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的德育

时间:2022-05-28 01:29:44

英语教学中的德育

在我国,英语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历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好的值得推崇的经验确实很多,值得探讨与商榷的做法自然也不少。主要问题在于把语言知识的“教”与“学”有意无意地进行了“孤立”。表现形式为:一是以“教”为轴,学生的一切行为围绕教师转;二是以“教”为纲,一切“教”均只为考。这样的教学缺少了一种灵动、一种生气,教的是枯燥、乏味,学的是机械、呆板。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要以情感教学,代替惟智教学。因此,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心理特点,从多角度出发,创造各种条件,将“教”与“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良好的“教书育人”环境。下面是我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有“备”无患

备课是一门学问,是授课的基础。一堂生动的课,除了教师平时的文化积累,做足“备”字功,也是一招。备课既要“备”教案,更要“备”学生。要吃透教材,尽量挖掘教材中与德育内容相关的点点滴滴,了解学生在班上的种种表现,研究其个性差异,处理好教材内容与学生思维的交叉点。做到“心中有本,心中有生”。

在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人教版初三英语)中,主人公马丁・默里是一个家庭贫穷、爸爸去世、对学习没有兴趣且常惹麻烦的“troubled teens”(问题少年)。即便如此,他的妈妈仍“尽可能地照顾好他”、“为了交学费,到处找活干”……在马丁认识到这所有的一切后,他变了,变成了一个学习名列前茅的好孩子。

为了上好这一课,我设计了三个步骤:一是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含生活、学习、身体健康、父母近况、在家干过何种家务、给父母送过何种礼物……二是布置学生课后打一个电话给父母。三是要求学生在家时多给父母端水、锤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分担父母生活的压力,用自己的方式去孝敬父母。

二、合理运用你的语气

语气的运用要非常合理。我们知道,很多心理问题首先起源于情绪,当情绪能够被人真切感受和关注时,求助者的情绪表达也会变得顺畅,心情会得到很好的调整。心理学认为,运用肯定、表扬的语气会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运用否定、批评的语气会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令学生在课堂上变得活跃,消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课堂上产生消极的想法。所以,语气的合理运用,能让人消除自卑感,变得乐观开朗,更会让你的课堂教学变得流畅顺利。

三、你就是榜样

教学艺术的魅力在于感情,有了感情,就会增加教育的魅力,增加教师的感染力。积极的情感交流,对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教师对学生所实施的任何教育活动,学生都会产生兴趣,并易于、乐于接受教育。这个时候,你就是他们的榜样。

还是以上文所举的I used to be afraid of the dark.为例,在上这一课时,我有意地让学生以自己父母为背景,想象着父母在烈日下拖着病体,挑着重担,步履蹒跚,那日益苍老的脸,日益佝偻的背……我们的感想如何――文中的马丁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呢?

紧接着,我在班上提议,要求学生跟父母算一算家庭的收支,收入的形式是什么,每个月的收入是多少,支出是多少,这其中花在自己身上的又占多少。号召学生,在我们还不会赚钱去减轻父母生活压力的同时,从每月的伙食费、零钱或者其他的费用当中攒下一些,哪怕是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都是对父母的回报。

四、打早原则

所谓“打早”,就是在矛盾形成的初期,通过思想工作等形式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的行为。心理学认为,习惯是在生活中逐渐形成,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反映出来的行为表现,一经形成,便不易改变。好的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坏的行为则严重阻碍孩子的成长。基于此,只有“打早、打小”,才能克制行为的反向发展。

五、要有持续性

持续的含义是为了使已经进行的事件有一定成效而连续不断进行的一种行为,德育持续进行的目的有三:一是希望德育对象的心理认知或思想意识通过该行为而产生调整、校正和巩固的作用。二是希望德育的对象能借此积累经验,正确对待各种困难和挫折。三是希望能够以点带面、以个体带动群体,从而产生一种良性循环。这是一个长期的、由浅入深的过程,要达此目的,行动是基础,时间是保证,不能浅尝辄止,见好就收。我们别无他法,只能通过自身情绪的感染,言传身教,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的积极意义,使之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前进的动力。

处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超乎寻常,时不时会有一些小插曲发生。他们那种种幼稚的举动,是青春的勃发,更似神来之笔,刻满在我带有指针的字典里。在给我的教学生涯带来乐趣的同时,给我以思索,给我以力量,让我永不停歇。

上一篇:让快乐之风吹散高考语文复习的阴霾 下一篇:初中阶段have,has,had用法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