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协调的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16 07:45:56

贵州省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协调的模式研究

内容摘要:城乡发展不协调已经成为影响贵州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目前贵州省第三产业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固定资产投资产出低、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重低的现状,本文对第三产业如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进行探讨,并从内部动力模式、保障模式、区域联动模式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第三产业 城乡协调 模式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贵州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提升,但城乡发展现状仍令人堪忧,城乡人口素质、经济发展、社会发展、资源分布、生存环境、科技水平等方面的差距愈加突出,贵州省城乡不协调有持续扩大的趋势,第三产业投资小、吸收快、效益好、就业容量大的特点,为贵州省城乡协调发展提供了可能。加快贵州省城乡第三产业发展,发挥第三产业的城乡资源对流功能、产业发展联接功能、资金与人力资本的储备和培育功能以及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功能,对于消除贵州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贵州省第三产业与城乡发展现状分析

第三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贵州传统服务业比重较大,新兴服务业比重较低。第三产业中,位居前三位的一直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以及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在第三产业构成中的比值仍然较低,这说明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主要是通过传统行业的有力支撑实现的,一些与人们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信息咨询、中介、法律、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仍处在低水平、低效益的状态,制约着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大产出低,对农村经济增长的拉动不明显。近年来,贵州省一直加大对第三产业固定资产的投资,尤其是2008年贵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64.5亿元,其中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907.25亿元,占贵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8.66%。但是,其高投资,低产值的情况一直存在,固定资产投资拉动的消费增长并不十分明显,且正是因为贵州对城乡固定资产投资的巨大差距,投资对消费增长的拉动也主要体现在城镇,在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下,投资对消费增长的拉动并不明显。

第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重低,发展速度明显滞后。一般情况下,经济发达程度与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关系。经济发达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更快、产业内服务行业门类更全、得到的回报更丰厚,而贵州农村地区第三产业不仅基础差、发展慢,而且效益也相对较低。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农村第三产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加之,政策的不配套以及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等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使得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困难。

贵州省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协调的内部动力模式

目前贵州第三产业发展不足,还未形成为“三、二、一”结构。因此,要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不仅要充分发展第三产业,加强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力,而且还要调整第三产业结构,发展新兴服务业,加快第三产业结构转变。

(一)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举的结构模式

传统产业主要包括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交通运输仓储邮电业,新兴产业主要包括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社会服务业等产业,这些产业要同步发展。

贵州既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农村人口聚集较多的地区。发展城乡第三产业以提高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协调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农村劳动力文化技能等普遍不高的情况下,发展劳动密集型的传统第三产业(如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旅游业等),这些行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有利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流动就业问题。除传统产业外,目前贵州第三产业发展中,金融保险业目前发展还很缓慢,而对于使用资本运作的金融业、保险业来说,其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状是金融业、保险业的发展受到地区间的一些政策约束,通常情况下其只是为本地区经济服务,资金很难流动到其它地区。因此,这就需要地区各地方政府之间加强沟通与协作,尤其是通过地区间的项目合作来调动资金流动,并放松对这类产业发展的限制,以达到通过市场价格、供求、竞争机制来引导资本密集型第三产业的资金流向,实现城乡间资本配置带动城乡经济增长的目标。

因此,现阶段既要适当鼓励传统第三产业的发展,保持和发挥其推动经济增长及吸纳劳动力的职能;又要采取导向性的政策,推动高层次和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应尽快提升整个第三产业的档次,实现服务产业结构模式的转换,从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并举模式逐步过渡到以新兴服务产业为主导的结构模式。

(二)战略产业重点发展并兼顾其它产业发展的模式

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之一是重点发展、兼顾一般。也就是说要重点发展战略产业,以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其它产业的发展,要同时兼顾其它产业的发展,使各产业间形成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局面,这样才能提高第三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乃至整个经济的发展水平。

从贵州的实际情况来看,在贵阳、遵义、六盘水等中小型城市的产业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的发展则是以传统服务业为主。第三产业不但表现出结构不合理,并且其发展对城乡协调的促进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这些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为:首先要发展生产业。这些城市的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发展生产业可以在促进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从而更好地促进城乡协调。其次要完善第三产业中的流通部门。第三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流通部门的大力支持,如物流业的发展可以加快企业的物流周转周期,节省物流费用。

在广大农村和一些不发达的城镇,这些地区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匮乏,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不完善,第三产业发展受到制约。对于这种情况,可以将第三产业的发展结合当地情况,发展特色旅游业。贵州的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多样,可以结合这一实际,发展特色旅游业如观光农业等。同时,在发展特色旅游业的基础上,配套完善相关服务业如餐饮、商业等服务业。最后是完善第三产业的流通部门,为第三产业其它行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贵州省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保障模式

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实质上是城乡两个系统在经济、社会、人口、空间、生态等诸基本要素交融与协调发展的过程,而这种交融与协调都与城乡制度问题相联系,交融与协调的广度和深度有赖于城乡制度的科学性、正确性、合理性。在该模式中,主要强调政府不仅要对第三产业调控起主导作用,而且要对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协调的各环节提供制度保障。

(一)制度保障

以道格拉斯.C.诺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一种提供适当的个人刺激的有效制度是保障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贵州现存有关城乡发展的制度结构运行效率不高,正式制度流失严重,非正式制度有较强的生存和约束力,整个城乡社会和经济活动中缺乏激励性的制度安排,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贵州的第三产业要更好发展,提高竞争优势,必须有政府部门的配套措施作保障。首先,在行政配套措施方面,政府需根据现实情况,合理利用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来确保规划第三产业的发展。其次,在经济政策方面,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对第三产业发展的特定需要制定有差异的税收政策,以此来约束和激励不同行业的发展;通过金融政策在信贷方面给予第三产业更多的支持,而且金融业本身也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对象,其自身的完善不但可以促进西部第三产业的发展,而且可以更好地为其它产业服务。此外,还需通过相关配套措施,清除第三产业联盟形成的户籍制度和劳动力就业及土地流转方面的制度等。只有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安排,才能保证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的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顺利流动,最终实现整个西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的目标。

(二)政府调控

针对贵州省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开放发展的意识普遍缺乏,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贵州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重视对第三产业发展的直接调控。根据公共利益理论和自然垄断理论,对第三产业直接调控的行业应主要考虑水利、环境与公共设施管理业、卫生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业等公共服务行业。政府对第三产业进行直接调控的目的是保护居民的公共利益和培育新兴第三产业的发展。直接调控的方式是直接管理产业发展过程,并实施产业规划。政府对第三产业间接调控的行业包括除需要直接调控以外的其它第三产业,如生活旅游业、金融商贸业等。政府对第三产业进行间接调控的目的在于发挥市场对第三产业发展的调节机制,增强相关第三产业的活力与竞争力。间接调控的方式是政府制定产业政策、法规间接引导第三产业微观经济体朝着城乡协调发展的方向参与经济活动。

贵州省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区域联动模式

实现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必须要认识到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彼此之间相互依存、二者在许多方面存在互补性且良性互动的统一系统。城乡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互补性,城乡的互补性主要体现在:一是资源互补。在资源上,城市的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比较丰富,而农村的自然资源相对充分。同时,农村能为城市的第三产业提供富余劳动力,而城市能为农村人口提供就业机会。城乡间唇齿相依的互补性为城乡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城市拉力的作用,城市的拉力来自于城乡差别效应。城市和农村存在着物质文化、科学技术和教育、生产条件、生活方式、生存环境、人们在生活中的结合方式、人类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满足程度、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各个方面的量和质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对农村居民有较大的诱惑力,从而引导人口从乡村流向城市,从小城市流向大城市,从落后地区流向发达地区,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梯度转移。三是乡村推力的作用,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耕地面积的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这在客观上要求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同时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农村居民在思想观念和市场意识上都有很大的提高,主观上有向往城市生活的愿望。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相互往来。

要实现第三产业的区域联合来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首先需要由政府引导,再从以政府行为配置资源过渡到市场自由组织资源。其次要注重增加区域城镇间的交流,促进其共同探索可能合作开发的关联项目,如黔东南地区的民族特色旅游路线、遵义地区的红色旅游项目等,这将有利于实现区域间更大范围和更充分的合作,促进政府行为向市场自主的过渡,有利于在新时期提升区域合作的层次和规模。再次,要加快交通运输产业合作,实现城镇之间的直线运输,合力整合区域内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最后,可考虑建立商贸交流平台,打造区域会展品牌,以商贸促进区域合作,逐渐形成有影响力、知名度高的商贸品牌,不断提高区域内共同开发领域的开放度、透明度,构建有竞争力的投资促进机制和网络,全力打造企业跨地区合作的商贸交流平台。

参考文献:

1贵州统计局.贵州统计年鉴[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Z]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高丽丽.西部地区的县域第三产业发展研究[D] .重庆工商大学,2007

4.秦志琴.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乡协调发展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07

5.曾国平.第三产业促进城乡协调研究[M] .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陈晨(1981-),女,贵州贵阳人,硕士,讲师,从事政府经济与地方行政管理研究。

上一篇:关于推进河北省城镇化进程的战略思考 下一篇:河南平原农区土地规模经营模式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