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的交互对话

时间:2022-06-02 04:19:15

空间的交互对话

建筑师shin将位于上海繁华闹市的新式里弄的房子,通过对东北向原本阴暗狭小的空间的再定义,使之形成了新旧空间的交互对话,让这个建于上世纪30年代的里弄在保留传统空间的同时,又展现出新的现代设计语汇。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西风更盛,使崇尚西方文明的城市中产阶级对居住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于是,便出现了一批与之相适应的新式里弄民居。同花园洋房相比,新式里弄更具上海风情,现今,在来沪的西方人士追捧老洋房的同时,上海的新式里弄也得到了更多具有中国背景或喜爱中国文化的人们的喜爱。来自新加坡的shin就在上海新式里弄里寻找到了自己在上海的新居所,这处三层楼的里弄寓所位于静安区的街道内,带有独立的天井和天台,主人可以在天井里喝茶聊天,又可在天台上party或俯瞰城市风景。这在上海是难得的惬意之居。

作为偏建设计合伙人的shin,在设计自己家的时候当然花了不少心思。他和自己的两位合伙人Koon和eunice一起,对上海的新式里弄及在1998――2002年间流行的townhouse(联排别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比较。他们发现,当时为了适应市场和建造速度的要求,这些联排别墅一般容积率都很高,并拥有螺旋上升的核心空间。而在这种核心空间――通常是楼梯空间内,多集现代设计感和垂直交通空间,以及消防线路于一身,成为townhouse的核心设计要素。shin和他的合伙人由此得到启发:“如果将这样一种富有现代感的核心空间,融合到上世纪30年代的居家空间中,会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于是,灵感由此而生。

空间再定义

原房子北边为狭小而潮湿的辅屋,与正屋之间有半层的高差,上海人习惯称之为亭子间,旧时是给佣人居住的。房子的南边是主屋,包括一层的客厅和二三层的卧室,空间开阔,而连接两者的正是楼梯空间。辅屋(亭子间)区域原本是这所房子中最不起眼的地方,但经过shin和他的伙伴们改造之后,竟变身为功能完备、设计现代的浴室、卫生间和淋浴房以及洗衣房,成为整个房子的亮点。

整个三层的辅屋(亭子间)功能,在改造之后都发生了变化。一楼的亭子间被改造成洗衣房,白色的光滑材质地面,并带有地暖;二楼改成主人房的浴室。值得一提的是,这个浴室还是错层的,下面偌大的空间中只放有一个古典感强烈的铸铁浴缸,而其上半部分及与主卧连通的区域才是卫生间。三楼经重新设计成了客卧的淋浴房和一个小厨房。shin说,这是为了在天台开party而特别规划的。最为精妙之处,是三楼淋浴空间内的天窗与天台相通,让主人在沐浴的时候,还可以享受到城市的日光和其他风景。

保留的旧楼梯与全新改造的辅屋空间交替上升,一起通达屋顶的天台。当开启天台门的刹那,展现在眼前的画面,足以让你惊叹:白色的水磨石地坪和水磨石墙面,通过具有现代感的曲线相连接,既可以做椅子用,又是台阶的踏步可引人进入天台的上半区域。而马赛克的围栏和玻璃,在天台的上半区又制造出一个小阳台,这里是欣赏城市夜景的最佳之处,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光带一般的高架能尽收眼底。shin 向我们介绍说,他“经常在这里开party,虽然天台只有十几平方米,但因为错层是空间,所以即使是二十多个人的party,也不会显得拥挤”。这处天台显然是shin的最爱。

材料重应用

在这次改造中,shin和他的伙伴们在材料的使用上也别出心裁。辅楼的整个空间,他们只用了三种最普通的材料进行装饰。地面和部分墙面是米色水磨石的,墙面为白色马赛克,而其间的分隔带则使用了不锈钢金属板。以上三种材料都是最普通的,但在这个房间里却得到了尽情展示的机会。水磨石是上世纪60-70年代最常用的材料,在上海,通常被用作灶台。可Shin却将白色水磨石用在了浴室的地面和墙面上,这种朴素谦虚的材料,被以细腻的工艺铺就,每个转角之处都打磨出弧线,让空间中充满连贯、柔和、细腻的感觉。而不锈钢金属分割带,不仅有分割马赛克和水磨石的作用,在其下面还安放了射灯,给空间带来了柔和的质感。进而,这个分割带还在某些地方变成了可以放置沐浴用品的架子及台面,由此可足见设计师的设计心。

30年代的空间延展

房子的主屋设计,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来旧上海的感觉:保留了原来的实木地板,同时还特地找来了旧地板做成厨房的门、墙壁和橱柜。同辅楼的改造一样,这里也尽可能地使用了统一的元素,让实木地板延伸至天井,成为休憩用的小平台。在家具的选择上,shin则保留了原来主人留下的老家具,再加上用自己在国外和上海寻觅到的其他家具来搭配。它们中有从安福路找来的棕色两用沙发,从家具市场买来的大床,以及从宜家买来的床头桌,只是它们均已被油漆成了和老家具一样的棕色。

正如shin所说在他的居所中,上世纪30年代旧上海的空间氛围与当下现代感极强的设计语汇间,实现了互动和对话。

上一篇:英式北京生活 下一篇:王辉:建筑这种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