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概况

时间:2022-05-31 02:58:19

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概况

[中图分类号]R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2-0136-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饮食中含高脂肪、高热量的过度摄入,使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因而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和重视,高脂血症是由于脂肪代谢异常导致血浆中脂质水平高于正常的一种病症。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是以肝、脾、肾三脏之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的病证。病机主要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1],是引发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内分泌疾病等的主要病理基础,探寻中医中药治疗高脂血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今笔者就近几年来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 病因病机

历代医家对高脂血症的有关论述散见于胸痹、中风,血瘀痰症,眩晕等。发病主要由于过食肥甘厚味,使脏腑输化不及或先天禀赋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无以“阳化气,阴化形”均可导致膏脂过多,渗入血中[2]。主要表现为痰浊为患,痰浊存于血脉每致血瘀,痰瘀互结,终致脉痹、中风等病症发生。由此可见,高脂血症属正虚邪实之证,正虚即脏腑气血虚衰。邪实主要是痰浊和瘀血。杨新营[3]认为高脂血症多由禀赋不足,过食肥甘,七情所伤、久病体虚等导致脾虚,脾主水谷精微的化生,膏脂的生成和转化,若脾失健运,一则脾不布津,津聚生湿,湿聚为痰,痰浊化脂;二则致水谷精微转输、利用、排泄失常,浊脂滞留、血脂升高,血流不畅,久则化为痰浊,渐成瘀滞,滞久则血瘀。肾脏的气化作用,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能助脾健运,失常便伤脾助湿,生痰致瘀,证属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脾、肾、肝三脏虚。标实责之于痰浊内阻,气血瘀滞。潘晓云[4]通过临床观察分析将病因分为其外因为过食高粱肥甘,烟酒无度,积聚日久,酿湿生痰,内因为脾失健运,肾气虚弱,肝气郁滞,痰湿阻滞,血运不畅,气滞血瘀。赵贵起[5]传统中医学中无高脂血症的病名,但《内经》中已有了关于脂的论述“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总之高脂血症的病因可分为内因和外用。

2 辨证治疗

临床辨证高脂血症,从中医的角度治疗方法各有不同。曾健[6]将高脂血症分为:①肝肾虚型(多为年老体弱高脂血症患者,表现为腰酸腿软,耳鸣眼花,倦怠乏力,舌红苔薄,脉沉细)。用滋阴补肾法,方用二至丸合六味地黄丸加减(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泽泻、泽兰、山楂、桑寄生、黄精、枸杞子、何首乌各15g山萸肉10g、茯苓12g)。②脾虚痰浊型(血脂增高伴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痰多,大便偏溏,舌苔白腻,脉滑)。用健脾和胃,祛痰化湿法,方用温胆汤加减(半夏、茯苓各15g、竹茹、胆南星、白术各12g、苦杏仁10g、陈皮6g)。③肝郁化火型(血脂增高伴烦燥易怒,面红目赤,口干舌燥,尿黄便干,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弦,多合并高血压)。用清肝泻火法,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天麻、龙胆草、蔓荆子、牡丹皮、栀子、车前子、生地黄各15g,麦冬30g)。④气滞血瘀型(血脂高而伴胸痛、胸闷、痛处固定,此类患者多合并冠心病,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用理气活血法,方用通瘀煎加减(当归、桃仁、红花、山楂、丹参、泽泻、泽兰、海藻、昆布各15g,三棱、莪术各12g、蒲黄(包煎)20g)。胡金明[7]根据临床体会合前人的经验,拟定了补肾化痰化瘀方(熟地黄、山楂各15g,山萸肉、枸杞子、牡丹皮、赤芍、桃仁、橘红、石菖蒲各15g,瓜蒌12g、每天1剂,水煎服,1周为1疗程),方中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补肾填精,牡丹皮、赤芍、桃仁、橘红、山楂、石菖蒲、瓜蒌化痰化浊,化瘀通络。诸药合用,共奏补肾化痰祛瘀之功效。现代药理证明,熟地黄、枸杞子、山药等具有较好的降低血脂作用。陈二恒[8]等运用中医辨证分型符合气滞血瘀证,主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心前区刺痛。次证:心烦不安,舌尖边有瘀点或瘀斑,脉沉涩,药用郁金12g、大黄6g、鸡血丁12g、虎杖12g、蒲黄10g、水蛭5g。日1剂,水煎取汁300ml,分早晚2次温服,其中郁金凉血清心,祛瘀止痛,行气解郁,为君药,鸡血丁活血补血,舒筋通络,虎杖活血通络,清热利湿,二药共为臣药,大黄清热解毒,凉血化瘀,蒲黄,活血化瘀为佐药,水蛭活血破瘀,通经消积为使药,全方共奏活血化瘀,通络降脂的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大黄所含的蒽醌衍生物,有降血脂扩血管的作用[9]。水蛭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10、11]肖洪彬等[12]根据临床研究,治疗气虚血瘀型的高脂血症,用补阳还五汤(生黄芪120g、当归尾6g、赤芍药5g、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g),本方是由清代王清任所创,其配方特点是大量补气药与少量补血药相配,使气旺血行,活血而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主要含甙类、多糖、黄酮等有效成分,有降低血脂的作用。杨新营临床运用二参半夏汤治疗高脂血症,属脾虚痰浊湿型,药用太子参,丹参,清半夏,草决明、泽泻各15g,茯苓、制首乌各20g,黄芪、生山楂各30g,柴胡12g、郁金9g,随症加减,伴高血压者加石决明30g、川牛膝15g,伴脂肪肝者加赤芍,虎杖各10g,伴冠心病者加瓜蒌24g、川芎15g,伴脑动脉硬化者加杜仲。昆布各10g;伴中风史及后遗症者加乌梢蛇(研粉),地龙各20g,诸药配合共奏益气健脾补肾,泻浊化痰祛瘀之功效,切合该病本虚标实之病机,则浊脂自消。

3 其他

中医药调节血脂必须长期用药,以维持血脂代谢的平衡,保持血管的清洁,从而减少诱发或加重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可选择中药代茶饮用。如何首乌、草决明、枸杞子或生山楂、丹参、荷叶、泽泻、葛根等[13],每味药各10g,可选其中的3~4味,每天早晨用沸水泡,随时加水,可饮一天,转天早晨再重新泡饮,三个月为一疗程。

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重在健脾、益肾、化痰祛瘀,此为标本兼治之法,因高脂血症多见于老年人,年过半百,阳气自半,肾元亏虚,而肾主五液,为气血,津液,膏脂的主宰,血滞成瘀。故病属本虚标实证。西医长期用药多伤肝肾,因而中药治疗便显示了它的优越性,值得进一步深入研讨。

上一篇:浅谈中医中药治顽癣 下一篇:手法结合中药治疗膝关节积液病的探讨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