高自我效能感。

5.生理状态。当人们把厌恶的生理唤起和差的行为表现、不胜任和失败联系起来时,生理状态将影响自我效能感。当人们产生不愉快的生理唤起时,比生理状态愉快或中性时更可能怀疑自己的胜任能力。同样,舒适的生理感觉可使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感到自信。贫困大学生从良好的生理反应获得功效信息,焦虑症状可能意味着一个人缺乏技能,从而导致无法获得良好的自我效能感。

6.情绪状态。生理线索是情绪的重要成分,但情绪体验并不仅仅是生理唤起的结果。因而,情绪和心境可能是自我效能感的信息来源。当人们体验到积极的情感时,更可能对成绩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而焦虑和抑郁对自我效能感可能产生有害的影响。情绪唤起能够影响人们的自我效能感。人们在悲哀、抑郁或者对某一活动过度焦虑时,自我效能感不如在心境好时那样高。贫困大学生学习把情绪作为自我效能感的线索,如“我今天不能应付”,是某一情绪体验的结果。

从以上六个来源获得的信息并不直接影响自我效能感,而主要通过对以上因素的认知评价影响人们的自我效能感。在评价自我效能感时,个体会权衡各种因素,如能力知觉、任务难度、花费的努力、接受的外界帮助数量、成功和失败的数量、与榜样的相似性以及说服者的可信性并把它们结合起来,综合起来形成自我效能感。

三、高校贫困大学生效能感低的日常呈现

提升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其健康全面的发展,但是当前,在高校一部分贫困大学生中,存在着自我效能感较低的现象:

1.贫困大学生效能感在性别和年级中的具体表现。贫困大学生效能感在性别上有显著差异,男生明显高于女生。男生与女生相比,在性格特征上更喜欢挑战,更渴望人生、事业上的满足,害怕失败,而女生相对追求稳定和踏实。男生思维敏捷活跃,面对紧急情况应变能力强,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性质也使男生更容易成为相关领域的突出者,因此男生普遍效能感较强。而在年级中普遍呈现高年级比低年级贫困大学生效能感强,这是由于高年级贫困大学生专业知识更丰富,有一定的积累,对于忙碌紧张的高校生活也已习惯,对待学习也从迷茫逐渐热爱起来,对就业方向更明确,有目标和理想,有自己的主见及未来的打算,因而效能感逐步提升。

2.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为交往不够顺畅。部分贫困大学生从开始学习以来,便过分的专注于专业知识的积累与培养,而忽略了人际交往或者是与他人沟通能力的培养。在从事的相关专业工作中,在面对与他人合作、沟通等问题的中会引发很多潜在的问题,当面临这些问题时,部分贫困大学生就会感到社会的压力而力不从心,从而导致社会焦虑。在现实生活中,贫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欠缺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3.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表现为学习压力较大,甚至学业拖延。学业拖延是指学习者知道应该立即或按计划完成自己的任务和目标,却仍不自觉推迟,以至没能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自我本应完成的学习任务,同时产生主观不适感,内心焦虑的行为。学习是一项艰难而又严谨的过程,专业知识需要前后衔接、紧密联系,但部分贫困大学生由于课余时间做兼职,一定程度上会占用大量时间,日积月累会导致课业任务较为繁重,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逐渐失去学习的乐趣。

4.贫困大学生临近毕业期间效能感较低。进入毕业实习,贫困大学生又重新面临着新的师生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等。由于每个人个性特征不同、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使贫困大学生在毕业实习与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一些毕业实习的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易表现为人际敏感,在与其他人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常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导致不必要的烦扰与争吵,以及情感损伤,引起孤独感,进而产生压抑和焦虑。有些则表现为人际交往有缺陷、心理障碍,语言表达能力差,害怕与他人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

四、高校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培养途径

自我效能感对于贫困大学生非常重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更切实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其提升自我效能感。

1.树立崇高的科学信念,确立合理的成绩标准。个体应对自己的能力和意志力有较为客观的认识,适当调整好适度的期望水平,现实结果与期望水平的比值决定了情绪反应的性质和强度。如果期望水平偏高,即使尽其所能也会力不从心,只会让失败的结局损伤一个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难以体验到成就感。因此树立崇高的科学信念,并且要从自身出发设立适当的目标,最后将目标梯度化、体系化,合理化,才能合理获得较好的自我效能感。

2.为贫困大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自我效能感是以个体多次亲身体验某一同类工作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的。它是获得自我效能感的重要途径。多次成功的体验会提高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这也就需要教师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创设更多的成功机会,让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成功地解决困难来认知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特长,从自身进步中获得一种成就感,逐渐的积累,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以提高其自信心,获得更好的自我效能感。

3.增加贫困大学生的替代性经验。替代经验是指观察榜样或他人的行为而获得的行为经验,这是自我效能形成的影响因素之一。特别是,观察学习其他条件与自己类似的同伴榜样而获得的替代经验,更有助于学生提升自我效能。因此让贫困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与杰出表现的人物具有某些特征相似性,有助于其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和发展。帮助贫困大学生多了解本专业中平凡人物的成功经历,特别是具有贫困背景的成功人士的典型案例,能激发其信心和斗志,提高自我效能感。当看到与自己类似的个体做出成绩时,会极大地提高自己从事类似职业的信心。同时也可以采取经验交流会等促进大学生之间交流与互助的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身边成功案例的经验,以此培养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积极争取有效的社会说服。社会说服主要是指来自社会的鼓励、劝说等,如来自父母、老师、权威偶像的鼓励等都十分有利于自我效能的提高。在进行言语说服时要充分考虑到高校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避免简单、空洞,应该密切联系个体实际情况,通过激励消除高校贫困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的误区,消除不合理信念,从而激发信心,促进贫困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发展。

5.培养积极的情绪体验。生理心理状况也影响自我效能的形成。疾病、身体不适或焦虑、抑郁等会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而轻松愉悦、适度紧张等有助于自我效能的提高。因此要关心高校贫困大学生的生活情况,保证各项资助措施彻底落实,使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生活无后顾之忧。同时还要特别关注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克服紧张、焦虑、自卑、沮丧等消极情绪,以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和择业。

综上所述,高校贫困大学生与其他大学生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效能感偏低,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但对于教育者而言,这又是一个对该群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契机。一方面可以通过该群体大学生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经历来肯定他们,进一步巩固高校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也要高度关注贫困大学生在进入高校后面对困难时所出现困扰的心理问题,从而进行及时的干预和疏导。

参考文献:

[1]Bandura,A.(1997).Self -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Newyork:Freeman.1997.P133-134.

[2]Chi pperfield JG,Segall A.Aging and Health[J].Journal Of Aging,1996,8(4):P489-511.

[3]栾声越.罗杰斯教育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可能性[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P133-135.

[4]曾荣侠.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及其教育价值[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3):P 100 -103.

[5]王才康,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与特质焦虑、状态焦虑和考试焦虑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P229-230.

[6]李靖,赵郁金. Campbell幸福感量表用于中国大学生的试测报告[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0,8(4):P225-226.

[7]朱荣春,王通理,钱铭怡.大学生羞耻感和心理健康以及自我效能、自尊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13(1):P39-41.

上一篇: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解决教学的渗透分析 下一篇:观天测雨,风云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