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门与约伯形象的比较阅读

时间:2022-05-30 12:13:42

泰门与约伯形象的比较阅读

内容摘要:本文试图从莎士比亚戏剧《雅典的泰门》和《旧约·约伯记》两部作品出发,通过对两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比较,发现泰门与约伯从身份地位到人生经历有着诸多相似之处。由此,认为深受圣经文学影响的莎士比亚在创作泰门人物形象时,借用了圣经约伯的人物原型。通过比较分析泰门、约伯人物形象的不同,结合两部作品所处社会时代及文化背景,分析其人物形象不同的原因,更深入了解西方圣经文化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雅典的泰门》 《约伯记》 人物形象 莎士比亚 《圣经》

《雅典的泰门》讲述了雅典贵族泰门,由于乐善好施,许多人趁机前来骗取钱财,后来导致其倾家荡产,朋友们纷纷背他而去,沦为乞丐极度痛苦的泰门,怀着对人类满腔的怨怒诅咒,最后在绝望中孤独地死去的悲剧。

《旧约·约伯记》中约伯是个上帝称许的义人,撒旦却控告他敬颂上帝是因受到上帝眷顾。上帝于是准许撒旦剥夺约伯的一切包括他的财产。约伯在极度痛苦下,诅咒自己的出生,质问上帝的公平。上帝向他显示了神的智慧与能力,约伯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而懊悔,最终得到了上帝的双重祝福。

比较这两个故事,可发现两部作品在故事情节内容的架构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颇多相似之处。下面结合故事情节,将重点分析比较两位主人公泰门和约伯的人物形象的异同。

一.泰门与约伯人物形象的相同之处

1、共同拥有着高贵身份

《雅典的泰门》中,泰门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雅典贵族,他的乐善好施,慷慨大方,受到了全雅典人民的尊敬和爱戴。《约伯记》中开篇就提到:“乌斯地有一个人名叫约伯;那人纯全又正直、又敬畏上帝,远离坏事。”(伯1:1)①他儿女成行、牛羊满圈、奴仆如云,过着富足的生活。约伯作为一个义人,在(伯1:5)中被作者称之为“东方最伟大的人物”。

2、共同拥有着高尚的人格和道德

泰门待人和善、为人正直。不论哪个阶层的人,他都友善以待。在他看来,世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别。所以,他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对待什么人,言谈举止都是恭敬文雅、落落大方、和蔼可亲。因此,人们都公认他是一个“有比任何人更高贵的心”的正直善良、平易近人的人。

而约伯作为一个义人,他有着无与伦比的高尚道德,作者对他的评价是“十全十美,生性正直,敬畏天主,远避邪恶”。他好行公义,与神同行,关心底层老百姓,曾说过:“因我拯救哀求的困苦人和无人帮助的孤儿,为他们在上帝面前祷告并试图拯救他们。”他还说:“我以公义为衣服,以公平为外袍和冠冕。”(伯29:14)“我打破不义之人的牙床,从他牙齿中夺了所抢的。”(伯29:17)……约伯行出了上帝所要的怜悯。他嫉恶如仇,敢于不畏为贫穷人民伸张正义,有着伟大的人格,不愧为东方伟大的人。

3、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

泰门在家财散尽之后,“变成一个无家可归的叫花,因为害着一身穷病,弄得人人走避,只好一个人踽踽独行。”②最后流落城外,寄居于岩穴之中。面对世态炎凉、冷暖人间的恶劣风尚,他深刻认识到,这是全雅典全社会的罪恶。所以他向天呼喊:“在我们万恶的天性之中,一切都是歪曲偏斜的,一切都是奸邪淫恶。所以,让我永远厌弃人类的社会吧!泰门憎恨形状像人一样的东西,他也憎恨他自己;愿毁灭吞噬整个人类!”③他憎恨自己,憎恨人类,憎恨一切!

撒旦降难于约伯,使他失去儿女和所有的财产,他“撕裂外袍,剪了头发,伏在地上敬拜”(伯1:20),希望能得到上帝的回答。后撒旦再次降灾,使他全身长疮。三位朋友看望他,却误以为是他犯了罪所以上帝要惩罚他。在现实面前,他开始动摇了信念,厌倦了生活,认为上帝待他如罪人。于是他开始为自己的争辩,控诉上帝,对神质疑。他诅咒自己的出生,“我为什么不出母腹就气绝呢?”(伯3:11)并感叹“我的叹息代替我的食物;我的哀吼如水泻出。”(伯3:24)。

两位主人公都有高贵出身,高尚的人格道德,都经历了苦难并发表了对于社会人生及个人信仰的感叹。莎士比亚在熟练使用《圣经》创作文学作品的背景下,不难发现泰门确有约伯这个原型影子。

二.泰门与约伯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及其原因

约伯虽是泰门人物形象的原型,但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人们的思想观念已有所改变。其人物形象不同之处有以下几点:

1、性格不同

《约伯记》中,约伯的形象性格有从“忍耐的约伯”到“与上帝论辩的约伯”的转变。约伯一开始并没有抱怨。但由于上帝始终没能给自己一个答复,加上友人错误认为约伯有罪。因此,变得言辞激烈,一度质问上帝。这种前后反差极大的行为态度反映出他性格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性则完全集中于个人的上。在《雅典的泰门》中,泰门乐善好施,后却被小人算计,最终病死穴中。遭受苦难后的泰门怒火中烧,声称要把宇宙毁掉,让全部雅典人死光的诅咒更是他极端性格的突出表现。他的祈求早已超越了一般的宗教意义,而更富有个人主义的色彩。

约伯是纯粹的“义人受苦”,故事中的一切都黑白分明。约伯是善良的缩影,是所有曾经存在的人中最好的。相比之下,泰门的性格就复杂的多。泰门的受苦,表面上看是社会原因,但与他自身的性格缺陷也有关。他不听艾帕曼特斯的劝告,爱听奉承,盲目相信身边的谄媚者,最终自食其果。泰门最后对世间的极端怨恨其实也充斥着个人的人生忏悔。

2、人物内心冲突

在希伯来人看来,上帝无处不在,人面对这种超验的力量无能为力的,灾祸是上帝对人的惩罚,人只能自责自省。旧约时代的人们一般认为:敬畏神的人,必然得享福乐,也就是上帝的赐福。《约伯记》却超越了时代的认识,人们完全没有意识到义人也会受苦。其存在目的就是为了更新人们对于的认识,使人们了解超利害的敬虔和美德存在的可能,同时批判了教条主义持守的绝对善恶报应的立场。而约伯人物形象正是为了启示这一点,而被塑造出来的。

《雅典的泰门》表面上写的是古代雅典人民的生活,实际上是写了17世纪初的英国。当时的英国由于处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出现圈地运动,导致人民生活陷于困苦的局面。随着贫富差距日益加大,人们对财富的渴望日益强烈,“拜金主义”风气日益严重。针对这一点,剧中泰门有一段,“这东西, 只这一点点儿, 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 卑贱变成尊贵,这黄色的奴隶可以使异教联盟,同它分裂,它可以使窃贼得到高爵显位,际上是对这丑恶世态和罪恶、堕落人群的诅咒、怒骂。最后他成了代替极度拜金伪善的人们受罪的替罪羊,他以死唤醒了人们的善良意识,引起人们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洗去人们的罪孽。

约伯面临的主要是信仰冲突,是信仰上帝旨意与违背上帝旨意之间的冲突,是对外界现实作出反应时的内心冲突,而不是与外在事件和周围环境的冲突。而泰门的内心冲突是一种现实冲突的内化,主要是人与外在事件和周围环境的冲突。

3、作者赋予人物形象的结局不同

《约伯记》作为一部“小说”般的智慧书,从约伯名意来看,“约伯”是“受逼迫,遭憎恨”的意思,《约伯记》告诉我们:人经过神的试炼,信心比金子更宝贵,里面的人刚强起来,从前风闻有神,外面的认识神,现在亲眼看见神,里面接触神与神合而为一(雅5:11)。这是个去除人性,提升神性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让约伯全心全意的相信上帝,服从上帝,视上帝为自己的荣耀和一切。作者遵循了《圣经》故事创作的一大模式:U型结构——弗莱等人总结出来的《圣经》的一种典型结构模式。弗莱认为整部《圣经》的叙述结构都是遵循着乐园、犯罪、受难、忏悔、得救这一模式。《约伯记》可以说是由无数个阶段性的悲剧组成的一部大喜剧。这一结构模式与“希伯来民族宗教的一神观和善恶观是密切相关”⑤的。

莎士比亚借用了《圣经》中的U型结构创作了《雅典的泰门》, 他在塑造泰门形象上重现《圣经》原型的同时,又溶入了时代的内容和个人对生活的感受。泰门在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走向观众的同时,他运载着世人的罪恶,牺牲自己来达到救赎的目的,显示出一种崇高之美。悲剧《雅典的泰门》的发表标志着莎士比对现实世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对现存社会的否定,也是一位人文主义者宣告改造社会理想的彻底失败。纵观莎士比亚的戏剧艺术创作,从一定意义上讲,《雅典的泰门》不能不说是伟大的莎士比亚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终结。

文艺复兴时代人们把肉体的毁灭看成极大的痛苦,而伊丽莎白时代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中的危机又给人们普遍的悲观幻灭感,这种阴郁感和人文主义理想的危机,决定了莎士比亚悲剧观的形成,最终泰门的悲剧结局的终结不可避免的死亡。

三.小结

圣经文学作为西方文化传统由来已久。英国当代研究莎士比亚的著名学者威尔逊·奈特在仔细研究莎士比亚的作品后指出:“他的悲剧,总是或隐或现地透露着耶稣基督受难神话的反光”。无论约伯还是泰门,都具有“基督一一替罪羊”⑥的原型意味。《雅典的泰门》正是在继承《圣经》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莎士比亚创造性的赋予了约伯这个原型以新的生命,这个生命的承载体就是泰门。

参考文献:

①引自《圣经》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中国基督教协会辑.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2003年版。

注:

②(英)威廉·莎士比亚著:《雅典的泰门》[M].朱生豪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22页。

③(英)威廉·莎士比亚著:《雅典的泰门》[M].朱生豪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④(英)威廉·莎士比亚著:《雅典的泰门》[M].朱生豪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第127页。

⑤刘平炎:《与西方文学》[J],《湖北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

⑥于婷婷 于凤保:《变异的替罪羊:论泰门的“圣经”原型》[J],《戏剧研究》2009年第2期。

⑦汪钰:《对莎士比亚作品的影响》[J],《安徽文学》2008年第11期。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上一篇:愉悦学习氛围的创设策略 下一篇:立足课本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