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信托业的发展现状与转型问题研究

时间:2022-06-01 09:26:42

我国信托业的发展现状与转型问题研究

摘要:截止今年2季度末,国内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9.45万亿元,相比于2009年初的1.22万亿元,短短四年半时间规模增长了近8倍,同业中规模仅次于银行业。然而高速发展的背后,兑付风险、经济下行压力、重点领域调控、同业竞争加剧等问题与挑战不断涌现,信托业高度增长的趋势也于今年二季度陡然停顿。本文以国内信托行业转型为出发点,对国内信托发展现状以及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完善我国信托行业的管理及泛资管阶段国内信托机构的转型与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信托;发展现状;刚性兑付;业务转型

信托是普通法对世界法律制度的重要贡献之一。最早的信托概念源于《罗马法》中的“信托遗赠”制度,而现代意义的信托则是以英国13世纪的尤斯(USE)制度为原型逐步发展起来的。从国外信托的内涵看,所谓信托是指财产所有人基于信托协议将财产移交给受托人占有、使用及处分,同时约定将管理的利得交给特定的人或用于实现特定目的的一种制度。“资产转移”与“由他人管理”二者共同构成了现代信托的基本特征,受托人对转移资产且不参与管理的人所承担的责任即为信托责任。

一、国内信托业发展历程

广义上,信托可分为“内置式管理”与“外置式管理”两种信托模式。“内置式管理”是指委托人依据公司法成立公司并作为股东将其资产移交给专业经理人经营管理并实行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模式;而“外置式管理”是指委托人将资产转移至特殊目的载体且由他人进行管理的模式,这也是通常提及的信托概念。目前国内外信托业基本上都是采取“外置式管理”的模式。按照受托人接受信托之行为是否具有营业性,信托业务可分为商事信托(营业信托)和民事信托(非营业信托),而我国信托法则从信托目的的角度将其分为民事信托、营业信托和公益信托。此外,按照信托资产的来源可分为集合资金信托、单一资金信托和管理财产信托,按照信托资产的功能可分为融资类信托、投资类信托和事务管理类信托。

虽然我国《信托法》2001年就已出台,但从完整意义上的行业法的角度看,相较《银行法》及《证券法》,《信托法》显得“先天不足”,只有行业行为法部分,缺少行业法部分,其他配套的行业法律法规(如信托登记、转让、税收等)也都欠缺,导致行业发展受阻,成长缓慢。而自2007年“新两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及《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与2010年《信托公司净资本管理办法》后,信托业终于有了较为明确的法律规范,行业发展逐步驶入正轨。2009年以来,得益于银行出表需求,国内信托业开始了长达4年的高速增长。2009年初资产规模仅为1.22万亿元,但当年底就突破2万亿大关,达2.02万亿元;2012年底,资产规模增加2.66万亿元,达7.47万亿元,超越了当年保险业7.35万亿元的总资产规模,也超越了银行理财7.1万亿元的留存规模,跃升为金融业第二大支柱。2007~2012年的6年间,信托业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占当年度GDP的比重也由3.0%增长至14.3%。信托资产规模的迅速扩张与信托业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中国金融子行业的结构,促进了居民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为民间理财资金打开了一个新出口,提高了金融体系运行效率。但是,主要依赖通道类与融资类业务的业务结构风险很大,一旦相关领域被调控,业务增长就会失去引擎,属于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在经济转型加速的新时期,信托业的业务结构调整显得更加迫切。

二、国内信托业转型期的现状分析

(一)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今年2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业务数据显示,67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9.45万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5.54万亿元,同比增长70.72%,进一步巩固了信托业作为我国第二大金融业态的地位,但是相比1季度末的8.73万亿元,环比仅增长8.29%。与去年2季度的增速下滑有所不同,今年前四个月,信托业管理资产规模尚能保持5%以上的月环比增速,但到了5、6月,资产规模月环比增速仅分别为1.9%、0.44%,6月份增量仅400亿元,月度环比增速创下2010年以来新低,这一变化预示着信托业转型的时点已然来到。

(二)行业经营效益分析

今年上半年,67家信托公司实现经营收入350.79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59.00亿元,同比增长35.44%;相比今年1季度的152.41亿元,2季度营业收入环比增长30.16%。实现利润总额257.76亿元,人均利润155.66万元,相比去年同期,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5.69%,人均利润同比增长9.04%。就已清算信托项目为受益人实现的年化综合实际收益率而言,2季度再创历史新高,6月清算项目的年化综合实际收益率达到7.80%,相比去年6月的6.52%,同比提高了1.28个百分点。对比一年期定存3.25%的利息率、银行理财产品4.11%的平均收益率和2.5%的平均股息收益率,信托公司俨然成为近年最能为投资者赚钱的金融机构。

(三)行业固有资产与净资产规模分析

2013年信托行业的固有资产规模继续稳步增加。截止2013年2季度末,67家信托公司固有资产规模2517.29亿元,相比去年2季度末的2003.51亿元,同比增长25.64%;全行业所有者权益2248.72亿元,相比去年2季度末的1806.83亿元,同比增长24.46%;其中:全行业实收资本为1014.78亿元,平均每家15.15亿元,相比去年2季度末,同比分别增长11.08%和9.47%。固有总资产规模和净资产的增加,进一步增厚了信托公司的行业风险抵御防线。

(四)行业资金投向分析

信托业2季度数据表明,就占比总资产规模94.2%的资金信托的投向看,目前信托资金投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大领域,但是2012年以来,各领域的占比排位已经发生转变。

1. 第一大配置领域是工商企业信托。截止2季度末,资金信托运用于工商企业的规模为2.62万亿元,占比高达29.40%,创历史新高,相比于去年底,规模增长了40.86%,占比提高了2.75个百分点。这说明信托公司充分意识到经济结构大调整的历史性机遇与国家领导层对经济发展政策的思路转变,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2. 第二大配置领域是基础产业信托。2011年之前,基础产业一直是资金信托的第一大配置领域,2012年2季度开始,基础产业退居资金信托的第二大配置领域,但占比恢复增长。今年2季度末,基础产业信托的规模达到2.39万亿元,占比进一步提高到26.84%,与去年底相比,规模增长了44.87%,占比提高了3.22个百分点。基础产业信托在今年上半年的较快发展,主要得益于地方政府持续性融资需求以及国家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后信托公司的产品创新,表明信托公司上半年加大了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但同时需要高度警惕部分地方政府过度融资背后的风险。

3. 第三大配置领域是证券投资信托。2012年以来,随着信托公司证券账户的解封以及证券市场长期低迷后逐步开始显现的投资价值,加上机构客户对现金流管理的需求,信托公司加大了证券投资信托的力度,使证券投资信托规模有了较大的增长,一跃成为资金信托配置的第三大领域。今年2季度末,证券投资信托规模达到了9765.85亿元,占比为10.96%,相比去年底的9022.18亿元,增长了8.24%。

4. 第四大配置领域是金融机构信托,主要运用方式是存放同业。2季度金融机构信托规模为9512.86亿元,占比为10.68%,规模同比增长49.53%,规模环比增长23.22%。金融机构信托规模的较大增加,是信托公司主动加强信托产品流动性和安全性管理的结果。

5. 第五大配置领域是房地产信托。由于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以及房地产市场自身风险的加大,2012年开始房地产信托占比开始降到10%以下,并从资金信托的第三大配置领域退居到第五位。随着今年上半年楼市的小幅回暖,房地产信托又出现明显增长。截止2季度末,房地产信托规模为8118.63亿元,相比去年底的6880.69亿元,增幅达到17.99%,但占比却从去年1季度的13.46%下降至如今的9.12%。占比的持续下降,表明信托公司已经对调控周期下的房地产行业采取了谨慎参与态度。

(五)行业业务结构分析

虽然2012年信托业实现逆周期增长,但面对经济下行、政策变化及同业竞争的压力,其经营模式也面临调整和转型的需要,而这种转型的变化已在其业务结构中有所反映。

1. 信托客户的高端化与去通道化并进。2010年之前低端银行理财客户资金主导的“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占比第一,中端合格投资者主导的“集合资金信托”占比第二,高端机构及个人客户主导的“非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占比第三。但到了今年2季度末, “非银信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占比48.78%,位居第一,且比例一直在提高;“集合资金信托”占比23.37%,首次位居第二;“银信理财合作单一资金信托”占比22.05%,首次退居第三,且由于规范银信合作的监管措施的持续实施,预计占比还会继续下降。至此,资金信托的客户结构终于完成了由“低—中—高”到“高—中—低”的正态分布结构的转型,呈现出了高端化财富管理的发展趋势。

2. 信托财产的多样化。从信托财产的形态看,相比于资金信托而言,财产信托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2011年财产信托的资产规模仅为1706.26亿元,然而至2012年底,其规模快速增加到4856.06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84.6%,远高于同期55.27%的信托资产总规模增长率。今年上半年财产信托规模继续增加,2季度为5480.46亿元,相比去年底又取得了12.86%的增长。虽然财产信托在信托总规模的比例仍然很小,2季度占比仅为5.80%,但随着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常态化以及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推广,特别是随着今后信托登记制度及信托税收制度的完善,真正意义上的不动产势必会得到较大发展,从而推动财产信托再上一个台阶。

3. 信托功能的服务化。服务信托的主要功能不是投融资,而是利用信托灵活的制度优势为客户提供财产方面的事务管理服务,统计口径上为“事务管理类信托”。相对于占比81.46%的资管类信托(融资类与投资类),服务信托的发展一直比较缓慢,2010年末服务信托的规模仅为5201.29亿元。但从2012年起服务信托进入快速增长轨道,当年末就达到了1.14万亿元,同比增长达86.10%,占比也由2011年的12.75%提升到15.28%。截止今年2季度末,服务信托规模继续增加到1.75万亿元,占比进一步提升到18.54%。未来随着企业年金信托、公司管理服务信托、公益信托及家族信托的开展,信托的服务功能将得到进一步发挥,服务信托也将进一步得到发展。

三、国内信托业转型期面临的主要风险与挑战

(一)目前信托业主要面临以下几类风险:到期兑付风险、流动性风险、管理风险、道德风险、法律风险

1. 到期兑付风险,又称违约风险、信用风险,是指信托项目到期时,作为委托方的融资者无法按期给付约定本金和收益的风险。从实际情况看,近年来信托的兑付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信托、地方政府基建类信托、工商企业信托、矿产能源类、艺术品信托等领域。引起兑付风险的直接原因比较多元,比如政策风险、经济周期性波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目前主要为重点领域的政策调控风险,如对银行非标债权类表外理财业务的监管、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的全面审计与监管升级,以及宏观经济增速下滑风险。

2. 流动性风险,主要集中在房地产信托、工商企业信托等领域,是指融资方投资建成的房屋或生产的产品发生滞销而引起资金回笼困难、难以到期兑付的风险。在实务中,项目的流动性风险是引起兑付风险的直接原因之一。

3. 管理风险,是指信托公司在项目的前期尽职调查、项目过程追踪与风险防范等管理环节出现疏忽或过失而引发的风险。例如有人欲通过编造融资项目、伪造项目材料及公司公章以骗取信托资金而项目负责人没能甄别出材料真伪,或者虽然项目真实但融资方在过程中挪用信托资产偿还私人债务而项目负责人没能及时发现并阻止,等等。

4. 道德风险,是指由于项目相关方的道德缺失所引发的风险。实务中最常见的是相互串通式的道德风险,即信托经理收受重金贿赂,帮助不达标的企业包装其融资担保物、美化企业财务报表、疏通信托公司风险控制委员会成员等,以做成信托贷款计划,收取高额贿金。也有信托经理和中间人合作,分摊资金需求者额外支付的中间费,并有意忽视风险防控。此外也包括第3项中提及的融资方单方欺诈或挪用资金的道德风险。

5. 法律风险,是指由于相关法律欠缺、模糊或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这主要体现在现行《信托法》对于事务管理类信托的业务开展各环节缺乏明确的规定。虽然有些管理类信托可以根据《信托法》设立,但具体业务如何开展、相关主体的权利及关系都没有明文规定,如果出现法律纠纷,虽然短期内可参照同类的诉讼案例做司法解释,但我国属于成文法系,后来的判罚不受原先案例限制。因此,按照过去的案例对相关信托业务纠纷做司法解释不免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

(二)“刚性兑付”约束亟待破除

所谓“刚性兑付”是指当信托计划出现不能如期兑付或兑付困难时,信托公司需要兜底处理,先行给付本金及收益完成项目清算。事实上,我国并没有法律条文规定信托公司需要刚性兑付,此概念只存在于资金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刚性兑付”只是监管层与信托机构出于维护行业和社会稳定而共同推动形成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则。但目前信托公司解决兑付危机的手段较为有限,主要包括:延期兑付、用自有资金、风险准备金或未分配利润接盘、关联公司(如股东)或第三方公司(如资产管理公司)接盘、借新还旧、转让信托受益权、利用基金滚序型信托、资金池等模式作为风险缓冲等。但这些终究不是长久之策,且资金池等模式本身也蕴含较大的流动性风险,对信托公司的实力要求也很高。在这财富爆炸的时代,未来必将面对更大规模的项目,以目前的“刚性兑付”措施将无力应对,且该做法本身也对行业发展有着极大限制。

(三)资产管理市场混业竞争的挑战

目前国内资产管理市场已形成了混业竞争格局。所谓资产管理业务,本质仍是基于信托关系的信托类业务,因此也具备信托跨市场开展投融资活动的制度优势。2012年资管业务放开前,除了信托公司开展的信托业务外,基金产品、银行理财产品、券商集合理财产品等,实质也都是基于信托关系的业务安排。资管业务权限放开后,证券、公募基金、保险、期货甚至PE/VC私募基金等机构都被赋予了以资产管理公司形式经营信托业务、开展与信托公司同质化的资产管理业务的权限,促进了混业局面的形成。信托公司受到的冲击不可谓不大,一是通道类业务、融资类业务等低难度业务直接受到券商、保险、基金子公司等同业机构的猛烈冲击,通道费率已降至万分之二三;二是创新型融资业务领域中亦受到同业机构夹击,例如券商股权质押融资的市场份额已由2012年的不到2%激增至10%左右,且基金子公司还在信托难以涉足的定向增发类业务上大行其道。信托业曾经的优势业务正在受到挑战,业务转型与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四、对于国内信托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一)基于资产管理混业的大背景加快推进信托行业立法工作

之所以监管部门可以对非信托金融机构放开资产管理业务权限,主要仍是由于我国信托行业法的缺失,导致了行业边界模糊、行业参与主体不明确,使得信托越发成为金融机构均可运用的业务模式。虽然后期颁布了信托机构相关管理办法,但也只是针对信托公司进行监管,对于其他开展具有信托实质的相关业务的金融机构,相关法律定位与业务管理均缺失,监管套利等问题由此产生。根据信托的内涵可知,目前各类资管或理财业务本质上都属于信托范畴,都是广义上的信托业,理应受到信托法律法规的统一约束。因此,建议政府及监管部门能基于信托实质管理与资管市场混业格局既成的角度,积极开展广义金融信托领域的调研工作,加快推进相对现行不完整的信托法和狭义视角的信托行业法的修订与补充,将经营信托业务的相关机构或部门纳入“大信托法”的监管范围。一方面,有利于化解潜在法律风险,促进信托业务发展,更有效地发挥信托服务实体经济的社会功能;另一方面,有利于实现从“牌照监管”向“功能监管”的转变,适应金融混业趋势下的监管要求,更有效地对资产管理领域进行统一规范化管理。

(二)通过业务创新塑造差异化市场竞争力

信托是目前国内唯一可以连通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实体经济的金融业态,具备“多方式运用、跨市场配置”的特点,因此一直都是表外融资的金融实践“先行者”。根据《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未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将从试点阶段进入常态化阶段,信托可以从多个方面参与到证券化的过程中,帮助银行实现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标准化,同时能更深入地参与到经济结构调整中来,并完成自身的去通道化。此外,在资管混业与信托法开启修订的现实面前,如果包括银行在内的资管业务的法律属性及地位得到新信托法的认可,那么信托将面临传统通道业务消失的风险。因此目前必须主动摆脱对通道类业务的依赖,通过进一步业务创新,大力发展基金型资金信托、事务管理类信托,并通过在财产信托、服务信托、企业资产管理、高端财富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力。

(三)可考虑在产品结构化设计阶段引入风险缓冲机制

当前阶段可以探索在信托产品设计阶段直接引入风险缓冲机制以完善风险控制,主要包括:一是“优先劣后”的结构化设计,这种设计可较好地满足不同风险偏好投资者的需求,劣后受益人须在优先受益人全部得到偿付后才能获得分配信托收益的权利,故其除了获得预期收益还可能获得信托投资的超额收益,而这也为享有优先受益权的投资者提供了一定的风险缓冲;二是“错期设计”,即将信托计划期限和用资期限合理错期,当贷款安全到期时信托计划可提前清算结束,若未按期收回本金兑付风险也不会马上出现,这样既可分散信托产品的兑付期,又可为信托公司处置抵押物提供了时间;三是发展“基金型信托产品”,此类产品既可通过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又可提高信托公司自主管理、客户营销、产品创新、风险管控等核心竞争力,从而为将来进军高端财富管理领域打下基础。

(四)加快推进信托产品的二级市场交易转让机制

“刚性兑付”的破解难点在于:除证券类等少量信托产品可中途赎回外,大部分信托产品流动性比股票、基金等差很多,而如果没有刚性兑付这一防线,投资者利益将很难得到保障。但是在二级市场交易中,产品转让须由独立第三方进行具有法律效力的财产权利登记为基础,而国内信托财产登记制度尚未成型,使得投资者无法通过北金所等三方交易平台实现直接转让,需与投资者一对一谈判,并到信托公司完成受益权变更登记,这极大地增加了手续复杂程度与转让难度。建议银监会与证监会等机构联合起来,首先建立起信托财产的强制登记制度,其次是成立全国统一的信托产品转让信息平台,为需要流动性的投资者提供信托产品转让信息服务;再次,尝试赋予信托公司做市商资质以便其沟通协调二级市场的交易工作,或是与拥有做市商资质的券商协调好业务关系;最终,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面向个人与机构投资者的信托产品自由转让的二级交易市场,彻底改变目前信托受益权转让信息不对称、投资者风险难以高效转移的现状。

参考文献:

[1]曹芳.中国信托业制度变迁与业务发展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4

[2]胡莉铭.国外信托业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J].当代经济,2006,(8):24-25

[3]李将军.中国信托业的金融逻辑、功能和风险防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3,(3):6-11

[4]周耀,邢陶然.我国信托业的发展环境及创新探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10):18

[5]蒲坚,胡滨等.中国信托业的未来发展[J].金融博览,2013,(1):16-17

上一篇:银行评级的多准则决策支持系统 下一篇:江苏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