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文学名著 提升语文素养

时间:2022-05-28 03:06:21

阅读文学名著 提升语文素养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浪潮的冲击下,文学作品已名正言顺、光明正大地进入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培植学生良好素质的丰厚沃土。那么,如何搞好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做法及体会。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过去,学生阅读文学书籍,被视为不搞好学习看闲书,更有甚者视之为违纪犯错,嗤之以鼻。学生在自习课上或课间读文学书籍,被没收或毁弃的现象亦司空见惯。殊不知文学即人学,是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也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很多作品,历经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考验仍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它包含着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鞭挞的人文思想;包含着自然、和谐、幸福、安乐等社会理想;包含着人的坚韧、尊严、理解、宽容、博爱、勤勉、自由与责任,权利与义务等人类的美德。鉴于此,世界许多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给文学作品重要地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文学”等诸多倡导。读文学作品如品香茶,反复涵咏,意味无穷;如入圣境,五彩缤纷,令人惊喜。所以跟上课改步骤,需要语文教师乃至全体教育工作者彻底转变观念,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前提下,课内外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二.立足课内,读深读透

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些基本篇目大多属名家名篇,我们应当含英咀华,帮助学生发掘这些篇目的内在美,让学生领略美、感悟美,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要让学生达到那种“每有所得,则欣然忘食”的境界,如朱自清先生的《春》、《背影》、《荷塘月色》等,字字珠玑,令人难忘。学习这样的文章,不妨借助朗读,涵咏体会,反复揣摩,领悟妙境。可由字面景的赏析深化到文中情的体验,又对语言的美进而探讨作者思想境界的美,也可从结构方面理解文章的巧妙,顿悟古语“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妙处。而《背影》一文朴实无华,大巧若拙,学习这样的文章,应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深入体验,要让学生感觉文中父亲背影恍若就在自己面前,那种无言的父爱至情令人情不自禁,潸然泪下。像这样的文章,无需对字面意思字斟句酌,咬文嚼字,应重在悟“情”,这种“情”境才是我们追寻的至高境界。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名篇的学习应始终抓住特色,抓住难点,抓住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争议的地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课外拓展,综合学习

清代学者顾炎武有句名言“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读书和实践是人类获取知识的两个渠道,二者不可偏废。作为中学生,受条件所限,实践的机会较少,读书因此要抓紧。读文学作品,课本上所选有限,我们需要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堂外拓展。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由课本内向课本外延伸,二是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展。如中学课本上有《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林黛玉进贾府》,可引导学生阅读《红楼梦》全书。以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这一回本书的主要人物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主要人物粉墨登场,其中对宝、黛二人的刻画及凤姐“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描写深受人们的喜爱,学生先读此一回一定是意犹未尽,那么就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全书。不要怕费时费力,不妨开几节文学欣赏课,让学生尽情欣赏,痛饮一回古典文学的甘露琼浆。引导学生了解这部小说虽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但绝不单单是描写男欢女爱的才子佳人式小说,而是展现贾府这一世代富贵之家由盛到衰的过程,同时折射了整个封建社会日暮黄昏无可奈何的凄凉景况。让学生从中体验文学即人学。

四.品味文学,体验情感

阅读文学作品,通过对文学语言反复提炼、咀嚼、品味,进一步使自己的情感随着文学作品中的情感一起奔腾、升华,达到共鸣。一位老教师曾经和我谈过这样一件事: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所高中执教,曾用三个下午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读《高山下的花环》,那是李准、李存葆写的一部以抗越自卫反击为题材的优秀中篇小说,刚发表时由于很难买到,所以他只好选择为学生读。当他读到烈士梁三喜的母亲――这位用乳汁哺育过中国革命事业的沂蒙山老母亲,在离开部队前打开皱褶的纸布钱包为牺牲的儿子还550元带血欠账单的时候,战士们噙着泪水,纷纷捐钱捐手表,口中喊着“我们还,我们还――”这位老师流泪了,全班同学都哭了。像这样的文学情感交流体验,对于现在作为“超白金”新生一代的中学生在文学作品阅读欣赏中是否应该加强?答案无疑是肯定的。

房文者,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上一篇: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浅谈 下一篇:在作文中注入流行歌曲元素