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时间:2022-06-16 03:31:55

从电影《刮痧》看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摘要] 优秀的影视作品能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区域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及价值观。 电影《刮痧》是一部以亲情为主线、催人泪下、观众反响强烈的电影。它反映了中美两国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以及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引起的冲突和碰撞。本文以该电影为例,从一系列文化冲突中分析了中西方在价值观、教育理念、父母观、友谊观和对医学的认识方面的差异及冲突,并展示了这些文化冲突如何在碰撞中通过双方不断交流和沟通,最终得到相互包容、理解和融合。

[关键词]《刮痧》;冲突;融合

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不同文化的根源、性质等差异会引起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和对抗。而在不同文化的相互碰撞中,则会彼此交流,逐渐由相互排斥到相互理解包容,融会贯通。在刚开始,不同文化都表现为对对方的排斥。[1]这在郑晓龙导演执导的电影《刮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刮痧》是一部以亲情为主线的影片,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此片借以传统中医方法刮痧引发的冲突,将影片推向高潮,凸显了中西方文化在价值观、教育理念、父母观、友谊观和对医学认识方面的冲突。此后,通过双方的努力,从文化冲突走向了文化的融合。

影片发生在美国的圣路易斯。男主角许大同已移民美国8年。现在的他是一名成功的电脑游戏设计师,事业成功,家庭幸福。许大同还把许父接到了美国,安享晚年。然而灾难却突然降临了他们家。许大同的儿子丹尼斯突然肚子疼,由于许父看不懂药品上的英文,就给丹尼斯刮了痧。一次丹尼斯因为独自在家,黑暗中碰伤了额头。当丹尼斯被送到医院就医时,护士发现了他背上的刮痧痕迹,感到非常惊恐,立即报告了儿童福利局,后来由于这个刮痧痕迹,许大同被指控虐待儿童,被告上了法庭。最终,在老板昆兰的努力下,对许大同的指控被撤销了,一家终于团聚了。

影片在一连串的文化冲突中将情节推向了高潮。许大同设计的电脑游戏受到了老板和市场的肯定,并获得了年度行业的奖励。简宁在美国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儿子丹尼斯生在美国,能讲流利的英语,并且已在美国入学。应该说,许大同的一家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融入了美国的主流社会。用许大同的话说,他成了一名真正的美国人。但正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由“刮痧”引发了一系列的冲突,使许大同有儿不能看,有家不能归。本文将从价值观、教育理念、父母观、对友谊的理解以及对医学认识方面来分析这一系列的冲突。

一、价值观不同

“美国梦”指只要通过不懈努力,就能在美国过上更好生活的信仰。许大同移民美国8年,依靠自己的勤奋、信念、决心,从一个靠在街头卖画为生的新移民变成了一名成功的电脑游戏设计师,并在电脑游戏设计颁奖会上获奖。在他的获奖感言中提到,“8年前,我相信,只要我努力,总有一天,我将成为你们中的一员,一名真正的、成功的美国人。这个奖杯证明了美国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 许大同,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美国梦”:他拥有了成功的事业、温柔的妻子和一个讨人喜欢的小孩。“美国梦”正是反映了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它推崇个人奋斗、个人成功。胡文仲教授曾指出,“不了解美国的个人主义就不可能理解美国人的行为”[2]。个人主义体现在了美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其文化价值核心。这与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集体主义则有所不同。中国崇尚集体主义。集体荣誉高于个人荣誉。集体的成功高于个人的成功。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这在护士出庭作证时,也有所表现。护士说,当简宁临产时,情况不妙,许大同却不在场。当护士通知许大同时,许大同正忙于开会。显然,当公司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冲突时,许大同还是牺牲了自己的利益,虽然很担心妻子,但是还是选择了去参加开会,而让简宁一个人在医院临盆。许大同赞同美国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个人主义,获得的奖项正是证明了其“美国梦”的实现。但是在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还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集体利益。这体现了许大同根深蒂固的价值观体系与许大同在美国所追求的个人主义的冲突。

二、 教育理念不同

由于各国传统文化、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教育理念也呈现出差异性。当许大同的小孩丹尼斯与老板的小孩保罗发生争执时,在并不知道缘由的情况下,许大同坚持让丹尼斯给保罗道歉。丹尼斯不道歉,许大同便打了丹尼斯,以给他的领导昆兰面子,来表示对领导的尊重,但是昆兰却并不领情,觉得这个是乱七八糟的逻辑。虽然许大同移民美国已8年,但是中国的父与子的关系在他心中则根深蒂固了。在中国,古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说;还有“三纲五常”之说。在现代,父亲对孩子也拥有绝对的权威。父亲要小孩道歉,小孩就必须道歉。父母管教孩子,对孩子的一些责罚以及鞭打,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与小孩的关系更像是上下级的关系。如果小孩犯了错,父母更是可以打骂小孩来帮助小孩纠正错误。正如许大同的父亲说的那样:“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许大同也说道:“儿子是我的作品,我当然有版权。”而在美国,人人平等。小孩可以直呼父母的名字,在和父母意见不一时,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此外,小孩和父母是朋友的关系。父母也注意培养小孩独立自主的个性。但是,对子女的爱,却是不分国界的。当许大同被指控虐待儿童、被剥夺监护权时,为了让儿子回家,尽管许大同和简宁非常相爱,许大同却不惜和简宁分居。在圣诞节的前夜,当许大同被阻止从公寓前门进入看望家人时,他不惜冒生命危险,从外面的管道爬上九楼,险些坠落。影片中流露的温情也打动了国内外的观众。

三、对待父母

在中国,儒家思想认为:“孝为百行之冠,众善之始,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文行也,德之本也。”因此,许大同对将晚年的父亲一人留在国内,深感愧疚。于是当他在美国站稳脚跟后,就将父亲接到美国,以尽孝道。此外,在影片中,当法官问许大同,是谁给丹尼斯刮痧的时候,许大同怕父亲因此拿不到绿卡,而不能长居美国,享天伦之乐。更重要的是,怕父亲遭受牢狱之灾,因此毫不犹豫地说是他自己。许大同不惜替父亲顶罪来尽孝。此后,许大同的父亲找到了昆兰,道出了是他给丹尼斯刮痧,而不是许大同时,昆兰非常不解。昆兰在送许父回住所时,问简宁:“为什么许大同要说是自己给丹尼斯刮的痧呢?” 简宁说:“因为他是中国人。”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深深地植入了许大同的内心。而在美国,从小就会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孩子也会在成人以后主动离开父母,开始自己的生活。父母也乐于选择独居。即使到了晚年,由于美国有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系统,他们仍然会选择独自居住。并且,在美国人看来,孝顺和事实是两回事。孝顺是孝顺,事实是事实。不能因为要孝顺,就歪曲事实。因此从一名美国人的角度,昆兰对许大同替父顶罪的做法感到费解。

四、 对友谊的理解

在许大同心中,昆兰是他的领导,给他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场所,同时也是他最好的朋友。当昆兰作为控方证人出现在听证会上,证明许大同曾当着昆兰的面打过丹尼斯时,许大同非常吃惊,也非常愤慨。他认为,作为朋友,不能帮忙就算了,反倒成为对方的证人,这是让许大同万万不能接受的。因此他愤愤地辞职了,并告诉昆兰:“道不同不相为谋。”但是昆兰认为,他有责任说出自己知道的一切,事实就是事实,朋友就是朋友,作为公民,要维护公平正义。而在中国,“义”字是朋友间推崇的,自古就有朋友“肝胆相照,两肋插刀”。在现代,也讲究朋友之间的关系,朋友之间要相互照顾。但显然,昆兰的行为让许大同认为他是错把昆兰当自己的朋友,昆兰只不过是个背信弃义的人。

五、 医学认识不同

在指控许大同虐待孩子的听证会上,许大同尽力地解释刮痧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解释奇经八脉、气、丹田等概念,结果法官还是迷糊了,让许大同去找一位医学权威去证明刮痧。但在中国,刮痧受到普遍的认可,中医针灸店、刮痧店到处可见。几乎人人都明白,刮痧是一种传统的治疗方法,除了可以有保健功效外,还可以治疗一些疾病。它是通过刺激人体的相关经络、穴位,从而达到活血化瘀、行气活血的功效。它能改善人体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人体免疫功能。但是西方国家的人是不能明白活血、气、奇经八脉等概念的。中医讲究整体,讲究阴阳平衡和谐,讲究从整体上去调节。有句俗话叫“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中医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平衡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而西医则着眼于局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西医通常会通过各种现代的检查手段,确诊疾病,并针对病人的症状进行治疗。尽管中医在治疗非典等疾病时,已表现出很好的疗效,但是由于文化根源的不同,西方国家仍然不能理解中医理论。所以,当丹尼斯背上刮痧痕被护士看到后,他们当即报告了儿童福利局。当许大同在听证会上向法官解释了刮痧的原理后,法官仍然不能理解。甚至是许大同的领导、朋友和他的辩护律师昆兰,在看了丹尼斯背后的刮痧痕后,也气愤不已,说到:“假如你把这个称之为治疗,我不知道什么才叫虐待儿童。”正是美国人缺乏对中医的了解才导致了这场冲突的发生。

六、结语

刚来美国时的重重困难,甚至靠卖报为生也没被难倒的许大同,在面临以上种种冲突后,变得意志消沉,不知所措,躲在租住的公寓里,借酒浇愁。影片到此,不禁会让观众潸然泪下。许大同似乎走到了人生的最低谷。一个才华横溢的电脑游戏设计师许大同,明明是一个深爱自己孩子的父亲却莫名地背上了虐待儿童的罪名。就如许父在影片中说的:“刮痧这个事情儿,在中国几千年了,怎么到了美国就说不清了呢?”众多的冲突,使矛盾变得似乎不可调和。但是矛盾的双方都努力地化解冲突。许父回京后,买了几本刮痧的书,还复制了一家电视台关于刮痧的资料片,给许大同寄过去,希望对问题的解决有帮助。而许大同的老板昆兰通过去唐人街,亲自体验刮痧,明白了刮痧并不是虐待儿童。最后,他从一个美国人的角度向法官解释了刮痧,消除了陪审团对刮痧的误解,最终使法庭撤销了对许大同的指控,使许大同一家得以团聚,冲突得以化解,中西方文化得到了相互的理解、包容与融合。

不同的文化中有异更有同,没有孰高孰低,你存我亡,更多的是一种平衡与融合。[3]正如许大同的名字“大同”所寄予的美好愿望一样,文化“大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在世界的大舞台上展现各民族文化间的交融与碰撞,即出现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化,这是总体趋势。”[4]但是任何不同文化的融合都要经过碰撞、冲突。只有通过积极的交流,才能最终走向融合。这正是电影《刮痧》从不同的角度给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给予的诠释。

[参考文献]

[1] 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1).

[2] 胡文仲.试论跨文化交际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1992(03).

[3] 魏青.《喜福会》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J].电影文学,2010(07).

[4] 曹德本.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4).

[作者简介] 王艾 (1981— ),女,四川成都人,硕士,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上一篇:双强度约束下行业低碳经济增长路径优化研究 下一篇:动画电影美术的艺术特征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