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及贷款规模动态调整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6-01 06:33:3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及贷款规模动态调整的实证分析

摘 要:信贷风险转移对商业银行影响很大。本文基于2003-2010年我国28家商业银行的基本数据,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调整的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参与CRM(信用风险缓释工具)市场工具交易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商业银行参与信用风险转移能够促进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扩大,CRM市场交易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的弹性大约在3%左右。因为金融市场的不完善和非市场化因素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调整信贷规模的时间周期平均为2.4年左右。因此,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水平和平均资产回报率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有正向影响,但对商业银行流动资产和贷款利率影响效果微弱。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信贷资产规模

一、引言

一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信贷资产在总资产中的规模占比较大,商业银行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信贷资产。据统计,四大国有银行以及交通、招商、民生等在内的13家上市银行2011年年报显示,2011年多数上市商业银行营业收入中超过70%来自于利息差。利息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最高是浦发银行,为90.46%,建设银行最低也有62.21%,平均比重高达80.71%1。在国内利率并没有充分市场化的背景下,存贷息差带来的收入对中国商业银行至关重要,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管理和转移成为商业银行最主要的经营目标。能够有效管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实现贷款规模的优化配置,成为商业银行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

相比之下,我国的信贷风险转移市场建设相对落后,商业银行在资产管理和配置信用风险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信贷衍生工具相对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利率非市场化,汇率制度缺乏弹性,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不健全,相关的法规和制度并不健全。在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如何利用信用衍生工具来进行风险管理成为当务之急。数据显示,到2012年7月,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余额已经突破60万亿元,同时信用债券市场余额也已经超过5万亿元。因此,庞大的信贷资产和信用债产品,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挑战。

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强,金融市场对国民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银行业积极推行市场化改革和整体上市,加快了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和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在商业银行治理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积极推行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根据我国经济制度和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商业银行监管政策与指引文件,为国内商业银行科学管理资本、合理缓释资本计提提供了政策基础与操作指南。2012年,银监会正式《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在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合格信用衍生工具在内部评级法下的资本缓释作用。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动了国内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建设。其中,2009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推出了《中国银行间市场衍生产品主协议》,又称NAFMII主协议,成为中国银行间衍生品市场的纲领性文件。目前,NAFMII主协议成为商业银行参与信用风险交易的主协议,境内中外资商业银行要从事人民币衍生品业务,都必须彼此签署NAFMII主协议。NAFMII主协议不仅在中国境内有效,而且在境外业务中也适用。此后,参考国外信用违约互换(CDS)协议的基本格式,2010年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又推出了《信用风险缓释工具(CRM)业务指引》,目前主要包括两种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信用风险缓释合约(CRM Agreement,CRMA)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CRM Warrant,CRMW)。CRM业务上线,改变了国内商业银行长期缺乏信用衍生品工具的局面,为我国商业银行有效管理信用风险,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优化配置信贷资源提供了有效的市场化工具。据中国银行业交易商协会统计,自2010年10月CRM上线以来,目前共有27家CRM交易商、14家CRM核心交易商和23家CRMW创设机构完成备案。与此同时,11家交易商达成了23笔CRMA交易,名义本金合计19.9亿元人民币;3家创设机构创设的4只CRMW已于2011年11月23日全部创设成功,名义本金合计4.8亿元。

信用风险转移工具的使用以及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将会不断改变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表结构,推动商业银行风险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开辟道路。本文分析了信用风险转移在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中的主要作用,使用2003-2010年我国商业银行的基本数据,分析了商业银行参与信用风险转移市场的交易对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规模的主要影响,实证分析了商业银行参与信用风险交易对商业银行最优信贷规模的影响。本文接下来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概括了信用风险在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信用衍生品市场的主要作用;第三部分构建了商业银行最优信贷规模的计量模型,并分析了影响了商业银行最优信贷规模的功绩和需求因素;第四部分是实证检验,使用动态面板估计技术实证检验商业银行参与信贷市场交易的主要影响;最后是主要结论和相关的政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问题,在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转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90年代以来信贷风险转移市场和信贷衍生工具不断增多,已经大大改变了人们对商业银行传统信贷业务的认识。目前各国对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历史较长,这方面的文献也比较丰富,在多方面都形成了基本共识。特别是信息经济学发展起来之后,商业银行在信贷资产面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得到了广泛研究。(Arklof,1970等)。相反,由于信用风险转移工具和信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关于商业银行转移信贷风险的研究逐渐增多。比如,F.Allen,E.Carletti(2005)构建了一个银行业和保险业两部门模型,说明信贷资产的转移是有利于商业银行的。Wagner和Marsh(2004)研究了风险资产在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配置,文章认为商业银行应该更多把风险资产配置到非银行金融机构,这样可以降低商业银行的风险,提高银行系统的稳定性。这方面的研究还有Duffee和Zhou(2001)、Dirk Baur和Elisabeth Joossens(2005)等。

上一篇:人民币加入SDR相关问题研究 下一篇:浅议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