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写作研究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

时间:2022-05-30 01:14:16

英语写作研究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

摘 要:在过去一段时间里,写作理论在西方发达地区发展的比较理想,由原来的英语过程写作理论向社会认知写作理论转变,有关英语写作理论方面的研究著作不断的推陈出新,最近英语教学实效性问题越来越突出,使各界对该问题有较高的关注度,也呈现出了英语写作教学的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就必须做好对英语写作研究工作的理论引导,以此来加强对英语写作研究的理论传承。

关键词:英语写作 范式 理论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a)-0103-01

根据对西方学术的研究,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写作教学以及写作探究。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最初的雄辩术到后来形成的古典修辞学,再到后来经过提炼与升华的古点修辞学,“三部曲”训练模式渐渐的形成。这修辞学深深的影响了修辞写作教学和写作研究。在今天,我们的写作教学也有当时留下的痕迹,创意、组织、行文构成的英语写作基本模式,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肯定。随着“社团实践学说、过程写作理论、交际教学法”的出现,现作研究的影响越来越大。国内学者也渐渐关注起外语教学和写作教学,在这样的情况下,怎样通过范式转变和理论传承来解决英语写作教学问题就成为了一个难题。

1 范式转变

北美写作的研究与发现是外语写作教学与研究最深刻的范式转变,根据研究表明,成功作者的写作行为是“循环往复”的过程,而非是“一蹴而就”的结果。

这个过程由信息搜寻、写作过程、改写过程、编辑过程组成。这一发现使修辞写作模式进入到了低谷,导致出现了“过程化写作运动”,而这过程化写作也就成为了主流范式。过程化写作不注重于你最后的写作作品,而注重于你写的过程;不注重你得了什么成绩而注重你是怎样写出来的。教育学理论、心理学、语言学常常阻碍过程化写作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这四个阶段:

(1)表意阶段:翻新的理论远远多于自己创新的理论,作者表达的主要是自己的心声,其余的涉及很少。

(2)认知阶段:20世纪70年代这一阶段逐渐出现,给心理学研究带来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从认知理论中我们得知,写作是一个循环往复、目的性强、高度复杂的活动;“自我中心文本”到“读者中心文本”这个过度的过程体现了写作能力的发展。

(3)社会阶段:过程写作法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影响冲击下出现了第三个发展时期。这时期充分强调社会语境因素。英国和北美的教学改革运动中,“跨学科写作”的设置凸显出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文化身份。

(4)话语阶段:在话语阶段主要就是对于社会阶段的一个发展与延伸,将写作定义为一种具体的社会活动,并且写作的题材以及读者的对象在话语阶段中使写作教学得到极大的强调。例如,在进行学术方面的教学中,在进行撰写文本的时候,如何对学术话语群体予以符合是当下所重视的问题。

2 理论传承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根据北美的二语教学的相关研究显示,对进行语言教学中如何进行批判性思维模式的传授方面的问题予以解决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此同时,关于“如何写”和“如何想”这两者的轻重问题也自然而然成为我们进行写作教学研究所要关注的重点。从历史的发展上看,创新写作以及启迪思维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语言学、哲学以及相关写作研究所重视的问题之一。在中世纪的欧洲广泛的流行一种“三位一体”的教学大纲。三位一体主要是指在进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对语言逻辑、修辞以及语法进行不断的训练。这种广为流行的语言教学方式能够得到发展与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其社会功用以及历史背景,三位一体教学模式主要是对古希腊语言进行学习,对历史典籍进行整理,对文明的进程进行了解,并且作为一种教学目的来进行推广。

在过去传统的修辞写作方面,对于知识的获取方面优先,对于进行文字表述在后。根据现代的写作理论显示,我们所能够获取的知识都是根据语言文字而进行创造出来的。根据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看,在人类的认知能力方面,理性思维能够将其进行充分的表现出来,并且对我们进行认知世界的能力予以赋予;语法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对人们在面对客观事物的时候,对人们所呈现出来的看法进行及时反映

与此同时,根据内部具有的结构性特点,对世界进行表述以及描写已成为可能;人类主要是通过话语文本将对世界进行认知、用语言进行交流等活动以及行为进行充分表现。

西方发达国家的研究者在受到过程化写作运动的促使下,对母语写作的教学进行持续的研究,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在人类的学习中表意语言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表意语言主要是指用于日常生活中的语言。表意语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相对比较特殊的形式,与此同时还能够有效的帮助学习者通过协作或者独立的方式对新的理念以及经验进行吸收与探索。随着时代的发展,众多研究者开始反思,在写作能力的发展中,社会语境在其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并且社会语境对其造成重要影响,因此,在这个时期,写作被定义为能够对社会中的活动进行直接表现。从另外一个层面上看,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英语写作学科的内部发生了一些关于理论上的变化。

自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相关写作理论受到了社会认知理论的严重影响,写作教学在受到专门用途英语的促使下,体裁写作的具体训练方式渐渐受到众多语言教师的推崇,使得这种方法逐渐成为英语写作教学课堂中一项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活动。根据相关理论渊源来看,对于进行体裁写作的教学方面的研究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巴赫金(Bakhtin)文艺批评理论以及社会语言学的影响。前者认为不同的体裁主要是对在人类活动领域中不同结构予以表现。在具体中,根据相关历史我们能够看出对于在写作教学领域中范式的不断变化同样能够在古希腊传统的写作中找寻到相应的佐证。后者则认为不同体裁主要是根据社会群体所参加的不同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形式,不能够通过对体裁的自身特征中对体裁问题进行了解,要从引发不同题材的交际目的上去对体裁问题进行了解。

3 结语

据英语学科这么多年的理论发展,我们能够总结出这样一个结论:借鉴多余原创、翻新多于立异以及传承多于革命。在中国语境中进行英语写作也是这样的,我们应该对这些发展走向、理论发展趋势以及学科特征进行充分、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所作为、有所选择以及有所创新。

参考文献

[1] 杨永林.英语写作研究的范式转变与理论传承[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16-21.

[2] 吴彩琴.由“成果教学”走向“交际互动”―― 英语写作教学范式的一种转变[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9(S5):119-120.

[3] 吴彩琴.交际互动英语写作教学实施路径探析[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4):150-154.

上一篇:北京―都柏林国际学院 下一篇:粉煤灰与无土基质混合对高羊茅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