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人性光芒

时间:2022-05-31 07:52:51

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人性光芒

[摘要] 电影《金陵十三钗》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从一个侧面对当时日军屠城的血腥与残暴进行了节制的还原。影片中更多的是对人性光辉的流露与诠释。片中的角色都是普通人,甚至是“下等”人,但是人性的光辉孕育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并在危难时刻被唤醒并展露出来。影片以战争乱世的背景来塑造表现人物,在邪恶和暴行面前展现出人性的美丽,通过细节的刻画精彩地表现出人物的真挚情感,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灵魂也受到洗礼和净化。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人性;升华;光辉;质朴

电影《金陵十三钗》以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后的血腥屠城为背景,描述了一所天主教堂里一个为救人而冒充神父的美国人、一群躲在教堂里的女学生、14个逃避战火的风尘女子以及殊死抵抗的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这场生死浩劫,并最终面临着生与死、救人与自保的关于人性较量的悲惨故事。与以往南京大屠杀题材的影片不同,这部电影没有停留在战争本身,影片中鲜有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也没有正面描绘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的历史画面,更没有用较大篇幅来展现侵华日军的种种暴行,而是通过教堂这一“相对安全”的角落再现一段屈辱、虐杀的真实历史,正面表现抗日战争中上至国军、下至的各色人等的凛然大义和人性之美。可以说,被拍了很多次的大屠杀题材给了人们完全不同的感受,影片完美诠释了从事着三教九流工作的人们,在最危难的时刻,所迸发出的人性的美丽。

一、从身份的转变看人性的升华

《金陵十三钗》中的约翰并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神职人员,他来教堂的目的是为了挣神父的安葬费,是想捞点钱。在得知教堂没有钱后,他拒绝了陈乔治的请求,在教堂里翻箱倒柜地搜找值钱的东西;在玉墨等秦淮河女人来到教堂后,他轻浮地与她们调情;在日军冲进教堂时,他懦弱地躲在衣柜里,想的只是如何保住自己。准确地说,开始的约翰只是一个贪利的底层混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听到教堂内女学生惊恐的尖叫,在看到日军野兽般的行径时,他的良知迫使他无法独善其身。当他毅然穿上神父的衣服,举着红十字旗帜高喊“住手!这里是神圣的地方”的时候,他封闭的内心世界开始动摇,怜悯与信念唤醒了他的人性,人性的光辉在危难时刻首次迸发出来。如果说,第一次的挺身而出是出于危难时刻的良心呼唤,那么在与玉墨谈话之后决定留在教堂使他逐渐完成身份的转变。之后,在去寻找豆蔻和香兰的路上,约翰碰到了他美国的同伴并被劝说逃生,然而,约翰在经过一番考虑后放弃了逃离机会,最终主动留下决定去帮助学生和们。至此,约翰完成了自我内心救赎的历程及身份的转变,从一个只知道找钱的入殓师,转变成为人道主义英雄。影片中的诸多细节,如:约翰在看到女孩尸体时的难过,他为了女孩恳求日本人,他看到豆蔻、香兰惨死后对们说的“豆蔻和香兰是被流弹打中的,没有受苦”的谎言以及他看着那些秦淮河女人和乔治去送死时的悲伤无助,都显示出约翰从最初的贪婪好色逐步回归到善良的本性。人性的升华,将一个小混混变成了“救世主”,成为尊严和正义的最终庇护者。

说到身份的转变和人性的升华,影片中一个不得不提的人物群体就是以玉墨为首的秦淮河女人。从古至今,都是遭人唾弃的一群人,她们的生命常被人们看得无比低贱,在文学作品中得到的也多是否定性的评价。影片中,这群秦淮河女人的出场也给人留下了轻佻猖狂的印象,她们言语轻浮、行为放荡、搔首弄姿、衣冠不整,她们在教堂里抽烟、喝酒、打麻将、与洋人调情,似乎国家被侵略的灾难与她们无关。这群教堂里的不速之客,必然会与教会里质朴纯真的女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然而,当国仇家恨和丧失亲人朋友的痛苦摆在面前时,这些矛盾则显得微不足道了。在看到那群曾经救过她们的女学生将要经历自己曾经历过的不幸时,她们勇敢地站了出来,在约翰高超的化妆技术下,装扮成一个个女学生,随身藏着利器去赴一场生死未卜的灾难,舍生而取义。这些秦淮,虽堕入风尘,却同样明白什么是人性的高贵与丑陋;虽身为下贱,却从未泯灭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初进教堂之时,她们是那样的耍皮撒泼,然而,在危难时刻,她们身上所迸发出的人性遮盖了她们不堪的过去,释放出夺目的光华。她们也惧怕日军,正如小蚊子在上车前最后的哭喊:“我不是女学生,我不去……”她们也想在这乱世中活下去,正因为如此,她们的形象才更加真实,这样的她们才是真正崇高、圣洁的人。身为社会底层的秦淮,她们受尽了世俗玩弄,无法逃脱自古遭人唾弃的娼妓之名,然而,在面对生与死的重要时刻,这些既为俗世唾弃又无人来救赎的风尘女子,却最终救赎了别人。她们的内心经历了一个由沉睡到最终被唤醒的转变过程。十三钗们带着本片真正的价值诉求,走向自身命运的深渊,同时走向人性的光明。

二、从职责的坚守看人性的光辉

这里要提到的一个群体是有着铮铮铁骨的中国军人。影片一开始就重现了中国军人与日本兵的惨烈对抗。这是一支本可以突围出城的国军小分队,然而为了让女学生顺利逃走,这群中国士兵选择了留下保护女学生。在面对绝对的武力差距时,他们选择以自己的身体为掩护,让爆破手炸毁日军坦克。当他们拿命去拼、前赴后继冲向日军的坦克时,他们毫无疑问是真正的军人。在面对近在咫尺的城门和即将遭受日军奸污的女学生时,他们也曾有过犹豫,他们也向往着生,但是军人的责任感和气节使他们最终超越了对死亡的畏惧,人性的光辉在他们誓死抵抗的瞬间发出最耀眼的光芒。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导队队长李教官,在看到教导队的兄弟们排成一字冲向敌人的坦克,一个一个中弹倒下时,这个铁血男儿双眼噙满热泪,那是对兄弟们的不忍、不舍和敬重,这眼泪让每一位观众心疼,更让我们看到一位有血有肉、举智慧重情义的英雄义士人性温情细腻的一面。在将浦生送至教堂后,李教官本可以全身而退,可是他并没有改装离开南京,而是守在教堂对面,尽自己最后一份力来守护这片净土。最终,他凭借一人之力与冲进教堂的日军同归于尽,再次保护了教会的女学生们。这群勇敢的、富有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战士,在危难面前愿意用他们自己的生命去守护他们的向往。在侵略者屠刀的肆虐下,他们誓死抵抗、恪职尽责,用生命维护了军人的荣誉和尊严,从他们身上折射出了最光辉的人性和中国军人的血性和高贵品质。

还有那位让观众无法忘怀的陈乔治,他是死去神父的养子。影片中,这个倔强的男孩自始至终秉承着养父英格曼神父的遗训,以瘦弱的肩膀担负着保护女学生的责任。为了实现对已逝神父的承诺,他拼上了他的所有,最终男扮女装顶替女学生慷慨赴死。乔治自己还是一个需要被保护的孩子,他也胆小,也怕死。在李教官闯入教堂时,他会害怕受到牵连;在日军第一次闯进教堂时,他也会和那些一起躲进地窖里。但是,就是这么一个胆小和懦弱的孩子,到了关键时刻,却选择牺牲自己去保护那些女孩们,去践行自己的承诺。其实,乔治一直表现得很蹩脚。在保护女学生的时候,他没有玉墨的成熟,没有书娟的领导力,没有军人的能力,甚至没有书娟爸爸的门路。他一直都是傻乎乎的,只知道这是英格曼神父让他去做的事情,然后就尽力去做。他不是没有自知之明,在和约翰争取的时候,他说“英格曼神父叫我照顾好女学生们,我做得不好,我做的很差”。然而,作为孩子,他却做到了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的事情: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为忠诚于嘱托、为了肩上的责任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是世上最坚韧的选择!

三、从影片细节看人性的质朴

与十三钗们的舍生取义和中国军人的慷慨赴死相比,影片中诸多细节所显露出的真挚情感也同样令人动容,诸如:孟先生对书娟无私的父爱、豆蔻对浦生单纯的感情以及香兰与豆蔻的姐妹情……

书娟的父亲孟先生是一个我们所不齿的汉奸,但他同时也是一个父亲。他本可以在南京沦陷之前逃离,但是为了让女儿活命,最终死在了日本士兵枪下。他的死虽称不上大义凛然,却也彰显出人性的质朴。一位对女儿充满怜爱甚至愿意为她背负汉奸骂名的慈父,我们能说他错吗?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救不了国家,救不了人民,我只能救自己。”孟先生的形象,是当时广大中国男人中为了生存而卑微活着的普通人的缩影。为了女儿,他忍辱负重地活着,甚至到死都没有取得自己女儿的原谅,然而,正是因为他的帮助,女孩们才得以逃离。这是崇高父爱的体现,正如约翰最后对书娟所说:“你的父亲是一个好人。”

豆蔻为了给长得像自己弟弟的浦生弹一首曲子而去找琴弦,终被日本兵虐杀。当时的她想法很简单、很纯粹:要为这个将死的孩子做她所能做的最后一件事,晚了就来不及了……这个单纯的女子把一份情感视得比自己的性命都重要。豆蔻曾搂着浦生说:“娶我吧。等你好了,我跟你回家种田。”浦生说家里没有田,豆蔻又说:“那我就天天弹琵琶给你听。我弹琵琶,你拿个棍,要饭给你妈吃……”这样的桥段,令人伤感,触人泪腺。且不说最后十三钗们为了成全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大义之举,单是此时的豆蔻,就足以打翻“无情”的说法。还有那个陪着豆蔻去拿琴弦的香兰,琴弦掉了,豆蔻要回去捡,她那么怕,还是陪着豆蔻回去。在中弹之后,她还挣扎着抱着日本人的大腿让豆蔻有时间逃走,希望给同伴争取最后那点求生的机会。香兰在生命即将消亡那一刻的本能反应,透露出来的是那种深厚友情。

四、结语

《金陵十三钗》让我们在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血腥和残暴中看到了人性的美丽,影片中没有阶级、没有政治、没有长官的命令,更多的是对人性本来的流露与诠释。片中的角色都是普通人,甚至是“下等”人,但是人性的光辉孕育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并在危难时刻被唤醒并展露出来。角色的演绎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所作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英雄,关键在于在危急时刻、危难之时做出的生死抉择。人性的升华,能使自私的变成“圣女”,使胆小的男孩变成“英雄”,使贪婪的“混混”变成神父……也许最终他们都会污秽死去,但却永远圣洁地活在幸存者的心中。

[参考文献]

[1] 严歌苓.金陵十三钗[J].小说月报·原创版,2005(06).

[2] 木丕燊.当严歌苓遇到张艺谋——评《金陵十三钗》[J].电影新作,2012(01).

[3] 姚顺忠.小人物的崇高魅力——评电影《金陵十三钗》[J].江苏政协,2012(02).

[4] 雨竹.《金陵十三钗》:恍若隔世的唯美人性[J].神州,2012(04).[5] 张婷.谈《金陵十三钗》的人物塑造[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S2).

[6] 管怀国.严歌苓《金陵十三钗》人物群像断想[J].理论与创作,2008(03).

上一篇:动画电影美术的艺术特征探讨 下一篇:游船旅游者对漓江景观的期望与感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