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技术时代的电影艺术思考

时间:2022-10-09 04:20:38

后技术时代的电影艺术思考

[摘要] 后技术时代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视觉文化的转向,不仅导致所有传统艺术形态的升级与换代,而且给电影艺术中3D电影技术创造了新的艺术审美形式。本文以美国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泰坦尼克号》转制3D版为例,进行电影技术和电影艺术分析,探索继电影艺术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之后,电影史第三次革命性技术更新的3D电影,如何给当代人们带来视觉文化及审美体验。

[关键词]后技术时代;视觉文化;审美体验;3D技术;《泰坦尼克号》

1997年,《泰坦尼克号》在中国创下了3.6亿票房的奇迹,2012年在泰坦尼克号沉船100年后,詹姆斯·卡梅隆导演将《泰坦尼克号》转制3D①版,与300位工程师奋战逾60周,共花费1 800万美元。《泰坦尼克号》3D版上映后在中国创造了近10亿票房的成绩,本文从艺术学的视角来观照《泰坦尼克号》3D版的成功经验,对当下中国电影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电影艺术发展背景

(一)从技术时代到后技术时代

技术是一个历史性范畴。所谓后技术时代,是相对于过往的技术时代来说的。在远古时代,技术是技巧、技长、技能和技艺的总称,它是人类在漫长的劳动中,积累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形成的。19世纪工业革命以后,机器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因此人们把技术的物质手段看做是技术的主要标志。到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的技术化发展与技术的科学化普及,逐渐形成了科学技术一体化的模式,技术成为科学良好发展的运用和物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技术也逐渐从低技术向高技术发展,最后衍生出后技术(Post-technology),“后技术”是后现代性的产物。它有三个主要特征:首先是高新科技的简易化应用、其次为高科技成果的低智能掌握、最后是高端技术工艺的低技能操作。后技术时代中高新技术的发展为电影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与新的手段,同时拓展了电影艺术生产和消费的空间,使得电影在创作方式、生成方式、表达方式、审美理念等产生了深刻的变化。1979 年,美国电影大导演科波拉完成《现代启示录》,在当时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电影摄制设备的功能,调动了那个年代几乎所有的通讯、交通(陆上、水上与空中) 设备,调动大量专业科技人员的参与,技术含量非常高。科波拉对电影制作返朴归真的愿望也暗示了对电影技术前景的担忧——值此之时,电影正要跨过一道新的门槛上——80年代在计算机技术支持下进入影像合成技术高峰。②20世纪80年代“数字电影”诞生了,以胶片为载体的镜头被二进制数字编码的数字所替换,声音、字幕、色彩等画面元素变成了可以随意改动的数字编码,它是后技术时代的产物。在数字化的语境下,这些声画素材被转换成数字信号输入电脑,制片者根据自己的审美需要对这些数字编码进行相应处理,制片者还可以采用电脑三维合成技术生成镜头。这种数字电影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从电影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到发行及传播方式上均全面数字化,使得电影艺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电影史上的另一次革新。

(二) 后技术时代视觉文化的转向

“电影是一门视觉的艺术”这个概念由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杜拉克提出。他曾经说过:“影片所要产生的印象,作者的不可捉摸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主导情绪,都是从视觉的和谐中产生的。”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视觉语言是实现电影艺术创作的工具。当今人们的生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视觉化和具象化了,人们更加关注视觉文化。正如美国的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下文化正变成一种影像文化,而不是一种印刷(或书写)文化。”③后技术时代带来了人们对感官刺激的无限追求以及大众化、虚拟化和便捷化的特点,引发了视觉文化的转向。视觉图像铺天盖地地呈现在人们面前,不管是触目皆是的街头广告,还是电影《阿凡达》,不管是流行歌曲MTV,还是电视报道美国NBA联赛,不管是城市白领们翻阅的时尚杂志,还是孩子们喜欢的卡通读物,我们都离不开图像,我们生活在一个视觉图像的时代。因此视觉性已成为当今文化的主导因素,广泛的视觉化根深蒂固地改变了许多文化活动的形态;图像超越文字的发展,令视觉文化与感性的、直观的和的文化相辅相成;随着视觉技术的进步,人们的视觉在不断的延伸,可视性要求不断的攀升,新的视觉样式层出不穷。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多种技术手段的运用,给人们带来了不同效果的视觉体验。视觉图像成了从事电影工作者关注的中心,电影作为一种媒介也给我们另一种艺术的欣赏和接受方式。这样一个巨大的转型,给电影艺术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千载难逢的机遇和无法估量的需求。这种需求同样给电影的艺术创新方面提供更多的方法和理论指导。视觉文化的转向使得人们更关注于视觉体验,周宪教授认为,当代人正在经历“读图时代”的新文化法则,图像对视觉注意力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眼球经济。也就是说,在这种眼球经济为主导的时代,电影艺术的核心是首先要打破以传统观念下的审美理念,电影本身为诉求的视觉表达。我们认为“看就是消费”,视觉的消费在人们消费观念中逐渐有了一席之地。如今的消费观念中,不再把视觉上的享受排除在外,人们对于视觉上的追求同样也是满足人的一种需要。因此,电影艺术是一种建立在现代高新技术和媒介革命基础上,以产业化的方式提供给大众消费。它是一种传达文化、审美、精神消费的“内容产业”。 在新一轮后技术时代的经济环境中,电影艺术的发展如果不与高新技术与时代的审美化相结合,就会被飞速发展的现实世界所淘汰。 .

二、电影《泰坦尼克号》3D版艺术分析

(一)技术创新

3D技术就是在数字电影的基础上对于电影形态的发展终将产生重大影响,2009年热衷技术革命并被誉为“3D电影教父”的美国导演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达》掀起了全球3D风潮,2012年他把《泰坦尼克号》用3D技术转制,同样带来震撼的视觉效果。卡梅隆认为,人的大脑中存在一种感知自然世界的方式,当观看自然物体时人们会不自觉地使用这种方式,它属于一种潜意识状态。当人们观看平面图像时,则是通过知识性的方式进行画面判断,用“深度智商”对物体进行判断;当人们坐在电影院里观看3D电影时,这种潜意识的判断被激活,则更具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人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泰坦尼克号》用3D技术转制,3D 技术带来的场景纵深感,更好地诠释了片中人性的情怀,特别是那些非常有冲击力的场面,会让观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泰坦尼克号”的名字来源于希腊神话中巨人的名字,以此来形容这艘游轮的巨大,这艘长达269.06米的巨轮被誉为当时造船业的一大奇迹,15年前,“泰坦尼克号”在大西洋上航行的场面使得影片一开场就让人感到震撼不已。15年后,3D技术将银幕空间进一步拓展,电影镜头两次从船体正前方空中环绕拍摄,提高了观众对“泰坦尼克号”外形和体积的认知。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的一刻,巨大的冰山看起来将更加恐惧,3D在这一经典场景体现出了它的威力。

(二)审美体验

后技术时代与视觉文化的转向促进了电影艺术创意的形式创新,导致电影艺术中传统审美的全面变化,数字电影使电影创作进入一个虚拟化的空间,3D技术为电影创作提供交互的如真实世界一样的审美体验。《泰坦尼克号》3D效果有效地加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情绪。对于重新上映的《泰坦尼克号》,本身的故事并未改变,改变的是视觉体验。在《泰坦尼克号》3D版的视觉盛宴里,它再映的纯粹视觉化是“电影是视觉艺术”最好的诠释。卡梅隆是非常看重3D技术的导演,不过在他心中技术并不是最根本的,卡梅隆说:“3D只是服务于电影创作的一种工具,属于技术手段,真正决定一部影片成败的,仍是好的故事与创意,这取决于创作者的思想和观念。技术手段是为更好地演绎故事、提升艺术效果服务的。”影片中,杰克在船头慢慢松开遮住罗丝眼睛的双手,随后罗丝喊出了全片最脍炙人口的台词:“杰克,我在飞翔。” 这船头飞翔的场面已经成为世纪经典,那么加入3D技术之后,这个场面更加具有感染力,尤其是镜头围绕着两位主演旋转两圈拍摄的画面,在3D技术的渲染下真正呈现出“飞”的感觉。作为视觉艺术的电影,导演巧妙地运用色彩在影片中取得了的巨大魅力,因为色彩对人的视觉产生冲击的同时,又承载着一定的审美内涵。“任何伟大的画家也无法描绘出日落的辉煌归于暗淡那个瞬间的色彩变幻,也无法描绘出汹涌的波涛撞击在巨石上顷刻粉碎为细珠时的彩虹纷飞。运动中的色彩具有一种迷幻性的美丽,这种美丽只有电影可以把它作为过程呈现在观众的面前。”④在影片中露丝与杰克在船头张开双臂,呈现出“飞”的感觉时,远处的天空出现了红色的晚霞,在3D技术处理上,更逼真更形象,似乎在颂扬这纯洁浪漫的爱情。3D技术让影片达到了极好的放映效果。

三、结语

总体而言,后技术时代的背景下《泰坦尼克号》3D版的成功就在于它运用先进的技术与当下视觉文化与审美体验相契合,有效地把握了文化与市场的关系,从而引导电影艺术的发展,为中国电影艺术创作提供借鉴与启示。

注: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是作者在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期间完成。

注释:

① “3d电影”,即三维电影(3-D film),是使用一种立体镜视觉显示系统,再制画面将左右眼平面投影影像立体显现成像,令观众对影像产生立体深度。技术上,通常采用两台摄影机摆设,同步拍摄影像,取得主体左右侧体的立体感。观看时,观众的视觉皮层会自动对图像结合为单一三维影像画面。现代电脑技术已能够不采用传统双机“拍摄”,使用CGI电脑特效制作三维电影。

② 林焱:《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东南学术》,2002年第3期。

③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1989 年版,第154页。

④ 史玉梅:《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构想与追求——论电影〈泰坦尼克号〉与〈云水谣〉的艺术性》,《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8期。

[参考文献]

[1] 林焱.后技术时代的文化传播[J].东南学术,2002(03).

[2]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 三联书店,1989:154.

[3] 史玉梅.当代电影艺术的审美构想与追求——论电影《泰坦尼克号》与《云水谣》的艺术性[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8).

[作者简介] 王玮(1985— ),女,江苏徐州人,博士,美国马萨诸塞大学阿默斯特分校访问学者(2011-2012),南京林业大学家具与工业设计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美学、艺术创意研究。

上一篇:试论宫崎骏动画的叙事风格与人物塑造 下一篇:关于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发展及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