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低碳领域布局探析

时间:2022-05-31 03:46:46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下的低碳领域布局探析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内容摘要:未来的竞争是低碳产业之间的竞争,低碳产业的发展将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对我国来说,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布局低碳领域,积极推进新兴低碳产业的发展,才能在世界经济低碳化过程中赢得主动。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 低碳产业 发展策略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模式: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特征

低碳经济具有综合性、战略性与全局性的特征。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路径,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实现能源消费结构转变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的双赢选择,发展低碳经济有助于降低发达国家向中国进行污染转移和转嫁的风险(陈翥,2010),因而发展低碳经济具有综合性、战略性与全局性特征。低碳经济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或经济问题,而是涉及到技术、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综合性问题。

低碳产业将成为一个新兴产业。低碳经济的发展以及低碳技术的创新会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低碳领域的开拓会带来新兴产业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十分突出,重化工业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化石能源支撑,而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又不可避免地带来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因而,推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低碳领域是我国顺应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需要,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在未来建立我国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需要。

低碳经济是一场新国际趋势。《联合国》将国家疆土用国际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任何国家都不得以武力掠夺他国领土及其之上的各种资源,而《关贸总协定》则允许各国以国际贸易的形式,利用他国领土上的资源,包括货币资源、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李俊峰、马玲娟,2008)。而气候变化后制定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则是规制世界上国家、民族、企业和个人利用这种资源的权利的原则和法律。庄贵阳(2008)认为,英国提出低碳经济概念,是为了打破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僵局,着眼于国际气候制度建设,希望以此建立起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理解的桥梁。

(二)低碳经济发展对转变发展方式的意义

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与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即高资源生产率,但低碳经济更强调低能源强度和低碳排放强度,这同样也是全球范围内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中国在面对气候变化的形势下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国家整体国际竞争力。

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的低碳化发展,通过技术进步促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传统能源的清洁利用和高效利用,通过国际合作,集成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低碳技术国际合作紧密,发达国家并承诺要向发展中国家大规模转让温室气体减排技术,作为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中国,应抓住时机,积极引进先进技术,促进自主创新。

低碳经济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国民经济发生重构,低碳产业蓬勃发展,新能源产业异军突起。同时,消费者要转变观念,提倡低碳生活方式,大力倡导适度消费、公平消费和绿色消费,促进生产领域低碳技术和工艺的开发与应用,带动低碳产品和服务的发展。

低碳经济是建立在高资源生产率基础上的经济与环境双赢,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获得更大的产出。当然,这里的“产出”不仅仅是产值或GDP,还应包括发展机会。茅于轼、李来来(2007)认为,“低碳经济”比单纯追求GDP能创造出更多的体面就业、不错的收入、更少的废弃物或零废弃物以及良好的生活空间,那么“低碳”相对高GDP而言,就可能使人更多一些快乐。

我国目前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低碳产业

在任何时代,任何经济发展模式,产业的发展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际竞争能力提升的巨大推动力,低碳的兴起和发展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和科技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低碳产业也理应成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柱。林善浪、吴肇光(2003)指出,国家核心竞争力就是产业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国家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各个国家的产业之间在国际市场上的实力较量,在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低碳产业必将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低碳经济,要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这样就必然带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科学技术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

低碳经济的发展源于具有竞争优势的低碳产业及产业集群。对碳基能源的低消耗,对碳中和、碳封存和碳捕获技术的密集使用,以及对新兴清洁绿色循环能源及原材料的充分利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意味着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产业基础应该是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兴产业或产业簇群(王海霞,2010)。因为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产业会吸引经济资源、生产要素等流入该领域或相关产业,同时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聚集于某一区域,最终必定推动具有竞争力的低碳产业集群的形成。低碳产业集群在国际市场上会获得竞争力,给一国带来持久的核心竞争力。

低碳新兴产业体现技术的创新性和先导性,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及服务保障。低碳产业发展中技术创新是核心,技术的先导性是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刘畅等(2008)对29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科技经费支出的增加有助于高能耗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影响能源消耗强度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必须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提高产业项目环保准入门槛,特别重要的是要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技术和产品,引导节能技术和清洁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将低碳技术创新置于低碳产业组织环境。

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背景下我国低碳领域布局策略

(一)加强领导且强化低碳产业发展规划的组织实施

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协调机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工作任务。建立发展低碳产业联席会议制度,注重解决低碳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尽快建立健全低碳产业体系的统计指标、监测和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产业安全预警应急机制和政策实施反馈机制,优化低碳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做好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科学制定年度计划,分年度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对规划中提出的政策性内容,相关责任部门要研究制定具体的实施意见落实,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由人大、政府督查部门和政协相关部门组成联合考核组,分年度和中期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建立和完善规划评估修订机制,做好规划中期评估工作,落实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及重大项目等内容。

(二)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以构建产业自主创新体系

当今世界,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新的一轮世界低碳经济角逐已拉开帷幕。因此我们必须做到:贯彻落实相关关于加强工业企业自主创新若干规定,做好国家、自治区技术创新、高技术产业化等项目储备工作;组织多方力量联合开展低碳经济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制定长远发展规划,优先开发新型高效的低碳技术;发挥资源优势,选择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汽车等众多产业作为重点支持的产业,及产业相关的新产品开发,新技术、新工艺开发和产业化;利用国际国内产业转移承接企业的新产品和先进技术引进,充分利用国内外、区内外的科技人才、技术资源和市场,多渠道实现低碳技术引进。

(三)设立低碳产业导向资金以打造融资平台

多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低碳产业发展导向资金。在整合重大战略低碳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基础上,重点支持关系低碳产业全局的关键领域、战略性新兴低碳产业的领头项目以及欠发达地区低碳产业发展;用好节能减排、“双转移”以及现有支持自主创新和低碳产业发展的各项专项资金。广辟社会筹资渠道,引导和带动社会民间资金投入现代低碳产业体系建设,设立高新技术低碳产业投资基金,争取国家支持募集建立若干低碳产业投资基金。积极推动国有企业和优势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稳步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建立低碳产业投资基金,逐渐完善低碳产业投资公司内部运营机制,确保投融资工作加快推进;鼓励发展私募股权融资基金、风险创业投资基金,探索发行用于基础建设的项目收益债券,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基础设施试点。

(四)培育和发展骨干龙头企业以提高本地企业核心竞争力

做好骨干龙头企业的选择、认定,培育、引进一批工业、农业、服务业骨干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加工主导型和流通主导型龙头企业,选择培育发展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支持在市区的骨干龙头企业的搬迁改造,到开发区、工业园区继续扩大规模,利用原有土地建设研发中心和发展都市型工业,鼓励现有龙头企业在开发区、工业园区投资开发新的项目或建立特色产业园区,鼓励园区内中小企业向专、精、新、特方向发展,为骨干龙头企业做好配套服务,从而提高产业集聚度,形成产业集群优势;努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本土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实施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健全行业、区域自主创新服务平台,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加大骨干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投入,提高骨干龙头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大力研究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有技术。

(五)转变政策导向以提高工业园区质量

根据国际惯例建设和发展工业园区,从单纯的税收优惠变为创造整体的有利于高科技企业发展的环境,从主要依靠政府的推动变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从以技术引进为主变为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为主,逐渐过渡到以技术创新为主;通过与跨国公司结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战略联盟,造就一批高科技的产业集团,融入世界经济的良性循环,选择和支持具有与跨国公司结成战略联盟条件的大企业和高级科研机构,或者科研与产业一体化的企业集团;加强科技力量,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把提高大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意识、能力和效率放在重要位置,将技术创新成果列入考核指标,瞄准国内一流的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紧密的技术合作,加大集结国内一流技术成果和人才的力度,重视知识产权工作,加强知识产权制度研究,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六)加强国际低碳技术合作且建立排放交易市场机制

我国应该参与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体系,加强与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争取获得发达国家资金支持和技术转让。在技术、立法、体制等方面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在理解、平等的原则下进行对话和协商,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尽快缩小低碳技术方面的差距,通过共同研发、技术转让等途径提高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张鹏飞,2009)。同时,建设完善碳排放在内的排放权市场及碳交易市场机制,从资本的层面入手,通过划分环境容量,对碳排放权进行定义,以最低成本来实现减排的重要途径,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通过市场调节价格,用市场化的方法规范各个企业的交易行动,降低交易成本,增强我国在国际碳交易定价方面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陈翥.低碳经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引擎[J].学习月刊,2010(10)

2.李俊峰,马玲娟.低碳经济是规制世界发展格局的新规则[J].世界环境,2008(2)

3.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2008(2)

4.茅于轼,李来来.气候变化:社会学与经济学的对话[J].环境经济杂志,2007(7)

5.林善浪,吴肇光.核心竞争力与未来中国[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王海霞.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新兴产业发展问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3)

7.刘畅等.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8(9)

8.张鹏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必然选择―低碳经济[J].科学与管理,2009(5)

上一篇:人口红利问题文献综述 下一篇:道德与理性经济人矛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